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闵宗陶,彭晖
马克思运用"世界历史"的概念,深刻揭示了全球化产生的发端、驱动力、根源以及原始推动主体,并积极预言"世界历史"的最终目标是共产主义。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的全球化理论指导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一方面要全面参与全球化,利用一切先进的外来因素,另一方面要发挥我国独立自主的精神,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
2004年01期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8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洪银兴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不仅要发展生产力而且要实现富裕人民。适应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认,需要通过公有资本在某些领域和企业的退出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推进所有制结构转型,通过发展以股份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来实现公有制实现形式的转型。民营经济可以通过自身的制度创新和参与公有制企业的改制实现提升。
2004年01期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江其务
2003年以来的经济金融形势说明,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再次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需要注意以下问题:"半年吃掉全年粮",潜在通胀压力积累和经济大起大落危险;宏观金融调控面临内外双重压力,噪音太多太大;银监分立体制改革使中央银行职能面临边缘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有使"三农"金融服务潜在"空心化"的危险;我国目前金融监管和治理结构存在着严重制度性缺陷。我们应根据后改革期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战略来制定我国的金融政策。
2004年01期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余霞
,张新科2004年01期 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任保平,刘丽
中国新型工业化的实现不能脱离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工业化同时并存的二元工业化背景。消除二元工业化引起的不良经济后果,加快实现新型工业化,必须协调城乡工业的发展,其途径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生产要素市场;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以推动城乡工业合理分工;促进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加快小城镇建设;进行制度创新,改善投资环境,为城乡工业的协调发展创造制度条件。
2004年01期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朱士光
我国自西汉司马迁著《史记》始,就对前代都城进行记述,且成果丰硕。自20世纪初起,学者们采用了一些新的方法和手段,对古都从微观复原、宏观综合以及文化等三个层面进行了各方面研究。由于古都文化是历史上一个王朝或时代文化的缩影及精华,内容丰富,影响深远,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近年来已成为中国古都学与中国文化研究的重点。今后古都文化研究,随着我国文化建设与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应在古都文化源流、内涵、特征、影响等多个学术方向以及在推动古都所在城市之传统风貌保护、古都文化旅游等应用方面取得广泛深入的进展。
2004年01期 2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吴宏岐,李瑞
中国古都学是城市科学与历史学交叉而形成的一门边缘综合性学科。古都是一个古今贯通的概念,既包括历史上的都城,也包括历史上曾经作过都城的现代城市,所以中国古都学的研究对象包含两大方面:一是历史上的所有都城;二是历史上的都城后经转化演变而来的现代城市,两者是一个对象的不同侧面和阶段,是互为基础的矛盾统一体。中国古都学与城市科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中国古都学要借鉴城市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
2004年01期 3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7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曾晓梦
,霍有明2004年01期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赖琼
汉长安城市场的布局与管理制度既有对先秦时期的承袭,同时又有因时因地的发展和创新。其中多市制、"面朝后市"、崇方原则、手工业和商业的结合及封闭集中制是继承,而城外市场的利用、市场规模的扩大、市署的设立、商人入住市内则是发展和创新。其发展和创新是时代特点和周围地理条件决定的。
2004年01期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7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 ] - 王晗2004年01期 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令福
隋大兴城对龙首原梁洼相间地形的利用没有停留在空间规划上,而是给它们赋予了文化内涵,在冈阜上布局各类建筑运用的是《周易》"六爻"理论,改造曲江为皇家禁苑芙蓉园时又引入了曲水流觞的人文传统。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建设史上的典范,对今日古都西安的城市规划事业也有诸多借鉴意义。
2004年01期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1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赵雨乐
唐代夹城建置,至玄宗时期大盛,通过禁中宫门与复道互相联络,三宫防卫与政治构成管理的整体。夹城于武后时期已在上阳宫启用,玄宗经历重重复杂政治而得位,宫廷护卫的安全意识更为强烈。夹城除方便君主游幸与潜逃之外,且有监察诸王的功能,宦官作为帝王耳目,在夹城内外的活动日益频繁。
2004年01期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k] [下载次数:4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 赵敏俐
从周代礼乐文化建设的角度看《诗经》的乐歌性质,它首先是实用性的乐歌,在周代社会承担着多种实用功能,这是我们认识其思想内容的基础。同时《诗经》也是具有审美意义的乐歌,充分体现了周人在制礼作乐中自觉的艺术追求,而这一点,正是我们重新认识《诗经》艺术成就的取得和如何评价先秦诗歌发展水平的关键。
2004年01期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6k] [下载次数:1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普慧
惠能是中国禅宗的实际创始人,惠能卒后,盛唐和中唐的三位著名文人王维、柳宗元、刘禹锡为其作了碑铭,扩大了惠能在盛、中唐整个知识界上层的影响。王、柳、刘的三碑充分揭示了惠能禅的特点。同时,王、柳、刘的文学创作又深受惠能禅的深刻影响,构成了禅与文学密切联系的重要一维。
2004年01期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8k] [下载次数:9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傅绍良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是中国古代文学观念中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从汉代到唐代,历代统治者都用明确的人才标准来规范文学之士。在历代的"求贤令"、"求贤诏"等政治文献中,这种标准历历可见。相对于唐代以前诸朝而言,唐代政治意义上的文学是一种综合了儒学、文辞、智略、品德诸因素的文化实体,它既肯定并要求文学的独特性,又强调并鼓励文学的政治性;它既没有回复到汉代的文章与学术合一的文学概念上,也没有走向片面地追求词采和声律的境地,是比较健康的。
2004年01期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6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李浩2004年01期 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钟振振
在苏轼诗的各种当代选注本中,陈迩冬先生选注的《苏轼诗选》,是出版较早、质量较高、影响较大的一种,但其中也有一些误读。对其加以辨正,有助于学人。
2004年01期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3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锋焘
陈亮在其词作中反复陈述的"经济之怀"、"经纶之意",便是渴望收复失地、重整河山的爱国情怀。之所以如此,最根本的原因是词人心目中有着一种难以消释的复仇报国的凝重情结。可悲的是,龙川的这类词作长期不被世人所理解。但这样的作品,不仅在当时词坛自具特色,在后世也有着重要的词史价值和社会意义。
2004年01期 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8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霍有明,牛海蓉
刘辰翁是宋末元初一位成就显著、独具特色的重要词人。通观其作品,主要特色表现为:其一,以多种艺术手法直接反映宋元更替的巨大历史变动;其二,反映了元朝统治者从服饰、习俗、制度等各个方面对汉族传统文化的变更,从中透露出以他为代表的遗民们在新朝痛苦、悲慨、失落、无奈等种种复杂的心态和感受。
2004年01期 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4k] [下载次数:3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王觅道2004年01期 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张再林
作为一种强调"社会本位"的政治学说,与传统自由主义学说相颉颃的西方现代社群主义学说和儒家学说之间无疑有其理论上的共通之处。然而,这种共通之处并不意味着由之可以回避西方传统自由主义学说为我们所提出的历史性任务。因此,中国现代政治文明的进程毋宁说肩负着双重使命:其既需要使权利政治、法制思想发扬光大,又必须积极回归于公益政治、共和精神的传统之中。易言之,不是二者之间的一种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二者之兼综的一种"第三条道路"、一种"后现代行政",这才是中国社会行政改革的真正归宿。
2004年01期 8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14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宋宽锋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的性质和根本旨趣是什么,它到底提出了什么样的需要我们认真回应的洞见,今天依然是有必要追问的问题。而对其基本结构和根本旨趣的细致分析和切题把握,使我们达致这样的结论:《逻辑哲学论》的性质和意义是伦理的。该书所说的神秘的东西及其体验的内在意蕴乃是道德的超验维度,而他关于以其沉思为事情和主旨的道德形而上学终结论,所呈现和表达的正是道德的超验维度在我们所处的这个科学的时代的基本处境。
2004年01期 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金延,华章琳
哲学解释学对文本意义的本体论诠释使其招致相对主义的责备。伽达默尔为规避相对主义而采取的范畴二重性逻辑功能的论证策略引起众多哲学家的关注。争论表明,确定客观性问题讨论的视域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客观性问题本质上不是事物的存在性问题,而是精神活动及其成果的意义评价问题。
2004年01期 97-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4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南纪稳
教育规律问题是教育理论科学化的根本问题。教育与社会相互制约规律和教育与人发展相互制约规律的表达方式都是不科学的。教育与政治、经济间的规律性联系是社会发展规律(非基本的);教育的基本规律有两条,即教育目的与学生身心发展相互制约关系和教育者的施教行为与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相互制约关系。
2004年01期 102-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8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陈鹏;
我国高等学校虽不是国家行政机关,但是经由国家法律授权、行使国家权力或公共权力的事业单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学校作为法律、法规授权的行政主体,依法接受司法审查是其不可回避的法律义务。司法对高校行政行为的有限审查,不会妨碍高校的学术自由与自主管理,反而有助于高校管理行为的规范化,更有助于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2004年01期 106-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8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2 ] |[阅读次数:0 ] - 李顶2004年01期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郝瑜,王冠
运用个案分析和访谈实录的方法分析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因。环境因素(教育环境和政策环境)和人的因素(办学者的动机、素质和性格)是形成陕西民办高校群落的两个主要因素。
2004年01期 11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 ] - 林泳海
中国幼儿数学教育理论与国外幼儿数学教育理论有较大差距;在幼儿数学教育中有忽视幼儿数学教育实践的倾向;数学教育课程脱离幼儿生活实际,具有小学化倾向。幼儿数学教育课程的构建要以建构主义为导向,以幼儿数学认知和学习特点及个性化为基点;要重视幼儿数学学习的文化继承;幼儿数学教育课程建构还应重视数学教育的"问题解决"和数学思维训练。
2004年01期 117-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29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未申2004年01期 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于述胜
以自然原则为理论基础的道家教育思想,蕴藏着深刻的教育智慧。其"教人为善中含有教人为恶"、"以不救救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等观念或命题,都是发人深思的。站在时代的高度反观道家有关思想,会给我们以深刻启迪。
2004年01期 12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25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0 ] |[阅读次数:0 ] - 卢林茂2004年01期 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麟初,宋翠玲2004年01期 12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纪宇2004年01期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