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精心组织陕西高师教育改革的“施工”

    苏耀荣

    <正> 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关键在于建立一支有足够数量的、合格而稳定的师资队伍,而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则是解决好师资问题的根本途径。1985年全国中小学师资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都明确把发展师范教育

    1986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7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略论课堂教学的动态平衡模式

    吴特青

    <正> 当前教育改革的新形势,给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需要探讨,即使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也常要再探讨、再认识。本文仅取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细胞——课堂教学,试对其基本因素勾划出一个“动态平衡模式”,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就教于诸位行家。

    1986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鲁迅、茅盾农村题材创作的情理交融

    李继凯

    <正> 鲁迅在散文《无常》中曾说到,乡间“下等人”所喜爱的“无常”(“无常戏”的主角)有这么一个重要的性格特点,即“理而情”。值得注意的是,这来自民间露天戏剧舞台上的“无常”戏似乎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信息:“无常”的这一性格倒与艺术的禀性暗合。我们认为,鲁迅、茅盾的农村题材创作就充分体现出了这样一个道是“无

    1986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5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五四新文学运动中鲁迅与周作人人道主义思想之比较

    高杰

    <正> 一五四新文学运动高举“活的文学”和“人的文学”两面大旗,在中国现代史上为新文化、新道德的建立,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地,也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了先声。但这个新文学阵营不久就分化了。鲁迅说:分化之后,“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留在旧战场上的已寥寥无几,而他由于布不成阵势陷入彷徨、苦闷的境地里,在对人生、社会的反复思索中探求着中国革命的出路问题。这足可见,五四时期鲁迅对

    1986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3k]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关于历史剧的创作方法问题——郭沫若史剧理论研究

    傅正乾

    <正> 作为一个史剧理论家,郭沫若既然把历史剧分为“准确的历史剧”和“非准确的历史剧”两种类型,那他必然要论述到创作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历史剧所采用的不同的创作方法问题。

    1986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3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与实践(下)

    叶舒宪

    <正> 四、原型批评方法的不同倾向作为二十世纪文学研究领域中实力雄厚的一大派別,原型批评实际上包含着几种各有侧重的方法倾向。为了便于陈述,笔者拟将它们相对地概括为以下几个类型。(一) 剑桥学派:仪式与文学的发生在弗雷泽直接影响下形成的剑桥学派是由以英国剑桥大学为中心的一批人类学家、古典学家和文化史学家所构成的,其中包括简·赫丽生(J.Harrison)、亚瑟·伯德纳·库

    1986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5k]
    [下载次数:28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再论关于汉语时间名词和时间副词的问题

    冯成林

    <正> 十几年前,我就接触到汉语时间名词和时间副词这个问题,即着手研究,做过两篇文章。一篇是《试论汉语时间副词和时间名词的划分标准一从“刚才”的词性谈起》,刊登在陕西省语言学学会编《语言研究与教学》1980总2号。在这篇文章中,我提出划分

    1986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下载次数:10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条件与辨析方法

    李慎行

    <正> 古书中有的名词不能按它自身的意义去解释,而需换成与它相关的动词或动宾词组才可以解释通。人们把这种文言语法现象叫做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1)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左传》庄公十年) (2)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史记·项羽本纪》) (3) 曹子手剑而从之。(《公羊传》庄公十三年) (4) 以其子妻之。(《论语·公冶长》) (5)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严复《辟韩》) 上列五例中的“鼓”、“目”、“手”、“妻”、“侯”五个词本是名词,但若按

    1986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中原音韵》音系无入声新探

    刘静

    <正> 关于《中原音韵》音系有无入声的争论自本世纪三十年代就开始了。由于这场争论牵涉到近代汉语共同语声调系统的确立、现代汉语共同语声调系统的来源以及《中原音韵》音系韵书的研究等重大问题,所以参加的人很多,争论也异常热烈。许多著名的音韵学家纷纷著文参加辩论,分别从韵书、序言、起例、作词十法、戏曲押韵等方

    1986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下载次数:3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高阙地望考

    何清谷

    <正> 高阙是战国、秦、汉时期著名的军事要塞,但由于军事形势的变化,汉以后似乎废弃不用,唐人对其地望已不大清楚,出现了一些猜测性的说法。自唐晓峰同志提出高阙在今内蒙古临河县北的狼山口(《内蒙古西北部秦汉长城调查记》,《文物》1977年第5期)

    1986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论唐宋汴河

    马正林

    <正> 唐宋汴河同淮河十字交叉。研究它的变迁对发展淮河流域水利交通很有价值。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开通济渠,通济渠就是唐宋时代的汴河,唐代曾改名广济渠,但一般仍以汴河相称。关于唐代汴河的具体路线,在唐代的文献中就有不同记载,一直影响到后来关于汴河入淮、入泗的问题争论不休。隋炀帝所开凿的通济渠,无论渠首,渠尾,以及主要线路,都和两汉的汴渠不同。通济渠的渠首是在汜水县(今汜水镇)东北三十五里的板渚(今已在黄河北岸),东距西汉汴口尚有十五里。在板渚与浚仪(今开封)之间,大概利用两汉汴渠和秦始皇二十年(公元前227年)王贲灌大渠时所开凿的梁沟(亦称汳水或蒗荡渠)。梁沟经开封城南,通济渠就是在开封西南引汴渠折向东南,与一直东去会泗的汴渠分离。与汴渠分离后的通济渠,经陈留(今镇)、雍丘(今杞县)、襄邑(今睢县)、宁陵、宋城(今商丘县)、谷熟(今商丘县东南)、永城、临涣(今永城东南)、埇桥(今宿州市),虹县(今

    1986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下载次数:5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 ]
  • 我校举办青年教师教学科研成果展览

    <正> 六月上旬,我校举办了青年教师教学科研成果展览。经各系推荐、学校批准,有四十五位同志的成果参加了展出。除教学工作情况介绍外,共展出论文四百零六篇,著作三十六部,自编讲义八种,翻译书籍七部。

    1986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唐以前武关的地理位置

    侯甬坚

    <正> (一)历代行军路线证明武关一直在今地武关,在今陕西丹凤县东南90里处,恰当武关河畔,西界公路(西安至河南西峡县界牌)旁。自唐代以来,武关即在今武关位置上,已成为公论。关于唐代以前武关的地理位置,学术界尚有三种看法:(1)一直在今地;(2)一直在河南淅川县丹江岸边的

    1986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6k]
    [下载次数:4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马可波罗游记》中的陕西地名及陕情记载

    贾二强

    <正> 元代来华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历中国时曾行经陕西,在他的《游记》中翔实地记述了沿途的见闻。然而《马可波罗游记》的诸汉译本,包括最有影响的冯承钧译本(1936年商务版,以下称冯译本,引此本者只注页数)及福建科技出版社1981年出版

    1986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下载次数:4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再论霸上的位置

    辛德勇

    <正> 我曾撰写《论霸上的位置及其交通地位》一文,在《陕西师大学报》一九八五年第一期发表后,马正林同志在同年第三期中发表了《也论霸上的位置》一文(下简称《也论》),对拙文提出不同看法。我认为,其中某些看法对于深入探讨霸上及其相关交通

    1986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8k]
    [下载次数:6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 词典组词典编纂在紧张进行

    维弁

    <正> 我校中文系词典组编写的《常用文言虚词词典》于八三年出版,受到了国内外广大读者的欢迎,到目前已经重印了三次,发行量达二十七万册,八五年被评为陕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现又决定第四次印刷。他们编写的《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近期也将与读者见面。又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对《常用文言虚词词典》作了认真的修订,同时结合中学古文教学和大学古汉语教学的实际编写了一

    1986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诡名子户对宋代户口统计的影响

    杨贵

    <正> 诡名子户,是宋代上户之人为逃赋税、降户等而将一户虚立成几户以至几十户的普遍社会现象。其对户数统计的影响,有的认为影响甚大,以至造成了“户数统计不足信”,而相反的观点则认为,“从全国范围来说,就不可能引起户数的大幅度虚

    1986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甲申前后北方平民地主阶层的政治动向

    秦晖

    <正> 崇祯十七年甲申,是大顺农民军从胜利的顶峰迅速跌入失败的深渊的一年。为了解释这一急骤的逆转,人们提出了种种原因,诸如流寇主义;腐化变质;骄傲轻敌;战略错误以及八旗慓悍,农民军并非敌手等等。但只要研究一深入,人们就会发现这些原因有的(如腐化变质、流寇主义等),未必是事实,有的(如八旗慓悍)虽然是事实,却未见得能起决定性的作用。不久前顾诚先生撰文,认为导致甲申之败的基本原因,是由于大顺政权实行了一系列农民革命的政策,沉重打击了一度转向这个政权的北方地主阶级,把他们驱赶到了清朝方面,因而造成力量对此的逆转,这种分析是有说服力的。但他的论述主要蓿眼于所谓缙绅阶层的政治动向。然而北方缙绅之倒向大顺,并非农民战争达到胜利顶峰的原因,而仅仅是它的结果。既然崇祯十六年以前北方缙绅一致与农民军为敌并不能阻止农民战争走向胜利顶峰,那么崇祯十七年春夏北方缙绅的背顺投清,何以会使大顺军一蹶不振呢?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进一步研究缙绅以外的地主阶级中更为广大的阶层的政治动向。

    1986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5k]
    [下载次数:5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评《图书馆古籍编目》

    黄永年

    <正> 一九八五午三月,中华书局出版了一本作为高等院校图书馆学系专业课教材的《图书馆古籍编目》,据“前言”,是“在1981年完成第一稿,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并向有关专家和图书馆界征求意见后,于1982年11月进行修改。1983年3月由教育部主持在北京大学召开审稿会议,再次听取意见,在此基础上修改完成定稿”。但粗翻一遍,发现仍

    1986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