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忠诚战士,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教授,我校原党委书记、校长刘泽如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一九八六年四月二十四日逝世,终年九十岁。刘泽如同志一八九七年出生于河北省束鹿县。一九三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华北教育劳动者联盟
1986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杨秋宝
<正> 关于经济发展的理论,在资产阶级经济思想史上,可以上溯到古典政治经济学。十八世纪五十年代,重农学派的创始人弗朗斯瓦·魁奈就在著名的《经济表》中,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进行分析。古典政治经济学宏大体系的创建者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认为经济发展表现为国民财富的增长,促进财富增长的基本因素是分工引起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本积累决定的生产性劳动者人数的增加,增长的动力来源于经济活动当事人追逐各自利益的竞
1986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6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胡健
<正> 考察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时遇到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就是对所有制的认识。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践中,都强调公有制的共同点,但在具体的模式——所有制形式的选择上,却有很大差异。阐释各种所有制形式与公有制性质的一致性,是理论家们长期努力探索而未能求得统一认识的一个难题。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开始进入了一个体制转轨的动荡时期。在新的经济条件下,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的选择,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值得注意的是,在研究所有制理论的众多学者中,对马克思恩格斯所有制理论中的许多范畴的理解往往不一。因此,笔者认为,先行完整地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所有制理论,才能有助于对社会主义所有制及其在我国经济实践中的形式选择有一个合理认识。本文就是这种企图的一个尝试。
1986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7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霍云鹏
<正> 均衡价格理论是阿弗里德·马歇尔经济学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对于这一理论,经济学界已有许多著述。但是,在以往的述评中,由于没有彻底地贯彻唯物辩证的分析方法,过多地强调了批判和否定,而对其中合理因素的分析和研究不够。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评价均衡价格论,吸收其合理因素为我所用,是十分必要的。
1986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k] [下载次数:3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雪萍
<正> (一) 前言恩格斯在逝世前不久(1895年2月到3月)写下了最后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国——《卡·马克思<1848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以下简称《导言》)。这篇著作从恩格斯着手撰写之日起直到今天,九十年来不断引起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内部和国际学术界对它的微言大意作出了各种不同的理解,并且导致了无产阶级政党走向社会主义的对立的路线、观点(暴力革命还是和平过渡)。这篇《导言》最引起人们重视的是:恩格斯以伟大的无产阶级自我批评精神总结了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他自己和马克思的革命观点和策略,并指出了西方无产阶级政党(以德国社会民主党为范例)的革命运动的前进道路。以《导言》为根据来研究恩格斯的晚年思想的这一动向,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而且对于今天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
1986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6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郭祖仪
<正> 随着系统沦、控制论、信息论等新科学方法论的引进和传播,信息这个概念已被人们广泛地应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各个方面。甚至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个概念也不翼而飞,不胫而走,被人们普遍地使用着。但是,信息的本性或本质究竟是什么?怎样给信息的概念下一个科学的定义?对于这个问题实际上并没有一致赞同的认识。人们的思维活动是借助概念来进行的。如果我们对一个概念的本性还没有一致的明确的认识,就难免不出现理论上的偏差和赶时髦的形式土丈倾向。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信息的本性进行认真地思考和讨论。刘长林同志在《中国杜会科学》1985年第二期上发表的《论信息的哲学本性》一文,正是一种对信息的本性进行哲学思考的尝试。这篇文章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
1986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养林
<正> 关于心理学该不该研究人的社会意识的问题,是科学心理学应该十分重视并积极解决的问题,但又是现代心理学感到百般困难而极力回避的问题。因而,这个问题,也就成为心理学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和未能取得一致意见的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之所以重新提出这个问题,是由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项基本原则,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事业的群众实践,特別是由于党中央所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培养具有共产主义思想一代新人的战略任务,都迫切地要求心理学正确地对待这个问题;同时,正确地对待这个问题,也正是科学心理学本身的前进要求和不可改变的方向。一般认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意识
1986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1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田杰
<正> 一、直觉思维及其特点什么是直觉思维?似乎有点不好捉摸。其实,它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思维方法,只要留意考究,随时可见。一位数学家对于出现在他面前的问题,常常能迅速做出较准确的猜测,在几种可供选择的证明方法中确定那一种证明是有效的。一位历史学家,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查明某个历史时期发生的一切事件。他虽然常常并不能说明其间的理由,但似乎有某种“本能”的东西,使他感觉到只要抓住某几个事件,就能推知和猜想到还发生过別的什么事情。一位有经验的医生,也不需要按照教科书规定的程序,对每个病人做全面的检查。
1986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1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正> 由陕西师大、西北师院主编,有四川省教育学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教师进修学院、兰州大学、西北政法学院、天津师大、华中工学院、陕西省委党校、西安市委党校、陕西工运学院等参加编写的《中国儒学辞典》,即将编纂完毕,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本辞典为中型专业性工具书,内容包括中国儒学及与儒学有关的学说、学派、人物、思想、概念、词语、著作,还包括古今对儒学研究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学者与论著。
1986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金雁
<正> 许多社会发展史著作认为:古代世界向中世纪过渡,意味着劳动者人身地位的提高,即由“完全被占有”的奴隶,上升成为“不完全被占有”的、半自由的农奴,而这又是古代末期“奴隶革命”的胜利成果。于是历史的逻辑与道德的逻辑得到了和谐的统一,封建化似乎也就成了劳动者的福音。这个结论关系重大,然而它似有重新考虑的必要。
1986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5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盛健
<正> 俄国工场手王业产生于十七世纪农奴制居于统治地位的条件之下。从十七世纪后半纪至十九世纪前半纪,经历了绵延长久、反复曲折的变化,并形成为具有明显特点的阶段性。它的历史全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形成、发展、繁荣和转化四个阶段。甲、形成阶段(十七世纪后半纪) 工场手工业是小手工业和带有资本原始形式的小商品生产同大机器工业(工厂)之间的中间环节。由于清除封建分裂割据和建立中央集权国家,迅速推动了俄国社会经济
1986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2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赵文润
<正> 唐代的和籴,是唐王朝征购粮食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很早以前就实行过,至唐得到普遍推广,其后宋、元、明、清相继沿用,实为中国封建社会一项重要的财经制度。然今人对唐代和籴制度渊源的说法不一:有的认为和籴之法于唐开元二十五年前不可详考,其后才由西北(主要指河西)一隅之地方制度转变为中央政府之制度;有的认为始于北魏,唐贞观以后自京师推广于西北;有的认为开元、天宝以前,唐政府无论在中原内地还是各边州地区,均推行了和籴制度;有的认为和籴不始于北魏,汉武帝时于西南边郡的和籴,比起北魏的和籴供军约早六百年;有的则认为魏相李悝就实行过平籴法,汉代以后,也屡行和籴。
1986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下载次数: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孙永如
<正> 司马光在完成了历史巨著《资治通鉴》的同时,亦完成了记载其对史料辩证取舍的《资治通鉴考异》,逐条汇集了异同的史料和说明了去取的理由。这种完整的考异体例,在中国史学史上实是创造。因此,《通鉴考异》不仅对研究《通鉴》的撰修有着极大帮助,而且在中国史学史上亦有着独特的地位。本文试图对《通鉴考异·唐纪》的史料价值加以阐发。就《通鉴》的史料价值而言,唐、五代部分是第一的,最重要的。相应地说《通鉴考异》亦是如此。《通鉴考异·唐纪》的史料价值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986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贺润坤
<正> 李靖在隋末任马邑郡丞。隋炀帝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李渊被任为隋太原留守,当时李渊积极筹划起兵反隋。《旧唐书·李靖传》载:“会高祖击突噘于塞外,靖察高祖,知有四方之志,因自锁上变,将诣江都,至长安,道塞不通而止。”李靖要向隋炀帝告发李渊起兵之事,是效忠隋王朝而立功的行动,为何要“自锁上变”?司马光在《考异》中认为“上变当乘驿取疾,何为自锁也!”又引《李靖行状》所载:李靖“昔在隋朝,曾经忤旨。及兹城陷,高祖追责旧言。公慷慨直论,特蒙宥释。”司马光虽对李靖“自锁上变”
1986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谈嘉德
<正> (坤下坤上)坤:……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正)吉。上面是《周易·坤卦》卦辞,从中明显地可以看到“西南”和“东北”两个对立的方位辞。它们由于方位的迥然不同,其结果也完全两样:一方是“西南得朋”,另一方是“东北丧朋”。这是为什么?历来《易》学家解说纷纭。有很多人是以《文王八卦方位图》来解释的。如李鼎祚《周易集解》引崔憬曰:“西方坤兑,南方巽离,二方皆阴,与坤同类,故曰:西南得朋;东方艮震,北方乾坎,二方皆阳,与坤非类,
1986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梦奎
<正> 我国早期历史名著《左传》,在记叙春秋时期的战争时,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刻画历史人物形象,因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左传》战争篇章可以称得起是早期军事文学作品。我国古代军事题材的作品数量众多,历史悠久,与《左传》有着深刻的艺术渊源关系,人物描写则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结合《左传》战争篇章的军事文学特质来研究它的人物描写成就,无疑有着重要意义。
1986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9k] [下载次数:1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李鸣
<正> 《逍遥游》作为集中阐述庄子虚无主义人生理想的论著,很早就受到人们的重视而被专门研究。但由于人们忽略了把它看作自成体系的有机整体,从其严密的逻辑推理与丰富的形象表现的紧密联系中,认识它的象外之旨、言外之意;而是凭借文中的只言片语,穿凿附会,借题发挥,或从《庄子》一书的其它篇章中寻找自己论点的旁证材料,大发浮泛不切之论,以至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列宁指出:“如果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从事实的联系去掌握事实,那末,事实不仅是‘胜于雄辩的东西’,而且是证据确凿的
1986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5k] [下载次数:3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施议对
<正> 一、标志及时代长短句合乐歌词是燕乐歌辞中的一种主要形式。诗坛上,长短句的出现是词体成立的重要标志。但是,词体成立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以歌词之法代替歌诗之法,由歌诗向歌词的转变。这两个标志,都是不可忽视的。近代治文学发展史者,探究词的起源,往往仅注重形式格律标志,而忽视合乐应歌标志,往往将朱熹所说“逐一添个实字,逐成长短句”以及《词谱》关于“字之多寡有定数,句之长短有定式,韵之平仄有定声”(《<词谱>序》)等格式规定,作为辨别词体
1986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k] [下载次数:2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张悦光
<正> 英美诗从它的表层结构,即格律、音韵来看,和中国古典诗词很不相同;但从它的深层结构,即题材、意境、形象以及修辞手法等方面来看,却和后者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有的英美诗,翻译成文言诗,如果译笔高超,简直同我国古典诗词无大差别。这种现象大概可以用诗歌的共性来解释吧。外国诗当然以译成白话诗为宜,但有一些译成文言诗也不逊色。如斐多菲的一首译成“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却意外地成了超过所有白话译文的夺魁精品。我在下面也试着用文言文翻译几首英美诗,目的在于和一些中国古典诗词作比较,供读者鉴尝玩味。我们知道,男女间的生离死别,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重要题材,而眼泪则往往是
1986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叶舒宪
<正> 鸟瞰二十世纪艺术史,神话因素不约而同地出现在毕加索的绘画,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叶芝和艾略特的诗歌,乔伊斯、福克纳、加缪、戈尔丁、加西亚·马尔克斯和艾特玛托夫的小说中,足以显示现代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在文艺学范围内,对神话的兴趣逐渐升华为一种研究旨趣、批评方法乃至理论体系,便是“神话—原型批评”。最初,流行的称谓是“神话批评”(myth criticism),加拿大批评家弗莱(N.Frye)在五十年代又确立了“原型批评”(archetypal criticism)的概念。此后,神话批评和原型批评成了并行不悖的同义词,于大多数场合并无严格的语义区别。为了便于统一,我们可将这两个概念统称为“神话—原型批评”,简称则用
1986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0k] [下载次数:48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1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