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中华民族史研究·高句丽专题

  • 高句丽王城的变迁

    赵俊杰;高晗;

    高句丽王城问题是高句丽历史与考古研究的核心课题。从石材加工技术与城墙砌筑方式的视角来看,高句丽筑城的发端当不早于4世纪中叶集安国内城与丸都山城的规划与修建。东汉中期以前,高句丽社会形态还处于部落联盟阶段,尚不具备修建城的能力,故桓仁五女山城现存墙体筑造的时间应该不早于6世纪,而汉代城址与高句丽遗存分布的明显区隔也否定了其利用汉城作为平地王城的可能性。427年高句丽迁都平壤后,一度继承了集安时期山城与平地城相结合的王城营建理念,以平壤大城山城与青岩里土城因袭之。586年所迁长安城宫城、皇城与郭城已有明显区分,郭城内里坊严整,设计理念高度借鉴邺南城,完成了从王城到王都的转变。安鹤宫,以往被视作与大城山城配套的平地城或高句丽王别居之“宅”,始建年代不早于高句丽末,可能有较长时间的沿用与改扩建,将其作为效仿隋唐都城外围设置的“离宫”也许更为合适。总体而言,高句丽政治中心经历了邑—城—都的发展过程,7世纪的高句丽平壤都城已然成为中古东亚“都城时代”的重要区域范例。

    2025年01期 v.54;No.262 5-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23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高句丽栅城遗址新考

    李宗勋;杨航;

    栅城是高句丽历史上的名城,但其具体位置始终未能确认,引起学界的长期讨论。到目前为止,关于高句丽的栅城遗址主要分为“延吉一带说”和“温特赫部城说”两种。重新分析《辽史》《新唐书·渤海传》《魏书·高句丽传》《古今郡国志》4种古文献所记相关史料,进一步强化了栅城遗址“珲春说”的合理性。栅城作为以设置木栅为防御手段的平地城,在以山城为主要筑城方式的高句丽具有一定独特性,因而通过对栅城名称的由来以及对栅城特产“豉”的分析,可以确定栅城遗址不在延吉而在珲春的历史事实。

    2025年01期 v.54;No.262 2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4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周秦汉唐研究

  • 历史记载中的虚构故事:武则天驯狮子骢——源自丝绸之路多元文明互动的一段趣谈

    王永平;

    《资治通鉴》所载武则天驯狮子骢事是武则天早年政治生涯中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然而却不见载于正史及其他史籍,究其原因,存在两种可能性:一方面,武则天训狮子骢事乃武则天晚年自己的回忆,自述史料本身所具有的一定局限性导致其真实性和可信度值得怀疑;另一方面,类似的情节在佛经故事中多有描写,此事很有可能是笃信佛教的武则天受到此类故事的启发而自我杜撰出来的一段“神话”,后被《资治通鉴》误收。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的空前畅通,从西域进贡来的狮子骢之类的宝马屡见诸史载;武则天改造佛经故事,再将之附会到驯服狮子骢事上,借以震慑、控驭群臣,实乃高明之举。尽管此事可能纯属虚构,不过它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却很丰富,反映了丝绸之路多元文明互动、传播和影响的痕迹。

    2025年01期 v.54;No.262 3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1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区域国别研究

  • 多维视域下的中吉乌铁路与中亚地缘格局重塑

    张华清;李琪;

    当今世界,以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经济发展已成为各国共识。中吉乌铁路建设意向提出28年来,国际关系中的各类角色和行为体始终围绕这条跨国铁路的建设和未来运营展开利益竞争,甚至有大国将中吉乌铁路作为在中亚博弈的焦点,试图按照自己的意志,塑造参与和控制条件,反制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然而,当代国际关系的特点是多极化发展,而不是由单一国家控制。中亚国家均坚持多元化务实外交政策,根据新时期地缘政治新特点,以思维重组新模式,制定新发展战略,推动本国和地区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吉乌铁路的联通将成为中亚地缘格局重塑的关键节点。然因中吉乌铁路所经地区地缘关系和人文环境错综复杂,目前建设和未来运营面临诸多挑战和风险,我们需要未雨绸缪,提出应策。

    2025年01期 v.54;No.262 4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2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当代欧美民粹主义政治根源研究探析

    马金易;王浦劬;

    近年来,随着民粹主义在欧美国家的活跃和发展,民粹主义的兴起根源分析再度成为政治学的焦点话题。相关研究表明,民粹主义孕育于西方大众民主与宪政民主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体现着西方民主深层的内在悖论与结构性转型问题,蕴含着“委托—代理”关系下的代表性危机,从而在一定意义上显示着西方传统民主的困境和衰落。但是,相关研究限于唯心主义立场和形而上学认识论,没有深刻揭示民粹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没有透彻分析民粹主义与资本逻辑及其政治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更没有揭示民粹主义的发展趋势与出路。面对欧美国家民粹主义的活跃和民主政治的衰落,发掘西方学界有关民粹主义兴起的政治根源学术研究,把握其中折射的西方民粹主义政治本质,揭示西方民主政治的内在矛盾,不仅有利于深化西方政治哲学的研究,而且有助于人们提升对西方民主本质的认识。

    2025年01期 v.54;No.262 6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0K]
    [下载次数:3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数字资本研究

  • 数字资本主义的文化异化及其批判

    邢云文;李真真;

    数字资本主义的文化异化,是资本逻辑和技术逻辑交相运作的结果。数字资本将“文化要素”作为资本牟利的一大动力形构文化商品,在由资本征用的技术加持下制造对文化应然价值本质的幻灭。文化日益脱离服务于人性解放与理性复归的崇高旨归,沦为现代理性主宰下的资本主义“治理术”。数字资本主义文化异化突出表征为:“景观生产”的图像围城消解崇高价值,文化渐趋“荒漠化”;“虚假需要”的反哺叙事变异受众审美,文化渐趋“媚俗化”;“加速社会”的网络弥散解构交往深度,文化渐趋“两极化”;“数字—生命政治”的权力幻象架构全域统摄,文化渐趋“霸权化”。对此,我们应该立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整体性论域,深刻反思、批判数字资本主义的文化异化现象,废除数字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脱离数字资本主义技术权力的宰制,斩断“资本逻辑”和“技术逻辑”及其联姻对文化的操控宰制。同时,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语境,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加强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培育数字公民的技术伦理和文化素养,识别数字资本主义文化霸权全球扩张的意识形态新场景,不失为破除数字资本主义规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有效出路。

    2025年01期 v.54;No.262 7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8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社会发展与治理研究

  • 黄河流域双向直接投资协调发展对碳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方兰;李璐平;李军;

    双碳目标下,促进外国对华直接投资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双向协调发展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基于修正的STIRPAT模型,利用2006—2022年黄河流域9省(区)的面板数据描述典型特征事实,继而实证检验双向直接投资协调发展对碳生产率的影响。基准结果显示:双向直接投资协调发展促进碳生产率提升,且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经过系列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处理,该结论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双向直接投资协调发展可以促进产业规模扩大和资本劳动比提升,促进碳生产率提升;研发强度负向调节双向直接投资协调发展的效应。建议加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扩大双向直接投资规模,同时兼顾投资结构优化,激发对外开放活力,畅通技术创新渠道,关注双向直接投资与研发强度的协同发展,促进黄河流域在“双循环”下实现低碳转型。

    2025年01期 v.54;No.262 87-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1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我国服务业就业影响研究

    孔祥利;莫正晖;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特质表现为智能创造、交互适应、跨模态融合、创新识别等,对服务业就业市场带来劳动力成本和劳动技能的变化、产生劳动方式与劳动结构的变化、造成就业市场的“极化”现象与网络效应。生成式人工智能影响服务业的就业效应,从数量、结构、形态和质量4个维度呈现出有利于就业的创造效应、协作效应与平台化效应,同时也存在不利于就业的替代效应、转移效应与结构效应。结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和就业优先战略实施,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措施:一是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跨界与融合发展,提升服务业的就业创造能力;二是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传统服务业就业的冲击,提高从业者的岗位匹配度;三是加强人机协作以提升劳动力市场的适应性,构建新型劳动协作关系;四是加强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的监管力度,确保就业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2025年01期 v.54;No.262 10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1K]
    [下载次数:4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纠纷化解的时空情境与秩序生成——基于生活治理视角的分析

    张徐丽晶;董磊明;

    日常生活纠纷逐渐成为国家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其治理过程发生于具体的时空情境,引导着生活秩序的再生产,并促进国家治理生活化和生活治理国家化的双向运动。从治理结构看,国家治理生活纠纷的过程面临着时空维度的多重挑战,剖析纠纷治理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复杂性,有助于提高基层治理的效能。从治理行动看,作为国家公权力的人格化载体,基层治理者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能够综合运用多种策略,确保治理活动的有序开展。此外,这种双向运动具有深远影响,不仅会强化国家干预和引导社会秩序再生产的能力,还可能引发基层安全治理资源的紧张。

    2025年01期 v.54;No.262 11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5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教育学研究

  • 中国式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法治逻辑及其实现进路

    胡伟;

    中国式教育治理现代化是以法治作为依托,而且法治深植于教育治理现代化全过程和各个领域,并将法治的优势全面释放出来,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在中国式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当中,法治是教育领域自主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与教育德治价值取向保持一致。在扎实推进中国式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迫切需要现代化的法治治理作保障。但目前存在着教育治理制度体系亟待完善、教育依法治理实践不够充分、多主体参与教育治理的法治化体制机制尚有待健全和教育法治氛围仍有待加强等问题。需要通过加大制度供给、规范主体行为、强化多主体协同、营造法治氛围等手段予以解决,加速推进中国式教育治理法治化进程。

    2025年01期 v.54;No.262 129-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3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承认与关怀:家长群体与学校教育关系的重建

    赵同友;

    家长是现代教育中家校关系的重要当事方,同时也常被认为是存在问题、需要专业化的一方。如何定位家长在家校关系中的教育者角色,文化与思想界形成了歌颂与污名两种论调。家长被歌颂源于其是社会延续与道德发展的基础,家长被污名化则源于西方自柏拉图以降的传统。家长群体因不具备柏拉图主义者界定的理想人格特征,其教育者角色需要被排除或者再教育。现代学校教育系统沿袭这种思路,倾向于以理想人格界定家长的教育者角色,从而建构将家长污名化的制度与知识。然而,此种思想—实践倾向罔顾家长痛苦境遇的社会结构特征,将家长的心理状态等同于他们的社会身份。霍耐特和诺丁斯等后现代学者倾向通过社会群体间的相互承认与关怀建构个体自我认同。据此推理,只有在相互承认和关怀的家校关系中,家长才能够自尊、自信,完成正向的自我认同。社会唯有发展“团结”的伦理,才能形成利于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联体”关系。

    2025年01期 v.54;No.262 143-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1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国际中文教育与传播研究

  • 国际组织场域下国家话语权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研究

    赫琳;冉路瀚;

    国际组织是新兴发展中国家进入国际话语场域的关键平台,识别该场域内国家话语权形成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对我国国际话语权提升有重要意义。运用定性综合集成方法提炼影响国际组织成员国话语权的因素有22项。根据话语流动机制可构建出涵盖话语生产力、话语塑造力、话语传播力以及话语感召力的话语权影响因素作用机理模型。国家政治经济硬实力是话语权形成的关键因素,通过政策支持、机制创新、平台建设、话语调试等多维设计可以有效提升成员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进一步夯实软实力基础,可以提高话语生产力;推进全球治理,可增强话语塑造力;创新方式策略,可以提升话语传播力;打造话语共同体,能加强话语感召力。

    2025年01期 v.54;No.262 154-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2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图书出版的语言实践研究

    张慧玉;枣彬吉;

    近年来,国际组织语言政策研究方兴未艾,但已有研究主要聚焦国际组织的语言管理,对其语言实践关注较少。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和亚太地区办事处在图书出版活动中的语言实践情况为切入口,可发现在该总部的图书出版活动中,英文单语占据绝对优势,其次为英文与其他语言的组合,亚太地区英文的使用率同样远高于区域各国的语言。相比之下,中文的使用率不高,这与中国作为该组织第一大会费国的地位不符。同时,多语实践在该组织总部及亚太地区的图书出版活动中存在差异,前者较好地落实了多语政策,而后者的多语实践相对不足。这些特点说明国际组织的语言实践与语言管理之间存在张力。中国可以通过增强中文在国际组织项目及活动中的具体使用来推动中文国际传播,从而提升国际话语权。

    2025年01期 v.54;No.262 164-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6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