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古统治思想演变略述(二)——以天人关系为中心A Discussion on the Evolution of Ancient Chinese Ruling Thought (Ⅱ)——Focusing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ven and Humanity
赵世超;
摘要(Abstract):
由于流行"万物有灵"观,中国与世界其他民族一样,也存在过一个"巫主民"的发展阶段。直到殷、周,随着王权政治的确立,"巫主民"才为"帝主民"或"天主民"所代替。西周王室一边"假威鬼神",一边"阻兵保威",通过让人"畏天"来维持人与人"相畏"的等级秩序,并将劳役和贡纳强制性地固定在周族下层劳动群众和被征服者身上。然而,进入春秋战国后,以强迫某族专服某役和专贡某物为内容的指定服役制度崩坏了,各国通过改革,推行履亩而税和按乘丘出兵赋,使剥削有了比例的规定,使人身第一次有了一定的自由。于是,人自身的价值被认识,人的独立性开始增强,人对天的看法得到校正,在儒家的引导下,人们通过"明于天人之分"逐步走出神道设教。不过,完全抛开天命鬼神,难以得到传统社会广泛认可。源自儒家,又突破了儒家的法术之士以农战为"一务",虽有助于实现统一,却有悖于普通人热爱和平、期盼过正常生活的愿望。因此,在大规模的国内战争已经结束的汉代,董仲舒便建议汉武帝"变秦""更化",用"灾异见天意"和"天人感应"的办法重新接续天人关系,并将天道、阴阳、五行、自然都当作支撑"王道三纲"的基石。以"三纲"为核心的皇权专制理论是历史的产物,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与现代化格格不入。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必须防止向封建迷信和封建道统倒退。
关键词(KeyWords): 巫主民;天主民;轻天重民;天人感应;五德终始;董仲舒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赵世超;
DOI: 10.15983/j.cnki.sxss.2021.0554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苏舆.春秋繁露义证[M].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2.
- [2] 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M].连树声,译.重译本.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 [3] 詹·乔治·弗雷泽.金枝:巫术与宗教之研究[M].徐育新,等,译.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
- [4]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M].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9.
- [5] 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M].冯逸,乔华,点校.第2版.北京:中华书局,2013.
- [6] 郝懿行.山海经笺疏[M].张鼎三,通校.济南:齐鲁书社,2010.
- [7] 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 [8] 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 [9]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 [10] 孔颖达,等.尚书正义[M]//十三经注疏:第1册.阮元,校刻.北京:中华书局,2009.
- [11]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 [12] 孔颖达,等.春秋左传正义[M]//十三经注疏:第3册.阮元,校刻.北京:中华书局,2009.
- [13] 钱大昭.广雅疏义[M].黄建中,李发舜,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6.
- [14] 马承源.中国青铜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 [15] 朱熹.楚辞集注[M].夏剑钦,吴广平,校点.长沙:岳麓书社,2013.
- [16] 汪荣宝.法言义疏[M].陈仲夫,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
- [17] 陈梦家.商代的神话与巫术[J].燕京学报.1936 (20).
- [18] 马骕.绎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0.
- [19] 孙奭,等.孟子注疏[M]//十三经注疏:第4册.阮元,校刻.北京:中华书局,2009.
- [20] 向宗鲁.说苑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7.
- [21] 孔颖达,等.礼记正义[M]//十三经注疏:第2册.阮元,校刻.北京:中华书局,2009.
- [22] 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李安宅,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
- [23] 徐元诰.国语集解[M].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
- [24] 孙诒让.周礼正义[M].王文锦,陈玉霞,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
- [25]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 [26] 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M].王文锦,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
- [27] 孔颖达,等.周易正义[M]//十三经注疏:第1册.阮元,校刻.北京:中华书局,2009.
- [28] 孔颖达,等.毛诗正义[M]//十三经注疏:第1册.阮元,校刻.北京:中华书局,2009.
- [29] 黄怀信.逸周书校补注译[M].修订本.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 [30] 田醒农,雒忠如.多友鼎的发现及其铭文试释[J].人文杂志,1981(4).
- [31]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二[M]//郭沫若著作编辑委员会.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8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 [32] 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 [33] 郝懿行.竹书纪年校证[M].李念孔,点校.济南:齐鲁书社,2010.
- [34] 王先谦.荀子集解[M].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
- [35] 邢昺,等.论语注疏[M]//十三经注疏:第4册.阮元,校刻.北京:中华书局,2009.
- [36] 汪连兴.荷马时代·殷周社会·早期国家形态[J].社会科学战线,1994(5).
- [3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M].修订增补本.北京:中华书局,2007.
- [38] 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所有制形态[M]//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资本主义以前诸社会形态.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
- [39] 张光直.商文明[M].张良仁,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 [40] 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 [41] 顾栋高.春秋大事表[M].吴树平,李解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
- [42] 郭庆藩.庄子集释[M].王孝鱼,点校.第3版.北京:中华书局,2012.
- [43]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M].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
- [44]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 [45] 章太炎选集[M].朱维铮,姜义华,编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 [46] 导言[M]//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
- [47]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第2版.北京:中华书局,2009.
- [48] 卢嘉锡,路甬祥.中国古代科学史纲[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 [49] 顾颉刚,等.古史辨:第5册[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
- [50] 王利器.盐铁论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2.
- [51] 韩婴.韩诗外传[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
- [52] 李昉,等.太平御览:第1册[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 [53] 贾公彦.周礼注疏[M]//十三经注疏:第2册.阮元,校刻.北京:中华书局,2009.
- [54] 王梦鸥.邹衍遗说考[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6.
- [55] 杨明照.增订文心雕龙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 [56] 洪亮吉.春秋左传诂[M].李解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
- [57] 孙诒让.墨子间诂[M].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1.
- [58] 何建章.战国策注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 [59] 蒋礼鸿.商君书锥指[M].北京:中华书局,1986.
- [60] 钟兆华.尉缭子校注[M].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
- [61] 恩格斯.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 [62] 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 [63] 阎振益,钟夏.新书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
- [64] 王利器.新语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 [65] 荀悦,袁弘.两汉纪[M].北京:中华书局,2002.
- [66] 皮锡瑞.经学历史[M].周予同,注释.北京:中华书局,1962.
- [67] 谭嗣同全集[M].增订本.蔡尚思,方行,编.北京:中华书局,1981.
- [68] 伦达·拉尔夫·刘易斯.君主制的历史[M].荣予,方力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 [69] 乔治·萨拜因.政治学说史[M].托马斯·索尔森,修订.邓正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 [70] 魏源.魏源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6.
- [71] 陈炽集[M].赵树贵,曾丽雅,编.北京:中华书局,1997.
- [72]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M].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89.
- [73] 严复.严复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8.
- [74] 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部.义和团档案史料: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9.
- [75] 张之洞.劝学篇:中体西用的强国策[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 [76] 赖骏楠.宪制道路与中国命运:中国近代宪法文献选编:1840—1949:上卷[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
- [77] 李大钊.李大钊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 [78] 彭林.周代祀典与中华人文精神[M]//“2019年清明祭黄帝陵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术论坛”论文集.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9.
- [79]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 (1)《论语·颜渊》:“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论语·宪问》:“上好礼,则民易使也。”《论语·阳货》:“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参见邢昺等《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第4册,阮元校刻,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5 385页、第5 461页、第5 335页。
- (2)《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曰:“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济)天下。”参见孙奭等《孟子注疏》,《十三经注疏》第4册,阮元校刻,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5 817页、第6 019页。
- (3)梁启雄《荀子简释》曰:此段“好像是另外一篇独立的篇章,不是《赋》篇的卒章;它的标题或是《佹诗》,或是《诗篇》。”参见梁启雄《荀子简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60页。
- (4)《孟荀列传》作“适赵”,《平原君列传》作“过赵”,当以“过赵”为是。
- (5)《史记·燕召公世家》谓齐之破燕是在齐湣王时,诸家据《孟子》等书进行考证,多以为实应在齐宣王时期,约当公元前314年。
- (6)《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集解引刘向《别录》云:“邹衍之所言五德终始,天地广大,尽言天事,故曰‘谈天’。”参见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 348页。
- (7)邹衍遗书散佚较早,三国时代的如淳无法窥其原貌。《集解》所引他的两处注语内容很好,但所系的篇目却可能有错乱。台湾学者王梦鸥疑其“恰好互易”,即“今其书有主运”下,应为“五德各以所胜为行”;“今其书有五德终始”下,应为“五行相次转用事,随方面为服”。今依王说予以调整。见王梦鸥《邹衍遗说考》,台湾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第44页、第45页。
- (8)马国翰《玉函山房辑遗书》把《应同》篇篇首至“将徙于土”确定为邹子遗文。
- (9)分别见于《战国策·齐策四》《史记·秦本纪》《田敬仲完世家》《六国年表》《战国策·燕策》《战国策·赵策三》及《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 (10)《吕氏春秋·召类》篇曰:“圣人不能为时,而能以适时,事适于时者其功大。”参见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梁运华整理,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559页。
- (11)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引王引之曰:“太昭当作太始,字之误也。”参见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上册,冯逸、乔华点校,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79页。
- (12)《淮南子·缪称训》曾言:“积薄为厚,积卑为高,故君子日孳孳以成辉,小人日怏怏以至辱。其消息也,离朱弗能见也。”参见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上册,冯逸、乔华点校,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6页。此文正是在“消长”意义上使用“消息”一词。
- (13)原文为“类固相召”,固乃同字之误,实应为“类同相召”,参见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梁运华整理,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558页。
- (14)《吕氏春秋·序意》:“大圜在上,大矩在下,汝能法之,为民父母。”参见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梁运华整理,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74页。
- (15)《后汉书·班超传》载班昭上书曰:“妾窃闻古者十五受兵,六十还之”,参见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 585页。所谓“古者”,大致是指战国。在《云梦秦简·大事记》中,喜开始服役的年龄恰为15岁,可相互印证。
- (16)《汉书·高帝纪》曰:“初顺民心作三章之约。”参见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80—81页。《盐铁论·诏圣》也曰:“高皇帝时,天下初定,发德音,行一切之令,权也,非拨乱反正之常也。”参见王利器《盐铁论校注》,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594页。
- (17)《汉书·魏相传》,“相国臣何”为萧何,“御史大夫臣昌”为周昌,“将军臣陵”为王陵,“太子太傅臣通”为叔孙通。“贡禹”与汉宣帝、汉元帝时期的名臣贡禹同名。颜师古曰:“高帝时自有一贡禹也。”参见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 1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