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03期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滕守尧
生态式艺术教育是继灌输式艺术教育、园丁式艺术教育之后的一种新型艺术教育。生态式艺术教育改变了各种知识之间的生态失衡状态,通过音乐、戏剧、舞蹈、绘画等多种艺术间的交叉、融合,通过美学、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创造等多种学科之间的互生、互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艺术能力。这种新型的艺术教育形式意在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培养具有真正智慧的、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
2003年03期 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38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8 ] |[阅读次数:0 ] - 刘恒健
大道论的生态美学认为,自然在其本真存在的意义上就是原始本真的自然生态美。它乃是大道在自然中隐蔽的敞开,或者说是大道在自然中如实呈现的有无之境。作为整体自然美的天地之"大美"和作为个体自然美的万物之"众美",是本真生态自然美的两种形态。自然有无之境的破裂,造成了本真自然的解体并最终导致了自然的人化和人化自然美的逐步升级。人化自然美是一种非本真非生态的自然美。生态自然美及其有无之境的现代意义在于,启示我们超越出人化自然美的囿限,重新发现和进入自然美的本源之域,在与自然的先天本然的和谐中重建更具本真性的人文精神。
2003年03期 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9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武天林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从地域历史走向世界历史并最终实现真正的人类历史的过程。全球化既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资本世界化的高级阶段,又是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内在超越,它为推翻资本统治、实现真正的人类历史奠定了客观基础。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当代的改革既具有走向世界历史的开放态势,又具有开创真正的人类历史的价值导向。
2003年03期 2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8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陈答才
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对党的全面建设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都做出了杰出贡献,第二、三代领导核心都继承、坚持并发展、超越了前代领导核心的思想。在党的建设理论的作风建设方面,三代领导核心形成了自己各具特色的思想,只要全党上下共同努力,切实以三代领导核心关于作风建设的思想为指导,真正做到"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党的作风建设就一定会迈上一个新台阶。
2003年03期 3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4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范彩屏
在国民革命时期,陈独秀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阐述他的统一战线思想,如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无产阶级政党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独立性的原则等。对此我们应实事求是地分析,充分肯定其理论贡献,同时不能忽视其局限性。
2003年03期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4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蓓
柏拉图的《理想国》透射出一种自主、秩序、规则、统一、权义对应的法制思想。他对道德落实和制度保障的思虑,对政治稳定和治国策略的关注等,给后世的政治法律思想和今天的道德与法治建设、政治的稳定与发展以诸多启示。
2003年03期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3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屈小宁,余志海
儒家的自然观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为"尚用",二为"比德"。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是儒家伦理道德至上向自然山水的转移,山水成为君子德风的比喻和象征。汉儒"天人合一"思想就是对先秦儒学"比德"观念的继承和发扬。经过晋宋玄学对传统儒学的扬弃,儒隐者不仅比德山水,还寄情山水,以追求高洁独立的人格。唐儒高举建功立业的时代大旗,始终没有改变积极用世、匡扶天下的价值取向。即使走上隐逸之道,也带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
2003年03期 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9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朱寰
太虚法师通过对佛教基本精神的诠释以及对教团组织社团化的设想,对汉传佛教做了深刻的批判,认为汉传佛教对儒教政权及民风习俗过于妥协,对人生缺乏关爱,僧团缺乏组织系统性,从而为汉传佛教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003年03期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康中乾
初唐道士成玄英是唐代道教"重玄"论思想的重要代表。他认为"道"最基本的特点是"虚通";"道"作为本体既没有实体性,也没有抽象性,而具有一种现象性。这反映了唐代道教哲学比较高的思辨水平。在这一"道"论思想的基础上,成玄英阐述了其"万类参差无非独化者也"的物质观,"道契重玄,境智双绝"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因其素分,任其天然"的社会观和人生观。成玄英"重玄"论的道教思想在有唐一代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2003年03期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5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李鑫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曾在全国各地都获得了较大发展,但是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著名的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却在发展的高峰期出现了停滞或倒退,此后江南地区文明的发展一度停滞不前,而中原地区的文明则一直持续发展,这种现象的成因学术界众说纷纭。江南地区过于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复杂的地形水系格局是导致这一地区文明初期发展迟滞的根本原因。
2003年03期 7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刘戈
通过对回鹘契约中两个专有名词的考析,可见操突厥语民族鲜为人知的古老文化传统,以及中世纪回鹘人与中原地区的密切关系。
2003年03期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杜文玉
五代之制沿袭唐朝,考课制度亦不例外,但由于时代的不同,遂产生了许多变化。最重要的变化是:一、考限不仅与唐代不同,而且各朝之间互不相同。二、考课标准发生了变化,尤其是针对地方亲民之官的标准变化较大。三、奖罚办法有较大变化,在奖励方面以减选为多。考察对五代时期的考课等级、上报考簿、循资序迁、出给考牒、流外官的考课、存在的流弊等问题,以反映这一时期考课制度的全貌。
2003年03期 79-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5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王雪玲
铁券是封建帝王赏赐功臣的一种享有某种特权的凭证。有唐一代政府频繁地赏赐功臣铁券,借以嘉奖其为保卫社稷、维护皇权所做出的贡献;安史之乱后,又不断地赐予有叛逆图谋的藩镇节帅,试图安抚其心,阻止叛乱。前者反映了唐代皇帝对功臣的日渐依重,后者则反映了唐政府对日益膨胀的藩镇势力的优容和姑息。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从其整个发展过程中都不难看出唐朝政权日渐衰微的轨迹。
2003年03期 8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3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刘生良
"孔子删诗说"是诗经学史上聚讼纷纭的一大公案。纵观历来的争论,主要集中在逸诗的多少、《左传》季札观乐的记载、《论语》所言之"诗三百"、司马迁所言之"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正乐与删诗及孔子有无权力删诗五个问题上。通过对上述问题进行详细考辨,并结合最近整理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所提供的新证,不难看出否定论者的种种理由都不能成立,"孔子删诗说"不容置疑和否认。
2003年03期 9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17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汪祚民
《韩诗外传》的编排体例非常独特:几乎每章皆引《诗经》语句作为主题句,并围绕所引《诗》句中的关键词或《诗》句比喻引申意义来组织前人论说、故事、佳言懿行等阐释材料,构成一章的内容;在大多数卷次内,章次的编排按所引《诗》句在《诗经》完整篇章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考索揭示这种编排体例,对正确认识此书的释《诗》性质,追寻其卷次增改的踪迹,很有意义。
2003年03期 99-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5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张保宁
《诗经》"二南"的地位和重要性历来被诗学家所公认。自毛《序》以来,关于"二南"的内涵难有定论。客观地对"二南"作整体性考察,不难发现它的主题是两组有关婚嫁、家庭和宗族繁衍的诗,其艺术形式也不乏咒祝式的歌唱。
2003年03期 106-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7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王兵
始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以无神为内核、以多神为策略和表现形式的中国传统文化制约和驱动了现代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的选择。对进化论和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接受既是对传统文化无神论本质特性的继承,又是对其不彻底性的反叛。春秋战国时代的哲学突破了一神观而完成了向多神和无神的过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接受则突破了多神观而彻底完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无神论的发展方向。
2003年03期 10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武淑莲
现代人面临的是世界一体化过程中的文化危机。反观鲁迅20世纪初"终结历史惯性"的文化意识启蒙,会给当代学者以历史的借鉴和理论资源。鲁迅专注文化无意识,改造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构建清醒的文化自我意识,是实现"致人性于全"和中华民族走向思想的自由与自发,民族的自觉与自信的最大可能。
2003年03期 114-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3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刘明2003年03期 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梁涛2003年03期 120-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3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石国亮,赵朝峰2003年03期 12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吕培成,毛金霞2003年03期 12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4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何枫2003年03期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