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人文学科与通识教育

    张灿辉

    梳理了六种人文学科观念 ,即作为古典学术的人文学科 ,作为方法论的人文学科 ,作为一切知识存在的基础的人文学科 ,作为人的理想与教育理想的人文学科 ,作为实现人的理想的人文教程的人文学科 ,作为学术部门 (领域 )的人文学科。这六种人文学科观念应当结合一体地互相关联 ,落实它们于教学之中具有重要意义

    2000年01期 5-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0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走出历史的幻影——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的“道德中心主义”论

    王磊

    中国历史上没有什么“道德中心主义” ,所谓道德中心主义不过是后世学者心造的幻影。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主导是法家 ,而不是儒家。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也不是“道德中心主义” ,而是专制主义加功利主义。过去夸大了儒家文化、显文化的作用 ,对制度文化、隐文化的作用估计不足 ,用幻觉代替了真实的历史

    2000年01期 14-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追问形而上学——从康德到海德格尔

    陈迎年

    海德格尔并没有拒斥形而上学。康德提出了形而上学可能性的问题并将未来形而上学建基于先验统觉 ,“人是什么”的难题升起。海德格尔接过康德的难题 ,把先验想象力这一“裂隙”作为突破口 ,以一种非现成的存在之思开显出人与世界的不一不异的存在论差异状态 ,使源始的世界整体成其为整体 ,从而真正为形而上学奠立根基

    2000年01期 2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5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道德冷漠感与制度性道德关怀

    肖士英

    道德冷漠感是社会转型期过渡性道德危机在社会心理层面的普遍反映形式。消解这种道德危机的措施是多方面的 ,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看 ,人们目前对这些措施的开掘和运用 ,主要是从压力型制度层面进行的。由于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自律性过程 ,故道德冷漠感的有效消解 ,除其他方面的工作外 ,必须着重从本文所主张的救助型制度层面来努力

    2000年01期 29-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17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1 ] |[阅读次数:0 ]
  • 文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建构活动

    畅广元

    文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建构活动。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创造物 ,总是以不同的形态体现着、建构着一种文化精神 ;作为一种特殊的创造活动 ,所追求的目的是人的自由 ,所体现的价值是人的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统一 ;作为创造物与创造活动构成的整体 ,具有传播与教化的功能 ;而更其重要的 ,是它要建构先进的个体审美人格

    2000年01期 3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2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文学的发展与文学精神

    李西建

    文学精神是影响文学存在与发展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内在根据。文学史的演变表明 ,文学精神大致包括理想精神、拯救精神与批判精神三种基本的价值向度 ,它是文学具有人文价值意向的显著标志。同文化的演变一样 ,文学精神也始终处在重构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之中。分析 2 0世纪中、西方文学精神的变化 ,以及可资借鉴与利用的文化价值资源 ,应强调文学要发展 ,必须努力维护和重铸一种新型的文学精神

    2000年01期 4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5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读者反应批评的文本意义观与阅读观

    高震,刘路

    者反应批评以重视阅读主体的能动性著称。在不同哲学与美学思潮影响下 ,读者反应批评内部又有偏重作者、偏重读者以及调合作者与读者的细微差别。从意义的本体论认定和阅读的方法论选择两方面对以阅读主体能动性为焦点的分歧展开深入分析 ,可以看出文本意义的丰富性和阅读活动的复杂性

    2000年01期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2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论小说修辞的理论基源及定义

    李建军

    传统小说经验和现代小说修辞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 ,它是古希腊修辞理论和诗学理论的光大和延展 ,是现代修辞研究复兴的结果。小说修辞是小说家为了控制读者的反应 ,“说服”读者接受小说中的人物和主要的价值观念 ,并最终形成作者与读者间心神交契的关系而选择和运用的相应的方法、技巧和策略的活动 ,作为实践 ,能显示作者某种意图和效果动机

    2000年01期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5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禅诗审美境界论

    吴言生

    禅宗诗歌表达独特的禅悟体验 ,其审美境界的范型是一切现成现量境、水月相忘如如境、珠光交映圆融境、任运随缘日用境。现量境羚羊挂角 ,无迹可求 ;如如境能所双亡 ,色相俱泯 ;圆融境珠光交映 ,重重无尽 ;日用境饥餐困眠 ,脱落身心。体证禅诗审美境界 ,对建构 2 1世纪中国禅诗研究学、整合传统诗学的境界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0年01期 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16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唐传奇中的女性美

    白军芳

    女性美一直是文学上关注的话题 ,但最初表现的是女人对于男人的物质用途。至唐代 ,由于宽松的社会氛围 ,女性美在没有完全摆脱“色”的眼光外 ,开始为美丽的内涵增添新的精神方面的因素 ,从侧面表达了女性自觉觉醒的精神美。

    2000年01期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17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古文运动是形成艺术散文的运动——对唐宋古文运动的再认识

    张国俊,张瑞年

    唐宋古文运动是创立新文体的运动 ,在这新文体的创立运动中 ,文人士子探索于形式 ,收获于形式 ,逐渐寻绎到艺术散文表情达意的正确形式 ,从而使中国艺术散文的形式本体得以确立。从先秦到唐宋 ,中国文坛经历了由简趋繁、由繁变简的几多反复 ,这过程实际上是文体的分衍变化过程 ,是中国文学探索形式的渐进过程 ,其中居于主导因素的是语言形式的骈散互变———骈体与散体的互补互融及相互抵触 ,这是艺术散文的形式演变的内在推动力。

    2000年01期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14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社会转型与中唐诗人的价值观

    舒红霞

    政治经济变革导致中唐社会价值观念的变更 ,将一代诗人推向尴尬两难的境遇 :他们一方面激昂亢奋地倡导和恪守儒家的优秀传统 ,积极入世 ,除弊求新 ,志高德清 ;一方面又难以协调人生追求与现实欲望的矛盾 ,渐趋于圆滑卑庸。他们在命运沉浮中表现出的复杂的心态模式和矛盾的运作方式 ,深刻揭示了社会转型所造成的人生悲剧 ,足以为今世文人之明鉴

    2000年01期 7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5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试论曾子思想对儒学发展方向的影响

    罗新慧

    曾子在其思想主体上秉承孔子之志 ,但在局部上亦有所变革。与孔子注重个人外在德业相比 ,曾子更为关注个体内在人格的完美。与此相应 ,在以宏观角度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 ,从总体方向上规划建构社会方面 ,却不及孔、孟突出。可是并不能由此断定曾子将儒学导向了萎缩、消极的道路

    2000年01期 8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4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汉书·艺文志》三题

    王勇

    《汉书·艺文志》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史志目录 ,收录了先秦时期重要的学术著作。我国古代重要的学术流派均可从中探寻渊源。班固对先秦时期学派的划分和论述是科学、可信的 ,实际上可将其视作为一部先秦学术史。同时《汉书·艺文志》也创立了比较完备的史志目录的编撰体例 ,对后世史家编修史志目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00年01期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5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从唐墓志看唐代妇女与佛教的关系

    焦杰

    佛教在唐代风靡一时 ,对朝野政治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占当时人口约一半的唐代女性 ,由于特殊的社会地位和种种原因 ,其中很多人也投身到佛教的信仰队伍。她们或是出家为尼 ,或是在家修行 ,持斋念经 ,布衣蔬食 ,放生施舍 ,修经造像 ,数十年如一日地刻苦遵守佛教的戒律。她们之中有年幼的少女 ,有中年孀妇 ,也有白发苍苍的老太 ,虽然每个人信仰佛教的最初目的不同 ,但她们在整个宗教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执著和坚忍却是相同的。从她们身上 ,我们可以看到佛教在唐代社会中的深刻影响

    2000年01期 9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2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8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学术思想编年》审稿会在我校举行

    刘学智

    2000年01期 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大唐三藏圣教序》与唐代佛教的兴盛

    郝松枝

    初唐制定的道先佛后政策 ,使得魏晋以来的佛道之争更为激烈。由于没有最高统治者的支持与肯定 ,佛教始终处于劣势地位。虽然如此 ,佛教在唐代还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这除了其自身的教义易为大众接受以及玄奘等许多佛学志士的不懈努力之外 ,唐太宗为玄奘所译诸经写的总序《大唐三藏圣教序》与两种不同字体的“圣教序碑”亦功不可没。

    2000年01期 100-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8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明代华南的“虎灾”

    王觅道

    2000年01期 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盛唐手工业简论

    王双怀

    手工业是唐代重要的经济部门之一。盛唐时期 ,由于统治者采取了鼓励手工业的措施 ,加之社会消费的良性刺激 ,各种手工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发展。从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看 ,盛唐时期丝织、制瓷、铸造等手工业分布广泛 ,专业化程度明显提高 ,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大大超过了前代。可以肯定 ,盛唐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繁荣 ,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唐代的物质文明

    2000年01期 106-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4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唐代“和亲”考略

    周佳荣

    在唐代 2 89年间 ,周边民族曾多次向唐朝皇室求婚。据不完全统计 ,正式请求和亲的活动达 4 0余次之多。对于这些请求 ,唐王朝采取了不同的态度 ,有些答应了 ,有些则予以拒绝。有唐一代 ,共确定用 2 0位公主与 10个不同的民族和亲。这些和亲大部分都实现了 ,但有几次出现了变故。最终有 16位公主分别嫁给了 7个少数民族。虽然实现和亲的情况比预期和亲的要少 ,但这在中国古代史上依然是空前绝后的盛事 ,其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2000年01期 114-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9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试论核武器在冷战发生、发展和结束中的作用

    白建才

    核武器在冷战发展全过程中扮演了奇特的角色。它的面世加强了美国的军事实力 ,打破了美苏均势 ,加剧了美苏对抗 ,成为冷战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冷战期间 ,美苏展开激烈的核军备竞赛 ,双方都挥舞核大棒互相讹诈 ,使冷战愈演愈烈。与此同时 ,由于核战争、核毁灭的阴影时刻威胁着人类也威胁着自身的生存 ,又驱使美苏双方进行一次次限制核军备竞赛的谈判 ,使冷战的紧张程度得以缓解 ,促进了冷战的结束。当今世界核武器的存在依然时刻威胁着人类的安全。只有全面销毁并永远禁止生产核武器 ,才是使人类免除这一灾难的唯一有效途径

    2000年01期 121-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7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略论尼赫鲁的农业政策

    金永丽

    尼赫鲁执政时期 ,印度在农业发展方面执行了一种制度战略 ,其主要内容是希望通过土地关系重组、发展合作社以及促进乡村均衡发展的方式实现农业增值。这一战略有其内在合理性 ,但它在农业投资、农业价格政策以及发展农业科技方面深受尼赫鲁工业化战略的影响 ,因而有很大的局限性。并且这一战略的具体制定和实施缺乏现实基础 ,结果到 60年代中期农业发展远不尽如人意 ,印度面临着新一轮的农业危机。事实表明 ,即使在实现土地关系重组以后 ,为农业科研、新技术推广提供资金和价格支持对农业发展来讲仍是必不可少的

    2000年01期 130-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论全球化与民族主义——兼评民族主义终结论

    马瑞映

    全球化与民族主义存在着互动关系 ,具有一致性和差异性。 90年代 ,全球化与民族主义表现出新的特点 ,导致人们对民族主义的存在发生质疑 ,然而民族主义并未终结

    2000年01期 136-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7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政治制度创新视角中的农民创举

    王俊拴

    创新是国家生活诸方面持续发展的希望所在。中国农民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创新实践推动了社会的全面发展并为世界所注目。从政治制度创新的视角审视农民创举可以看出 ,自由、平等、民主是农民创举对政治制度创新取向的基本要求 ;对农民创举的提升与再造是政治制度创新的客观逻辑 ;农民创举推动政治制度创新也要求我们改变在农民问题上的传统观念

    2000年01期 141-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论毛泽东关于“第二次结合”的思想——毛泽东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史经营

    在我国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即将进入全面社会主义建设的时候 ,毛泽东适时地提出了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思想 ,为我们党指明了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方向。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艰难曲折的探索 ,取得了重大成就 ,形成了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模式、两类矛盾、发展阶段、基本力量、商品经济等一系列的理论观点 ,把毛泽东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2000年01期 146-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5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超越乌托邦——论邓小平关于破除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发展社会主义的思想

    胡瑞华

    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的诸多失误和挫折都与空想社会主义因素的影响有重要的关系。一部社会主义在人类的演进史 ,也是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破除空想成分而发展、完善的历史。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 ,邓小平把去除空想社会主义影响作为发展社会主义的重要突破口 ,不仅澄清了诸多长期困扰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问题 ,把科学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阶段 ,而且 ,在指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2000年01期 152-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8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期刊著作权研究的迫切性及相关问题论析

    胡梅娜

    期刊作为信息的传播载体 ,具有双重的著作权主体 ,必须正确划分期刊自身和文稿作者的权利界线 ,尊重作者的著作权。期刊尤其作为特殊编辑作品的文摘期刊 ,其著作权的行使 ,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需要进一步明确认定并加强立法保护。随着现代传播手段的发展 ,期刊成为再传播的重要信息源 ,文摘期刊成为重要的再传播载体 ,期刊与再传播载体的权利义务关系 ,亟待立法、执法和行政管理的关注和调整

    2000年01期 157-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论编辑主体的创造力

    何菊玲

    编辑主体的创造力 ,是指编辑主体在编辑实践活动中对编辑客体实现创造性的有价值的文化选择所具备的各种能力的综合。编辑主体的创造力具体表现为编辑主体的超前思维能力、鉴别判断能力、整合思维能力以及创作能力。编辑主体的创造力对编辑实践活动和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的创造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并造就一大批素质高、创造力强的专家型编辑人才队伍是现代编辑文化出版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2000年01期 164-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编”、“编辑”辞义辨析

    魏立安

    编、编辑、编撰、编纂是编辑学的基本概念。从产生的渊源及演变过程考证 ,“编”字起源于殷商时代 ,“编辑”一词产生于隋唐时期 ;“编辑”与“编纂”虽可互训 ,但“编纂”的含义更具体。“编辑”一词在古代和现代意义上虽一脉相承 ,但仍有微妙变化

    2000年01期 170-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文化学与诗歌研究的成功尝试——读《盛唐文化精神与诗人人格》

    杜敏

    2000年01期 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反思与求索——简评《穷变通久:文化史学的理论与实践》

    商国君

    2000年01期 174-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城市历史地理》评介

    侯甬坚

    2000年01期 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k]
    [下载次数:5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