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天人合一”即“天人和谐”?──解读儒家“天人合一”观念的一个误区

    刘学智

    “天人合一”有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双重意义。儒家的“天人合一”,其主流精神是指建立在道德心性论基础上的主、客未分的“天人一体”,而非以自然为本和表现为主、客分立关系模式的“天人和谐”。它所体现的主要是一种道德性命之学,其旨趣在于为人的生命存在确立形而上的根据。“一体”论与“形而下”的“和谐”论不仅有着明显的区别,且其分野亦标示着能否对中国哲学基本特征和其表征的哲学理路作出正确的把握。以“天人和谐”释解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是对儒家“天人合一”观念的一种误读。

    2000年02期 5-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3k]
    [下载次数:23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0 ]
  • 《易经》卦爻符号的性能初探

    辛介夫

    《易经》卦爻符号是一种象征符号。阳符和阴符是作《易》的先民们对宇宙生成过程的体验和认识的最高度的概括,他们用阳符和阴符象征原始宇宙的存在情态。

    2000年02期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华严宗温和形而上学佛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刘孟骧

    华严宗初祖杜顺和二祖智俨致力于《华严经》圆融思想的开掘,将佛学引向新的温和 形而上学的方向。三祖法藏全面地吸收改造法相唯识学说,批判其绝对主义思想,从而完成了华 严宗温和形而上学佛学体系的构建,为华严宗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000年02期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下载次数:3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毛泽东对待文字工作的严肃态度

    玉琢

    2000年02期 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关学的独尊儒术特征

    蔡德贵

    以张载为代表的关学,既独尊儒术,又不困于儒家成说,而是对儒家有所创新和发展。这种特点和风格的形成,既与关中地区传统长期影响有关,又是张载本人长期选择的结果,有历史必然性,是由儒学本身的性格所决定的。

    2000年02期 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蒹葭》注释辨正

    程鹏

    2000年02期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4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载研究的视角与方法

    丁为祥

    关于张载哲学历来就存在着不同的诠释。这种不同表现于古代,就存在于程朱与二王(王廷相,王夫之)之间;表现于当代,则存在于大陆与港台之间。笔者从理学崛起的思潮背景与张载探索的问题意识出发,重新解读张载的造道视角,从而认为天人、体用以及本然与实然的双向统一就是张载的理论建构原则,也是我们准确把握张载哲学的基本出发点。

    2000年02期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下载次数:6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中国经济恢复高涨的另一种政策选择──利用价格趋势调整结构,扩大需求,促进增长

    刘地久

    产出增速下降时,仅依靠需求政策难以使经济止跌回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利用价格走低的趋势,清除必需品生产行业过剩和落后的产能,优化产业结构;同时,利用价格走低趋势扩大支柱产业的需求量,增加产出,带动投资,使经济走出底谷,恢复高涨。

    2000年02期 3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7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论经济发展的社会评价

    魏宽勇,张理海

    社会经济发展构成社会基础,经济利益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价值追求,因而社会经济发展便成为社会评价的一个重要维度。评价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基本标准是生产力标准,它具有质与量两个方面的规定性,其本身也需要被衡度、评价。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社会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历史特点,对其进行的社会评价也各不相同。

    2000年02期 4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1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近代中俄贸易格局的转变及新疆市场与内地市场的分离

    阎东凯

    近代前后,中俄贸易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北方的一口通商变成了西部边境和东部沿海多口岸通商的格局。随着这一格局的转变,蒙古地区的恰克图和新疆地区的对俄贸易经历了一个兴衰与变迁的过程。这一过程间接反映了中俄两国关系在近代的变化,也反映了新疆地区在对俄依附性经济形成中,俄国资本主义殖民经济对中国国内市场统一趋势的瓦解作用,以及最终导致的新疆市场与内地市场的分离。

    2000年02期 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8k]
    [下载次数:4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猫论”: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杨三省

    20世纪60年代邓小平支持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实践及其“猫论”观点、70年代中期旨在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之“全面整顿”实践和理论,是邓小平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起点,是邓小平理论体系萌芽的根本性标志。蕴含于邓小平理论历史起点中的“猫论”,贯穿于邓小平理论整个发展过程和体系结构之中。“猫论”──生产力标准观的借代性指称──是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

    2000年02期 59-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2k]
    [下载次数:4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中国西北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简介

    2000年02期 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和平统一祖国策略思想的思考

    闫惠惠

    中国的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各族人民为之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党的三代领导人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又一脉相承的策略思想。三代领导集体策略思想的承接性与所依据的原则,对现今的和平统一事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000年02期 6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3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古代中央客馆述论

    王静

    自先秦始,中国各代王朝在京城均建有馆待蕃客(包括边疆及外国民族)的场所,如汉代的蛮夷邸;魏晋的客馆;北魏的四夷馆;隋唐时期的四方馆和鸿胪客馆,宋代的都亭驿、都亭西驿、礼宾院、怀远驿、同文馆;元明时期的会同馆,清代的会同四译馆等。通过对中国历代中央客馆建制的论述,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古代对人京蕃客的接待与管理制度。

    2000年02期 7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8k]
    [下载次数:4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通鉴》纪事失误举例

    王觅道

    2000年02期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徐福其人及其东渡的几个问题

    韩玉德

    从文献学的角度研究徐福其人及其东渡,可得如下结论:(1)徐福为少昊族裔、徐国后代、战国后期的秦代“齐人”及琅邪方士;(2)徐福二次东渡不归是一次政治避难行动;(3)徐福于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始皇三十七年(前210)的六七月间,自琅邪港启航,作沿岸逐岛航行,东渡止于日本今和歌山县新宫市;(4)徐福东渡日本,带去了秦代先进的物质文明,形成了弥生文化。

    2000年02期 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k]
    [下载次数:10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呼唤史学研究领域的科学与民主──读李裕民教授《宋史新探》

    臧振

    几十年来,李裕民教授在史学研究领域勤奋耕耘,收获甚丰。《宋史新探》反映了他尊重科学、求新求真的精神。他对漆侠教授《宋代经济史》的批评及与漆教授弟子的论辩,成为当代史学史上引人注目的一桩公案。此事给人最大的启迪,是史学研究的繁荣有待于学术民主大环境的营造。

    2000年02期 8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读史方舆纪要》澶州北移时间辨正

    吴宏岐,郭用和

    2000年02期 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秦汉王朝开发岭南述论

    段塔丽

    公元前214年,秦征服岭南,此后岭南被正式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秦汉王朝对岭南的开发与治理,其意义不仅在于首开岭南早期开发史之先河,而且为后世统治者开发岭南奠定了必要的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

    2000年02期 9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2k]
    [下载次数:6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史记》“徐州”释辨

    肖爱玲

    先秦时期“徐州”有多种涵义,不仅为古九州之一,而且指示具体地点还有齐薛县和东平舒。从对《史记》中“徐州”三种涵义的阐释,说明在先秦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徐州”所指地域也有所不同。

    2000年02期 99-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陕鄂边界古长城考实

    艾冲

    陕鄂边界古长城的建筑时代、历史背景与地理分布长期不明。通过分析各种历史文献记载,结合实地调查资料,对这道古长城的走向、形制和建筑方法作了探讨,断定其营造年代是清朝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同时阐明长城线上诸关隘的具体位置。上述问题的澄清对于研究长城史学和陕西历史军事地理均具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0年02期 102-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k]
    [下载次数:2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先秦两汉时期史传文学的嬗变轨迹

    张新科

    先秦两汉时期史传文学的嬗变表现在四个方面:(一)由简单的记事向复杂的写人发展;(二)人物类型由上层逐步向下层扩展;(三)作者感情由隐而显;(四)风格由简朴、单一向纵恣、多样发展。

    2000年02期 108-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7k]
    [下载次数:16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谢朓诗的特质及其对唐诗的影响

    魏景波

    谢朓的山水诗,体现了与大自然一往情深的对话,时时悄然微露轩举之风姿,不仅警绝动人,而且时含灵心妙悟,实践了他的“壮思奋飞,冲情云上”的审美追求。这在他精心经营被称为“独步千古”的发端上最为显见卓出:一起首便浸入境界,创出氛围,无论视点的凝聚,景情的交互渗透,时空的选择,还是上下旬的布列,语言的运用,大多形成风格多样的特征,而被推许为“一大法门”,单从对唐人影响之普遍看,凌凌乎逸出魏晋六朝诸家之上。

    2000年02期 116-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6k]
    [下载次数:1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唐代文人所撰短篇人物传之发展成因初探

    南宗镇

    唐代短篇人物传发展的成因,一是作传意识的强化,对史传的记录性与鉴戒性、寓言的讽刺性、古文的功利性认识进一步明确。二是文体规范与记述技法日益成熟,杂传的历史传统、部分史传的文艺性、墓道文的记述规范、传奇的创作技巧与经验、古文运动所造成的散文体的复兴莫立了基础。三是社会环境形成,史传的官撰与修史的中止等引起文人学士作传的欲望。

    2000年02期 123-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1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元散曲的时代旋律与元代文人的生命感悟

    王建科

    现存元散曲中写得最多的题材可分为四类:怀古、叹世、隐逸和情爱。这四大主题形成元散曲的时代旋律。元代文人在思考现实时习惯于以历史为参照物,以古探今,寻求生存的最佳方式。他们对历史人物屈原、陶渊明、韩信、伯夷等人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元散曲叹世之作普遍流露出一种仕途险恶的意识,表现出对功名富贵的否定。在对现实和历史的观照中,元代文人认为人生最高的生存境界是“适意”,倘佯山水,留连诗酒,沉醉情爱是“适意”的最好方式。这使得元散曲中隐逸和情爱之作最耀人眼目。可以看出,怀古、叹世、隐逸、情爱之间有深刻的内在联系。

    2000年02期 130-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9k]
    [下载次数:13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雪境禅踪:解构《雪国》

    李青林

    川端康成的小说《雪国》突破小说建构常规模式,通过背景象喻、形象隐喻、审美观照体现出与日本民族精神融汇一体的禅境、禅理、禅美。解构此文本的关键是紧随岛村的直观体验,悬置驹子,扩析“瞬间美丽”的叶子。

    2000年02期 136-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下载次数:5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百姓”之“百官”义辨

    朱湘蓉

    将“百姓”释作“百官”并非确解。“百姓”作为社会学术语,它的词义由专指贵族特权阶级变为群众的泛称,正是当时社会形态变革的一个缩影。

    2000年02期 141-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马氏文通》介词理论的创立与发展

    赵大明

    《马氏文通》创立的介词理论,包括介词的定义、立词的依据、收词范围、与相关词类的区分标准和汉语介词的语法特点等。百年来这一理论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今后应当加强系统性、语法功能、历史发展面貌及其演变规律的研究,加强科学理论的建设。

    2000年02期 144-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6k]
    [下载次数:6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双重火焰:爱与欲》及爱的主题学

    刘金东

    2000年02期 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品德心理结构的社会心理模式

    郭祖仪

    深入研究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引我们有效地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依据之一。当前有影响的几种品德结构学说大都是在普通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将品德心理结构的模式转换为态度结构模式(即社会心理学模式),能够帮助我们提高品德教育的效率,极大丰富品德教育心理的基本理论,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000年02期 151-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0k]
    [下载次数:7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试论20世纪美国高等学校教学评价发展变化的特点

    陈晓端

    自本世纪初以来美国高等学校教学评价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即以教师的个性特征为主要标准的评价阶段,以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为主要标准的评价阶段和以综合的标准对教师教学进行全面评价的阶段。各阶段教学评价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各有其特点。

    2000年02期 158-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下载次数:7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教育模式发展展望:从远程教育到智能教育

    李勖,孙林岩,汪应洛

    教育模式是随社会对知识需求的增加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迁的。教育的需求、技术、成本因素的变化对教育模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基于知识挖掘技术的智能教育与基于数据通讯技术的远程教育的结合是未来知识教育的主要方式,是实现不受时间、地点以及受教育者个性特点局限的大规模个性化教育的技术手段。

    2000年02期 163-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下载次数:4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论信息传播者的青年观

    吕俊涛

    把关人即控制信息流向、流量,把握社会舆论的职业传播者,他们过滤信息的标准很多,但是还必须加上一条重要标准:青年意识和青年观点。青年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与自身不足的双重特点,决定了青年的特殊利益和需求,需要把关人在控制舆论导向的过程中,引导和教育青年走向健康的轨道,充分发挥青年在社会进步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000年02期 168-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古入声字识记法之一

    胡安顺

    2000年02期 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4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自我价值感培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范蔚

    个体适度的自我价值感是其心理健康的前提条件。大学生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与其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自我价值感的缺失或不适度有一定关系。通过自我价值感培育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有效策略。大学生自我价值感培育应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适度的自我价值感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着手。

    2000年02期 172-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下载次数:8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

    马伦

    2000年02期 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全国茅盾研究学术讨论会综述

    钟海波,李丹

    2000年02期 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