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新科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传文学的嬗变轨迹表现在:(一)人物范围逐步缩小;(二)由性格化向叙事化转变;(三)思想感情由浓而淡;(四)语言向骈俪发展。
2000年04期 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4k] [下载次数:8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祝菊贤
比喻意象是诗人在物与物、情与物之间创造、设置、构结出的一种新的关系。刘勰将《诗经》到南朝的比喻意象区分为比义和比类两种类型。魏晋南朝的比义意象是索物取象以类比诗人的思想感情与意念;比类意象主要是对外在声响色貌的比拟,其中有的是缺乏主体心灵因素穿透的技巧性牵合,有的则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魏晋南朝诗人还创造出具有派生和扩展功能的比喻意象,而且出现了比喻意象中比喻关系淡化,本、喻体融合,从而向广义的隐喻转化的趋向。
2000年04期 1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下载次数:6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普慧
晋宋之际以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诗的兴起,直接受到了大乘涅佛性论的深刻影响。谢灵运将佛性论与山水审美巧妙地结合起来,一方面把自己融化在佛性论的思想体系中,另一方面又超越一切单个人的观念,在现实自然山水审美观照中探寻着共同生命的存在本质和价值,从而增加了现实生命的密度和质量。
2000年04期 18-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4k] [下载次数:1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汪聚应
探讨词体生成的诗源说和乐源说都有偏颇。从四、五、七言诗体形成与音乐的关系以及隋唐燕乐歌辞的发展可看出词体确立是诗乐离合嬗变发展的产物。词主要是在音乐的带动和诗乐结合传统的滚动发展以及文人歌妓联手催生等一系列社会文化条件的综合作用下产生的。
2000年04期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杨恩成,张英
佛教把自然山水“意象化”,使自然山水成为佛理依附的对象。以心悟的虚空来描绘自然山水的空无虚静。唐代文人从体悟生命境界的角度接受佛理的“微言大义”。以心悟的自由摆脱社会的功利性束缚,以禅宗的“不立之字”、“棒喝悟道”的修行方式追求诗文意境的含蓄,使得唐代山水文学在总体上呈现出追求虚静、淡雅的自然山水意趣和意境清幽、恬淡的时代特征。
2000年04期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k] [下载次数:8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傅绍良
中国山水诗的审美观念经历了几次大的转变,每次转变都与那个时代特定的文化思潮密切相关。盛唐时代兴盛的禅宗,无论从生活行为还是审美情趣上都对当时的诗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这种影响的直接体现便是山水诗审美观念的转变。在先秦两汉时期,中国人的山水观念以“游”为主;魏晋南北朝时期,以“赏”为主;盛唐时代,则以“归”为主。虽然不能排除在盛唐以及此后的山水观念中有多种审美情趣并存的现象,但是作为一种美学情趣,人们所追求的正是以王维为代表的那种“清空”、“无染”之境。
2000年04期 3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9k] [下载次数:10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霍有明
“元和之风尚怪”。即使是当时以“诗豪”见称的刘禹锡也受到其影响。刘禹锡的怪奇诗风分别体现为:1)“伊郁蜿蜒”的政治寓言体;2)违反常情的抒情模式;3)对自然界和生活中奇异现象的描写刻画。此三类作品在刘集中虽不甚多,但由此亦可窥见其时的特殊审美风尚。
2000年04期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下载次数:4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李乃龙
诗僧作为佛徒中的特殊群体,大量涌现于中晚唐时期,他们自觉地接受了道教上清派的影响。诗僧对上清派宗师极其敬服,对上清派经典《黄庭经》、《真诰》等非常熟悉,并实践了存思等上清派道术。上清派佛道调和理论及佛道双修实践是诗僧接受上清派的原因。
2000年04期 49-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8k] [下载次数:5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田耕宇
晚唐怀古诗完美的诗意与深邃的哲理水乳融为一体,以汉语格律诗特有的形式美为载体,将古典怀古诗的创作推到顶峰,为后世诗人提供了典范,又让其难以逾越。终极关怀,是晚唐怀古诗的精髓;人生忧患、生命悲剧、宇宙意识是其震撼读者心灵之处。晚唐怀古诗中以自然之永恒与生命之短促的巨大心理反差,来表现诗人对存在意义的探究,是汉魏以来“人的觉醒”的深层次发展。
2000年04期 5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3k] [下载次数:8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胡戟
做历史评价是中国史学的一个传统。传统的评价标准有正统论、忠奸论,统分论、成王败寇论、道德论、气节论和近年流行的阶级论、生产力论、规律论、动机效果论、正义非正义论、当时当地大多数人意志论等,对其逐一回顾评述。提出环境标准,即以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优化或恶化,作为评价历史时代或历史人物的标准。
2000年04期 6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8k] [下载次数:5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张淑一
前人对周代命氏方式众说纷纭,周代命氏方式应大体分为10类,包括以国、以邑、以字、以官、以名、以居、以谥、以爵、以身份、复氏诸种。并考订了各种命氏方式的产生根源和应用规则,对前人的某些误说进行了订正。
2000年04期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下载次数:4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梁涛
荀子首次游齐是在“年五十”而不是“年十五”,时间是在齐王末年。荀子曾三次来到齐国,荀子来齐国前曾游于燕,荀子游秦当在公元前265年前,而不是过去传统中所说的前262年。
2000年04期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下载次数:8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0 ] - 萧正洪
明清时期黄土高原不同地区的传统农民具有相类似的经济理性,但在环境理性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一现象具有深刻的制度性根源。通过产权和乡村社会组织的制度创新,传统农民有可能避免环境资源利用的无效率。
2000年04期 83-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6k] [下载次数:9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李令福
历史农业地理学是历史地理学科中历史经济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历史时期农业生产布局及其结构的演变发展过程与规律,具有鲜明的区域差异、时代发展与结构综合的特性。时间、空间、部门构成了历史农业地理学的三大要素。近年来,历史农业地理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学科理论及区域、专题和时段上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亟待今后不断加强。
2000年04期 9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下载次数:8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张维慎
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下游地区的典型文化,而半坡文化则是黄河流域仰韶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它们同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人虽已发明了木构浅水井,但他们并没有加以推广,因而他们选择居址时与半坡人不约而同地都在河流(或湖、沼)的附近。这样的选址:一是便于人和牲畜的饮水;二是便于发展原始农业;三是便于发展原始渔猎经济;四是便于原始人交通往来。
2000年04期 97-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下载次数:6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王元林
传统的史学观点普遍认为巴蜀应属同一文化,没有区别。事实上,巴蜀文化渊源不同,实质内涵各异。“巴有将,蜀有相”,巴人“少文学”,勇猛善战,“质直”“敦厚”,喜《巴渝舞》,唱《竹枝歌》,形成独特的“巴渝文化”,这与人才济济,文化发达的蜀地不可同日而语。经过长期相互融合,两地文化渐趋一同,仅在边远山区保留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近代,巴文化迅速崛起,大有超过蜀文化的趋势。历史上两地文化的差异,应是今日设置重庆直辖市的重要原因之一。
2000年04期 10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下载次数:10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赵尚东,罗浩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特殊历史形态的社会主义,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更不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它和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相比较,是相差一个历史阶段的初级形态的社会主义;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质,就是通过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完成本应在资本主义历史阶段来完成的历史任务,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为社会主义奠定物质技术基础,使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最终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赢得社会主义的最后胜利。
2000年04期 108-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8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米军
中俄向市场经济转轨是一系列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多重二元特征和经济结构多重不均衡,计划相对松弛,以及特殊的文化传统因素都是渐进改革的初始条件。相反,俄改革初,政治制度剧变、经济陷入负增长危机,宏观经济高度失控,工业化已经完成,但市场发育不足,计划经济影响根深蒂固,另一方面,俄文化双重来源,思维方式极端化都是激进改革的前提条件。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推动使两国都面临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换。中俄形成了两条不同的道路。中国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就,俄经济遭受重大挫伤,综合国力明显下降。
2000年04期 115-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8k] [下载次数:3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道宏,胡海青,刘力昌
许多人对我国的场外交易市场在认识上有五大误区。目前我国的场外交易市场中存在着不规范行为。为了解决我国场外交易市场中存在的不规范行为,证券管理机构应对场外交易从交易方式、交易制度、发行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
2000年04期 12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王晓钧
认知-现象学嫉妒理论是现代心理学六大嫉妒理论之一,也是一种实用的咨询与治疗方法。这一理论在理论建构上具有现象学具体事件描述分析与认知心理学主体和情境评估的双重特点,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分析人在面对嫉妒事件时的认知过程,在评估策略上注重建立合理的认知-现象评估模式。对该理论的研究和评价不仅可丰富现代心理学嫉妒理论,也具有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应用价值。
2000年04期 129-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6k] [下载次数:7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许渭生
“心理弹性”是在弹性力学基础上提出的心理学命题,它被视为重要的人格特质及个体素质结构中的核心变量。“心理弹性”不仅有其特定的含义、结构与类型,而且可用外界刺激与主体反应间交互作用的特定函数关系加以表征和量化。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对于阐释和解决有关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人力资源开发、个体适应性以及心理卫生与保健等诸多课题,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00年04期 136-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下载次数:3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8 ] |[阅读次数:1 ] - 郝文武
创新教育是培养和提高人的创造性,形成能培养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创造型人才的教育。大力发展创新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科教兴国、知识经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的重大选择和教育观念的重大变革,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关键。实现创新教育的价值必须确立新的教育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制度,提高教师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社会环境。
2000年04期 142-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下载次数:5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刘晓亮,张成武
艺术创作,向以追求“韵外之致”为佳境;艺术形象,亦需鉴赏主体的能动创造来丰富和补充。文学作品教学,应是特定情境、氛围中的赏析、玩味和领悟,其实质是一个感知语言——再造形象——理解品析的审美过程。遵循艺术鉴赏的自身规律,在文学作品教学实践中注意从欣赏的角度启发学生的思维,可使学生在切身感受或情感体验的基础上领悟到作品形象特有的艺术魅力。
2000年04期 146-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答才,唐斌尧
五四运动、建国,这两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和深刻含义的历史环节,划分了整个20世纪中国历史的三大时期、三大篇章。五四以前,是20世纪中国的屈辱篇,从五四到建国是20世纪中国的崛起篇;建国以来是20世纪中国的振兴篇。回顾百年历史,科学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有四条重要启示:思想路线问题至关重要;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问题至关重要;旗帜问题至关重要;坚持党的领导问题至关重要。
2000年04期 150-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建林
五四知识群体是在辛亥一代知识群体的培养、启发和演绎下形成的崭新知识群体。他们在救亡图存的大旗下汇集,演出了带有时代转换标识意义的伟大的五四运动,其后,又根据各自对救亡图存的理解及职业志趣,选择了不同的救亡图存的职业道路,共同演出了波澜壮阔、多姿多彩中国历史的新篇章,迎来了民族和国家的新时代。
2000年04期 15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2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曹维安
俄国农奴制度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是封建主个人施行的“农奴制”与国家制定的“农奴法”相结合的结果。俄国地广人稀、劳动力匮乏的自然条件和地缘政治地位的特点,是形成俄国农奴制度的前提。
2000年04期 163-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k] [下载次数:2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李治国,宋发清
《富尔顿报告》提倡的新型行政理念,成为“二战”后英国文官现代化的宣言。制度生存环境的变化是促使富尔顿文官改革的主要动因。从行政学的角度看,组织权威的缺失是本次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
2000年04期 169-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下载次数:6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2000年04期 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