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05期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郭英德
文学史的叙述原则是历史事实的外在性和客观性与历史理解的内在性和主观性的统一,并体现出特定的文学修辞性和意识形态性;文学史的主要叙述对象是文学作品;文学史的叙述方法要努力贯彻主体性、关联性和审美性的原则。因此,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写作可以采用以文学自身审美风貌的转移为基本依据、兼顾政治兴衰与朝代更替的历史分期方法,及以历史演进为时间线索、以文体演变为空间场景来展开文学作品审美阐释的写作体例。
2003年05期 5-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16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程世和
出于对大一统政治现实的理性觉识,本有划策之才的吴梁藩府士人开始了对自我策士身份的消解,表现出谏止藩王"阴谋"以缓解藩王与汉廷对抗的共同心态。因处于藩府特定的政治境况中,邹阳、枚乘等人变口谏为文谏,并在文谏中采取了非直语的微谏方式,开始了由口辩之士向文辩之士的精神转型。藩府士人变战国权略之术为两汉赋家之才,表明了中华民族经战国分裂、秦末变局、汉初藩国谋乱而即将进入真正大一统的汉武盛世的历史进程。
2003年05期 16-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6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魏耕原
在魏晋文学自觉时代,建安文学的群鸟乱飞,衍变为阮籍苦闷的模糊鸟,再发展到个性化的陶诗田园自由鸟。飞鸟意象由先秦两汉诗的群体性、类别性,至此成为带有诗人明显的主体性。其间诗赋的交流,则使飞鸟意象别开生面。
2003年05期 25-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7k] [下载次数:16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杜敏2003年05期 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新科
南朝刘宋时期,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引用了大量的杂传作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从形式上看,这些杂传与史传不同,它们脱离史书独立存在,思想自由,篇幅短小,灵活多样,标志着魏晋时期古典传记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艺术渊源看,它们继承了以《史记》为代表的史传传统,但又有发展,往往以细节和人物的言行刻画传主形象,心理刻画较为细腻,且具有传奇色彩和感情色彩。它们既补充了《三国志》的不足,又使历史人物个性化,因而有较高的史学、文学价值。
2003年05期 3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6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高浦棠
《雷雨》研究近70年来,鲜有符合曹禺创作初衷的中的之论。根据曹禺的提示"我请了看戏的宾客升到上帝的座,来怜悯地俯视""在下面蠕动的生物",站在上帝的视点重新审读《雷雨》,可获得一系列全新的且能贴近曹禺创作初衷的观点:推动《雷雨》创作的本源力量是人的性爱情感,《雷雨》人物都在为实现自己的性爱情感而挣扎着,《雷雨》的矛盾主线是周萍与蘩漪及四凤的乱伦情感纠葛,主要冲突是人与神的对抗、搏击,主旨在于揭示宇宙间隐秘不可知的人与上帝的关系,最后启示人们要得到拯救,必须皈依上帝。
2003年05期 4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8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阎庆生
由于先天气质和长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孙犁晚年深化了崇尚"平淡"的审美意识。这一审美意识以"道"的本质属性"无为"为哲学依据,以庄子"虚静"说的"去欲"、"去知"为支撑点来建立主体"平淡"的心境、人格,在艺术创造上涵化了朴实、简练、含蓄和不尚胶滞、求弦外之音、传神为高等多种素质,最终造成偏重意蕴美的"平淡"的风格和境界。"平淡"的涵容性和超越性使它成为高层次的审美境界,这一点在解读文学大师孙犁时不可忽视。
2003年05期 50-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5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靖辉
在20世纪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老舍试图竭力通过对其文艺思想和创作实践的调整和改变以适应急遽变化的时代。老舍文艺思想的演变和其创作的实践表明,文学首先必须是艺术;任何一个作家的创作,都必须反映时代气息与民族精神,但这种反映必须独具审美个性,坚持艺术创作的规律。
2003年05期 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谋子2003年05期 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晖
商末第五期(黄组)卜辞中伐盂方卜辞属帝乙时代,伐人方卜辞属帝辛时代;周祭祀典组的"王廿祀"卜辞属帝乙卜辞,"在上"组的"王廿司"卜辞,属帝辛卜辞。商代晚期帝乙帝辛卜辞不同时期使用的决辞是有区别的,"兹用"使用在帝乙时期(包括文丁时),"兹御"帝辛时期。乙辛卜辞的贞人可分为两类:类、黄类。类的贞人有、、泳;黄类的贞人有黄、泳。以乙辛时代分,贞人、☆属帝乙时;贞人黄属帝辛时,且仅见于帝辛九祀至十一祀伐人方卜辞之中;贞人泳则属帝乙帝辛时的两朝老臣。从乙辛祭祀类卜辞的情况看,祭卜辞的时代在文丁、帝乙时期,下限为帝乙时期,帝辛时期无祭类卜辞。乙辛祭祀类卜辞正好印证了古文献中所谓帝辛时不祭祀上帝先王的说法。
2003年05期 6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3k] [下载次数:5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常金仓
"五帝"是战国诸子对史前传说人物的总称,从战国末年开始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传说人物名称合而为一的现象。这种混合称谓一直影响到今天的古书注解、史前史研究,乃至旅游业中历史文化内涵的开发。传说人物的名号合并,分析起来原因不一,却都是在特定需要或者某些误解下文化因素的综合现象。而传统叙事史是导致历史学上同类错误的原始驱动力,今天的历史研究有必要抑制对故事细节和丰富性的过分追求,否则研究越勤则伪史越多。
2003年05期 77-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6k] [下载次数:5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王振亚
国内外学术界有部分学者认为,恩格斯在"两个转变"的过程中经过了一个"哲学共产主义"阶段,他曾经是赫斯的追随者和"哲学共产主义"的信徒,他这一阶段的共产主义思想是以费尔巴哈人本主义为基础的空想共产主义。这种观点的科学性很值得怀疑。恩格斯在新世界观的形成中,确曾受到过"哲学共产主义"的影响,但是,他以思想演进的独特路径和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理性思维,超越了"哲学共产主义"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恩格斯这一阶段的共产主义思想虽不成熟,但就其实质而言,是正在形成中的科学共产主义。
2003年05期 8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4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阎树群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建设理论伟大创新和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伟大创新的辩证统一。它在科学揭示执政党建设规律的同时,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在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全面发展、内在动力和战略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是加强党的建设、推动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2003年05期 96-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刘吉发
政治文明经过了传统政治文明和现代政治文明两大形态的历史运演,逻辑地表现为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三大维度。政治文明的发展趋势日益走向民主化和民族化。
2003年05期 10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林崇德,李虹,冯瑞琴
心理健康是个人的主观体验,客观条件只作为影响体验的潜在因素。心理健康包括积极的情绪情感,也包括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是消极情绪情感的减少,也是积极情绪情感的增多。自尊是心理健康的核心。从表现形式来看,心理健康不仅表现为没有心理疾病,更表现为一种积极向上发展的心理状态。
2003年05期 110-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36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2 ] |[阅读次数:1 ] - 谋子2003年05期 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炳全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是重要的科学哲学著作,其中蕴涵了丰富的科学方法论思想,对当今的心理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关于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关系的辩证思想,为实现心理学中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与哲学思辨方法的结合奠定了基础;关于能动的反映论,有助于消解心理学中的建构论和反映论的对立;关于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的辩证观点,有助于消解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既促进理论心理学的复兴,又促进实证心理学的发展。
2003年05期 117-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1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杜敏2003年05期 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徐建平,孟莉
通过计量分析研究表明,师范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论文总量1981—1990年为缓慢增长期,1991—2000为高速增长期,2000年以后出现下降势头,这预示研究进入了质的提高阶段。受各种外在条件及师范教育改革内在因素的影响,不同时期师范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焦点问题不同;研究涉及的重点研究对象有女生、新生、实习生、毕业生,对贫困生、少数民族学生等特殊群体学生研究较少;现有研究途径和方法单一,有待于创新和突破,研究人员水平需要提高。
2003年05期 12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3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课题组2003年05期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