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思和
通过文本细读,对蕴涵在《骆驼祥子》文本中的民间和启蒙的关系以及老舍的创作心理进行了探讨。从象征的意义上说,《骆驼祥子》有一个隐形的结构,即一个人的堕落之路,而在祥子与命运之网的搏斗中,虎妞和阮明先后充当了网上的诱惑;在作品显形层面上多层次地解读虎妞形象、祥子与阮明的关系,从民间形态和人性真实的意义上凸现了虎妞作为艺术典型的丰富内涵和不朽魅力。《骆驼祥子》后半部分在结构上留下了遗憾:老舍本身作为市民阶层的一员,在描述祥子对政治之网的冲击时超出了他的能力,尽管他对市民有着尖锐的批判,却不可能在精神上给以更高的提升。
2004年03期 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227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8 ] |[阅读次数:0 ] - 杨鉴生2004年03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贺昌
李金发的"异域写作"与当时国内的"本土批评"之间始终存在着某种错位,这是李金发诗歌评价中一个长期被忽略的问题。"异域写作"意味着李金发所参照的是他所身处的当时的"异化状态的欧洲现实",而作为"共时性"展开的"本土批评"尚处在"呼唤人道"、寻求个性解放的"启蒙时期";以"肯定人的价值存在"的立场去批评"对于生命欲揶揄的神秘"的诗,这本身就导致了一种不可避免的尴尬。
2004年03期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万圣2004年03期 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联芬
苏曼殊是20世纪中国文学浪漫主义开风气之先者。他对拜伦、雪莱的翻译,他的文学创作,以及他自由不羁、多情放诞的单纯气质,都成为五四浪漫作家的精神资源。他为现代文学贡献的艺术形象———叛逆、孤独而感伤的飘零者———也成为五四浪漫小说的经典形象。探讨五四浪漫派与苏曼殊的关系,是理解现代中国浪漫主义产生与沉寂的契机。
2004年03期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4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谢振中2004年03期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荣
40年代"解放区"的叙事诗创作及其艺术形态,不仅是20世纪前半期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文学事实,而且也是19世纪末以来中国文学"大众化"及"民族化"追求与"现代化想象"的结果之一。从文学史的立场,考察分析40年代"解放区文学"创作格局下"民歌体"叙事诗创作的繁荣,发掘其文体形式的"谣曲化"选择与现代叙事诗艺术互动、冲突及作用的历史,避免对"解放区"的叙事诗创作及研究的简单化,成为本文学术探讨与历史描述的主要目的及内容。
2004年03期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4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王强2004年03期 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钟海波
昭君母题文学孕育了许多文学子体,有抒情类也有叙事类,而叙事类作品成就较高,其中《王昭君变文》对后世影响很大。变文之后,有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元明清作家的许多同类作品,至现当代又分别有郭沫若、曹禺的《王昭君》问世。这类作品的发展源远流长,其嬗变轨迹明显,主要表现在主题思想由浅显到深刻,人物形象由扁平到圆整,艺术风格由质朴到典雅。
2004年03期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9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韦建国,户思社
中国当代作家贾平凹的一些主要作品在国外连获大奖,引起巨大反响。西方读者对其作品的解读与国内部分评论家的见解相似,和作家本人的原创思维也基本吻合。其主要原因是作品展现了人类文明发展史必经的特定阶段,真实地描绘了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复杂心态。多种因素构成了贾平凹创作中的世界性因素。
2004年03期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7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谢思炜
在白居易讽谕诗的主题与言说方式之间,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除少数颂美作品采用模仿章表体"对君言"的第二人称形式外,其他"规刺"之作均采用基本一致的客观叙事形式,这既是文体限制和创作惯例使然,也是作者采取的一种明智的修辞策略。讽谕诗又由传统的兴寄体和政论体两种诗体组成,但显然是以后者为主,用后者的时事性、宏观性、批判性改造、融汇了前者。
2004年03期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10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杨恩成,吕蔚
在唐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层面中,附势与媚俗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人格现象。一方面,它是集权制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封建知识分子功利思想的反映。这种人格现象集中地反映在投献、干谒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相关文学作品中。以李白、杜甫、高适为代表的盛唐文人几乎都有着从附势、媚俗到愤世嫉俗的人格变化的经历。
2004年03期 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17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纪宇2004年03期 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阎琦,刘欢
闻一多"诗唐"说的含义要从唐诗的创作、流布和欣赏以及诗人的社会地位等诸多环节去诠释。唐人创作诗歌,处于一种完全自觉、"不写诗,无以言"的状态。而唐诗的流布和欣赏则是社会化了的,在此基础上,诗人为全社会所拥戴。"诗唐"说有巨大的理论启示意义,其一就是促使我们重新评估晚唐诗。以"诗唐"的观点,初唐是诗歌由齐梁到唐的过渡期,盛唐是诗歌的全盛期,中唐是诗歌的中兴期,而晚唐则是"诗唐",即唐诗社会化的完成期。
2004年03期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3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叶嘉莹
《红楼梦》中的诗词分为三种不同类型:一类是通过拆字、谐音等手法预先介绍小说中的人物,具有暗示的性质;一类是配合书中角色的性格命运,模拟角色的声情口吻抒发角色自我的感慨;还有一类就是作者借着对于小说的预言,果然写出作者内心深处一份真正的感情与悲慨。前两类作品或技法工巧,或贴切惟肖,而以艺术成就而论,最有意义和价值的要推属第三类作品,它们真实地表现了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真正动机与内心情感。作为小说中的诗词,《红楼梦》中的诗词是了不起的;但把它放在中国大诗人、大词人中去衡量,就不能说它是很好的作品。
2004年03期 5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75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1 ] - 王立
唐前小人传说集中出现在晋代,其作为一种先兆妖异被解释。伴随着对外视域的扩大,小人国成了外域博物传说惯常话题。唐代后海外小人传闻,作为仙话化的彼岸世界异于尘世的重要例证,渲染了异国风光的诡异奇谲。小人及小人国传说,借助于民间造伪,一些出土实物,又较多地传扬于明代隆庆年间。其往往同佛经置于一处,仍带有外域文化传播的鲜明遗痕,还体现了古人的华夷之辨。
2004年03期 65-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3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吴朋飞2004年03期 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严国荣
南宋后期江湖派诗人刘克庄的"本色"诗论是针对当时诗坛的具体情况而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其"本色"论既有对理学家之诗和江西派末流之诗的针砭,又有对当时诗歌流弊的理论拯救;既有对传统儒家诗教的接受和继承,又对当时的诗歌发展提出了"有情性、尚比兴、益世教、重声律"的规范性要求,进一步丰富了"本色"诗论的内涵。
2004年03期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3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李裕民
自从钱穆提出宋代"积贫积弱"说以来,人们几乎都将它看作是宋王朝的基本特点,但这并不符合事实。宋代地盘比唐代小,而经济却比唐代发达,财政收入也比唐代高。四大发明中三大发明主要在宋代,和以往任何一个朝代相比都不贫,甚至还富一些。如从军事实力论强弱,宋比辽、金稍弱,进攻之力不足,防守则有余。和西夏比,实力还略强一些。蒙古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惟有宋能抵抗数十年,从世界角度说,也可算是数得上的强国了。如果从综合国力考虑,宋不仅不能说弱,还应该说是相当强的。和东晋相比,地盘差不多大,经济则要发达得多,东晋并没有称"积贫积弱",为什么单单给南宋扣上这顶帽子呢,显然这是不公正的。
2004年03期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57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0 ] - 许正文
官员年老退休是我国自古至今对国家官员的一项管理制度。宋代对官员的退休年龄、退休待遇等方面问题都有了明确规定,官员退休后基本都能享受原俸禄的一半以上,中高级官员还可享受"恩荫"特权,这虽则保证了退休官员晚年生活,防止了官僚队伍老化,但却形成了有宋一代官僚队伍中的世袭制,影响了政府机能活力的正常运转。
2004年03期 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9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杨文新
赵汝愚是宋朝惟一的宗室宰相,是宋代宗室中的英才。通过对他任职福建、广交闽籍士人及其后代与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综合考察,《宋史》编撰者对赵汝愚的评价是符合事实的,他是"宋之公族"中以"术业自现"的杰出代表。
2004年03期 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下载次数:4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吴宏岐,王洪瑞
历史社会地理学是历史地理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社会,包括各种社会集团的区域分布、形成过程、空间结构、行为特征、心理差别、社会问题及其时空演变系统。它的根本特性是区域性、时序性、综合性、社会性和阶段性。历史社会地理学来源于历史学、地理学和社会学,是一门综合历史地理学与社会地理学的整合学科。历史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应为历史时期的社区研究、不同区域人群兴衰的地理背景、不同区域人群的空间结构及其时空演变规律、不同区域人群的社会行为和历史时期社会问题的空间研究。
2004年03期 8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9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介永强
宗教与地理形成的特殊的人地关系,使我们有必要创建历史宗教地理学。历史宗教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宗教形成、传播和发展的区域特征及其分布变迁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历史文化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历史宗教地理学包括历史宗教地理学理论、部门历史宗教地理和区域综合历史宗教地理三大部分,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历史时期宗教源地的形成、宗教传播的途径、宗教景观的分布、宗教的区域特征以及历史时期地理环境与宗教发展的相互关系等。在研究方法上,除了运用历史学和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外,历史宗教地理研究还要积极借鉴民族学、文化学、考古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
2004年03期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16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1 ] |[阅读次数:0 ] - 艾冲
毛乌素沙漠的历史变迁大致分作唐代后期、宋元明时期、明末迄今3个阶段,各地段沙漠形成时间各不相同。其西北部沙漠起源最早。各种佐证表明,初期"毛乌素沙漠"大体形成于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宥州故地,即今鄂托克旗和鄂托克前旗的东半部。初期"毛乌素沙漠"的成因并非一般所谓过度的农业垦殖活动,而是自唐代贞观四年迄天宝年间的长期而过度的驻牧型畜牧经济活动,破坏了天然草原生态系统引致的后果。
2004年03期 99-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9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1 ] |[阅读次数:0 ] - 胡明
在陈独秀的政治历史上,"托派"问题是一个十分严重但又十分复杂的问题。历来的政治结论大抵相同,但涉及这个"问题"的具体史实与征信文献却大都语焉不详。陈独秀从受托洛茨基思想影响到组织上参与"托派"活动,几经波折,一度联合"托派"诸小团体并领导统一后的"托派"全国组织,最后与"托派"核心组织人事、政治思想路线渐行渐远,最终分手。对这一过程作翔实而清晰的历史耙梳,有利于我们从学术层面对这个"问题"进行历史学学理的分析,进而搞清陈独秀"托派"问题的实质。
2004年03期 106-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12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陈答才,王明
在中共领导人中,毛泽东堪称调查研究的典范。毛泽东一生的调查研究实践可分为五个时期,在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调查研究思想与方法。毛泽东一生对调查研究的重视有其深刻的主、客观原因。重温毛泽东的调查研究实践与思想,对坚持党的正确领导,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4年03期 116-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13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杜平,袁武振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对美政策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变化:抗战前期,积极争取美国援华抗日,同时坚决反对美国对日本的妥协绥靖政策及其对国民党反共投降活动的支持;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积极争取与美国合作抗日,并期望在军事合作的基础上发展双方在其他方面的长期合作,但没有抱以过高的希望;自美国开始调停国共关系后,一方面反对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同时又没有完全放弃与美合作抗日的设想;抗战胜利后,先"中立美国",进而发展为全面反对美帝国主义的政策。中共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和"凡助我者友之,凡助敌者敌之"的策略方针,在复杂多变的形势面前,保持着对美政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004年03期 12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3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杨鉴生2004年03期 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