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郭芹纳教授

    施钟闻

    2003年04期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冷战初期美国“隐蔽行动”政策的制订

    白建才

    隐蔽行动是冷战期间美国对苏联、东欧各国及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的主要政策之一。冷战爆发不久,杜鲁门政府即制订了关于隐蔽行动的第一份文件NSC4-A,强调要实施隐蔽的心理战。其后又相继通过了NSC10/2、NSC10/5号文件,将隐蔽行动全面展开。1954—1955年艾森豪威尔政府制订了本届政府关于隐蔽行动的文件NSC5412系列,将隐蔽行动扩大到整个共产主义世界。冷战初期美国政府制订的关于隐蔽行动的一系列文件深化了冷战,凸显了东西方矛盾的尖锐与冷战的严酷。

    2003年04期 5-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1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9 ] |[阅读次数:0 ]
  • 贝利亚事件揭秘

    柳植

    贝利亚事件是苏联历史上引人关注的政治事件。根据莫斯科国际基金会出版的《二十世纪俄罗斯》文件集中的档案,在斯大林死后的144天中,贝利亚针对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的现实,采取了许多震惊国内外的举措。赫鲁晓夫、马林科夫等采取非法的、突然袭击的手段逮捕贝利亚,并在党中央主席团的操纵下进行审判和枪决他,这是斯大林之后苏联新的领导集团争夺最高领导权的一次激烈斗争。

    2003年04期 14-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3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苏联的环境破坏和环境主义运动

    包茂宏

    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生了严重环境问题,苏维埃政府为此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政策。由于社会主义和现代工业文明固有的弱点造成的环境问题愈演愈烈,苏联的环境政策归于失败。苏联环境主义运动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了推翻苏共统治和促使苏联解体的力量。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和环境破坏与保护是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

    2003年04期 2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8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论沙俄对陕甘回族移民的态度和政策

    王国杰

    公元1878—1884年间,从中国新疆伊犁和喀什地区向俄国中亚七河地区迁去了1.5万东干人,其主体是1862—1877年西北反清回民起义军的余部。这些移民之所以能被接纳,是因为他们被认为是反封建斗争的勇士。他们不畏强权、不怕艰险的精神感动了中亚广大穆斯林群众,他们良好的整体素质及民族精神征服了中亚人,他们成了中亚社会的优秀成员。

    2003年04期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4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经济信用观合理性的追寻与经济信用建设的任务和措施

    肖士英

    经济信用现实危机的实质,是现实经济信用观合理性危机的表现。消除经济信用现实危机的思想前提在于摆脱种种片面的经济信用观,建构起以人生存的完整自由为根本取向的人文本位的经济信用观。而提高经济信用水平的关键,则在于依托于合理的信用观,着眼于人主体性与受动性的矛盾统一关系,在自律与他律的结合中,培育起经济行为人自觉守信的内在意识系统。

    2003年04期 3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经济学的终极关怀:西方经济学伦理传统的审视

    裴辉儒

    西方经济学具有深厚的伦理传统,自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学家们把经济学的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相结合,从具体的伦理关系出发研究人的行为。西方经济学把利己与利他的关系作为其伦理传统的核心来研究经济问题。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应借鉴西方经济学的伦理传统,根据市场化的演进不断拓宽视野,重视经济伦理的研究,对经济学研究方法进行积极的革新。在经济发展中,必须确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内容的经济伦理标准。

    2003年04期 4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2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论道德价值及其评价

    王志刚

    道德价值是由外在功利价值和内在精神价值构成的,是人的内在道德属性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外化或对象化。道德价值是相对性与绝对性、独立性与广泛性,现实性与理想性,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道德价值的善恶与大小,既是本体论和认识论问题,又是评价论问题。一个正确的道德评价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即要有正确的认识基础,要有正确的评价标准,要有正确的检验标准。

    2003年04期 5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6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黄侃先生古本音说中的声韵“相挟而变”理论——兼论古今音变的“条件”

    王宁,黄易青

    黄侃古本音说认为,声母与韵母的洪细是相和谐的,上古音最初声母和韵母都是洪音,中古音的细音,是最初的上古音变化的结果。古今声音的变化,声母变则韵母也跟着变;韵母变就说明声母已经变,声母变的最主要标志就是声母后头i介音的产生。这是黄侃的声韵相挟而变理论。声韵相挟而变理论是在综合考察大量古代汉语语言文字现象,并继承清代古音研究精华而提出的。一些用现当代古音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也支持声韵相挟而变理论。这个理论启发我们对古今音变发生"条件"的通行说法提出怀疑。古今音变"条件"可以有新的解释。

    2003年04期 59-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13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元代古音学考论

    张民权

    由于文献材料的散佚,元代古音学鲜见学者言及。元代人在古音观念上有独到见解,戴侗、熊朋来、刘玉汝等人的古音说对清代顾炎武古音学的形成有直接影响。元代人从《说文》谐声和《诗经》用韵方面探讨古音问题的方法,把文字研究与古音研究结合起来,也是十分可取的。

    2003年04期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3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中原音韵》车遮韵在宋元俗文学中的运用

    刘静

    通过对宋元时期大曲、舞曲、鼓子词、转踏、平话、戏文、诸宫调、元曲等俗文学形式中的韵文进行考察分析,发现《中原音韵》的车遮韵仅仅出现在诸宫调、散曲和杂剧中。这一发现证实车遮韵的产生最迟不超过11世纪末,它在当时的应用范围相当狭窄,毛晃所言的"中原雅音"当为宋时汴京人语音。

    2003年04期 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辽宋金元时期山西地区城镇体系和规模演变

    王社教

    辽宋金元时期山西地区城镇的发展大致经过了宋金时期的快速发展和元代的衰落调整两个阶段。这一时期山西地区的城镇发展水平是比较落后的,虽然城镇数量在前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城镇规模普遍较小,特别是中等以上规模的城镇数量很少,并处于下降之中。宋金时期的快速发展实际上是一种畸形的发展,城镇数量的增加不是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引发商品流通的需求增长所致,大多是出于军事或税收的需要而设。

    2003年04期 79-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8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 道光年间夏州城故址(统万城)的调查事由

    侯甬坚

    对今陕西省靖边县北部统万城遗址的最早调查,一般论述是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怀远县知县何丙勋受榆林知府徐松的指派,前往县内西北境寻找夏州城故址,踏勘后确定今统万城遗址即是。经对道光年间榆林人杨江撰《河套图考》提供线索的核查,再据何丙勋调查内容同《榆林府志》记述内容之间的关联性,现推定何丙勋的调查发生在《榆林府志》成书的1841年秋季之前,最有可能是在1841年上半年,榆林府方面的指派人则为知府李熙龄。李熙龄纂辑《榆林府志》中急于解决夏州城故址、怀远县水道两个问题,构成怀远知县前往境西调查的动因,调查后形成的"禀稿"呈送给李熙龄,著作权属于何丙勋。1844年徐松方出任榆林知府,何丙勋又将"禀稿"呈送徐松,时间是为道光二十五年。

    2003年04期 8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5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地理环境与中国早期城市

    郭天祥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尽管它的形成和发展受到许多条件的制约,但从总体上看,平原广阔、经济发达、水陆交通便利是每个城市兴起发展的必备条件。中国早期城市无不兴起在平原和水陆交通要道之上,平原是早期城市的摇篮,水陆交通要道是早期城市兴起和发展的杠杆。

    2003年04期 9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3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中国期刊业发展趋势探析

    张积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期刊业迅速崛起,不仅在数量上跃居世界期刊大国行列,而且在切实提高质量和效益、迈向世界期刊强国的过程中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宏观考察当代中国的期刊业,其发展日益呈现出质量精品化、内容专门化、编辑规范化、载体数字化、出版产业化、传播国际化、管理科学化、队伍学者化八大趋势。探析中国期刊业的发展,既要充分估计我们已经取得的进步,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与世界期刊强国之间的差距。面向新世纪,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正树立产业化办刊理念,深化改革,努力在大幅度提高办刊水平、扩大国际影响方面迈出新的步伐。

    2003年04期 100-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3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编辑文化论略

    杨军

    编辑文化是编辑在长期的编辑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社会文化在编辑活动中的拓展和延伸。编辑文化的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和精神文化层由表及里构成编辑文化的统一体。编辑文化既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制约,又为社会文化增添新内容,具有社会性、时代性、职业性、民族性、阶级性等特征,对编辑活动起着导向、约束、凝聚、融合、辐射等作用。

    2003年04期 109-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共产党新闻价值观的新视界

    李雪

    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闻媒介从事传播的基本依据和评价标准。进入新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新闻价值观经历了三度开掘,先后出现了三种崭新的视界,即新闻价值观的实践视界、效益视界和先进视界。这三种视界的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使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价值观日趋成熟,这不但将我党的新闻传播事业带进了历史的最好时期和关键时期,也为直达新闻价值观的理想王国开辟了一条通道,亦为将来的进一步开掘夯实了基础。

    2003年04期 116-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转型期的新闻媒介与决策监督

    田大宪

    媒介决策监督作为舆论监督的拓展与深化,是当前新闻媒介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搞好媒介决策监督,对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政治文明、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转型期矛盾交织,媒介决策监督难度很大。要解决媒介决策监督中信息梗塞、行政干预、监督缺位等问题,必须实行政务公开,改革新闻体制,加强监督合力。

    2003年04期 12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