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第十七届国际跨文化心理学大会综述

    李瑛 ,游旭群

    2004年05期 1-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下载次数:3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五千年来中国西部水环境的变迁

    王双怀

    近5000年来,中国西部水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呈现出逐渐恶化的趋势。特别是西北地区,情况尤为严重。从大量资料来看,气候振荡、滥垦滥伐和不合理的开发是导致西部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其中自然因素对水环境的影响虽然很大,但人为因素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西部大开发的形势下,我们应当从西部水环境变迁的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积极采取优化水环境的措施,促进西部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2004年05期 5-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8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评《〈六书故〉研究》

    张标 ,杨秀恩

    2004年05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k]
    [下载次数:2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西部地区非农化进程中的滞阻因素与路径选择

    孔祥利,任艳玲,王君萍

    我国西部地区非农化的水平低,主要表现在:农业人口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大,农业工业化水平不高,城镇化滞后,市场化率比较低。影响西部地区非农化发展的滞阻因素包括:非农化的制度障碍,非农化的成本障碍,非农化的城乡技术障碍,非农化的主体素质障碍,非农化的观念障碍。加快西部地区非农化的路径选择是:以农业产业化推进西部地区非农化,以农村城镇化带动西部地区的非农化,以农民的知识化促进西部地区的非农化,以剩余劳动力外流化加快西部地区的非农化。

    2004年05期 1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明代治理黄运思想的变迁及其背景——读明代三部治河书体会

    邹逸麟

    明代是黄河多患时期,276年内无有间歇。如以16世纪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河患多在河南境内,故成灾的地域大;后期河患多发生在山东、江苏境内,成灾的地域相对为小。前后期治河思想和措施也有所不同。这种不同是由明代治河是为保运、护陵的目的所决定的。从明代刘天和《问水集》、万恭《治水筌蹄》、潘季驯《河防一览》三部治河书中可以看出治理黄运思想从治水防洪、治河通运———河运合一、以河治河———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变化,是我国治黄史上治河思想的转折时期。

    2004年05期 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1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0 ]
  • 明清时期太原城市的发展

    王社教

    明清时期太原城市区域政治中心的地位进一步突出,作为山西省的省会在这一时期得以确立;另一方面,太原城市规模和城市经济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发展速度缓慢,而且波动很大,经济地位更趋下落。明清时期太原城市发展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由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除了战争摧残、自然灾害频繁和赋役繁重之外,最根本的原因是:一是,太原所在的山西中北部地区经济发展整体来说比较落后,供需两方面都不是很旺盛;二是,太原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利于其发挥经济中心的功能。

    2004年05期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9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数量词《孟子》注本句读形成差异

    刘晓莉

    2004年05期 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历史上的西安咸阳政区划分看两市合并

    马正林

    自秦孝公设置咸阳县一直到1949年,大约经历了2300年。西安咸阳在同一个县级或地级政区的管辖之下持续时间达1900年左右,而分属两个不同政区的管辖时间只有400年左右。西安咸阳近在咫尺,这种地缘政治已经把它们紧密地连在了一起。从目前形势和长远利益看,都有必要把咸阳市区划归西安市,促进两市共同发展,达到双赢的目的。

    2004年05期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4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全球化语境下意识形态的挑战和回应

    畅广元

    独尊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意识形态,在北南冲突中形成的、以南方国际社会力量为核心的"新左派意识形态",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成了全球化时代意识形态挑战和回应的格局。在这一格局中,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虽然处于弱势,但它还必须回应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挑战。为了持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全球的竞争力,我们有必要对理论创新、制度创新进行再认识、再实践,同时要在"立人"上狠下工夫。

    2004年05期 3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关于后海德格尔的思考——浅析海德格尔存在论、德里达解构主义和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不可知论倾向

    史忠义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和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作为20世纪乃至当今的显学,以其高举颠覆形而上学的旗帜、思路新颖、学术观点振聋发聩而强烈地吸引着大量读者,尤其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以其视理解和解释为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态势并用对话思想论述理解和解释行为而备受读者的青睐。但是,这些显学所浸透出的不可知论倾向也给当今学术界带来很大的困惑。从海德格尔、德里达与伽达默尔哲学的主要观点分析他们的不可知论倾向,相比之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学理上更为通畅。马克思主义不仅颠覆了形而上学,而且还从黑格尔那里(亦即从形而上学传统那里)接受了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几年前西方两家著名杂志两次把马克思和爱因斯坦评为19和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和科学家,说明西方知识界已经认识到上述显学的偏颇和局限性。

    2004年05期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吕氏春秋》“万堇不杀”试释

    张维慎

    2004年05期 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人文”的科学性与现代性

    尤西林

    汉语学术界迄今未能统一规范"人文"学术的基本概念,并且不恰当地排斥"科学"语用。与此相关,"人文"被片面地归于东西方比较模式中的东方文化固有传统,而模糊了现代性问题背景。"人文主义"属于思想史范畴,近代科学直接脱胎于文艺复兴世俗人文主义,现代科学则与19世纪后的新人文主义处于相互依存的对立统一关系中;"人文学科"主要属于教育科目;"人文科学"则是关于全部人文活动的系统原理。汉语人文原理建设的当务之要是转向"人文"的科学性与现代性。

    2004年05期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1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循环往复 净化澄澈——读马歌东先生《日本汉诗溯源比较研究》

    栾栋

    2004年05期 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下载次数:2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市场经济与现代“市民社会”的文化—意义共契与实践—价值共生

    袁祖社

    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之间并非一种相生相克、此消彼长的外在关系,而是一种相机互通、互逆互动、内在统一的辩证同构关系。现代社会,无论是市场经济的发展,还是市民社会本身的发育,都离不开政治国家的促进、保障作用。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精神就是市民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精神,二者互为条件、相互促进,脱离一方而片面强调另一方,只能是一种学理上的抽象。

    2004年05期 5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6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孟子》注本句读差异例举

    杜敏

    2004年05期 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k]
    [下载次数: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恩格斯与生态审美观

    曾繁仁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9世纪中后期就对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有所论述。他们的共同课题是创立具有浓郁生态审美意识的唯物实践观,即人们不仅要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按照美的规律改变世界。马克思有力地批判了导致自然与人异化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力主"异化的扬弃",重建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恩格斯则以其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论述批判"人类高于动物"的观点,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

    2004年05期 6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9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0 ]
  • 稼轩词疑难俗语词考释四则

    魏景波

    2004年05期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下载次数:2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走向生态美育——对生态美学发展的一种思考

    祁海文

    生态美学将重建人类的存在、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平衡互动的审美关系作为美学思考的核心,它的兴起是一场深刻的"美学革命"。走向生态美育由此成为生态美学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美育以生态审美观建构为核心,它可以实现生态美学多重话语资源的平等对话、沟通互补,最终达到融通化合。生态审美观建构应基于现代生态整体观和生态中心论价值理念,体现多元互补原则,融通化合多重生态智慧,并要注意纠正生态主义的极端化倾向。

    2004年05期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19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1 ] |[阅读次数:1 ]
  • 稼轩词疑难俗语词考释二则

    魏景波

    2004年05期 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问题与出路——对近年国内生态美学研究的反思

    孙琪

    生态美学是近年国内美学研究领域出现的新热点。它所取得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但热潮背后也存在着问题,主要表现在:基本概念、范畴被混淆、滥用;对古典的阐释停留于浅层化的解读,甚至还有曲解;缺乏扎实的个案研究;缺少对哲学品位的追求。这些问题彼此交错,互相强化,造成生态美学研究的潜在危机。要保证生态美学的健康发展,须从基本理论、批判理论和应用问题三个方面展开科学而严谨的深入研究。

    2004年05期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6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朱子语类》中朱熹所犯的一个错误辩证

    刘学智

    2004年05期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扬雄汉赋观刍议

    踪凡,冷卫国

    扬雄的汉赋观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讽谏说为主体,其他观点皆由此推演而成。扬雄的某些观点是终生一贯的,如汉赋讽谏说,屈、马高下论,模拟说等;而有些观点则有着前后期的巨大差异,如"神化"说,"丽则"、"丽淫"说,汉赋价值说等。扬雄晚年鄙薄、否定汉赋,有着多方面的深刻而复杂的原因。

    2004年05期 8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7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陶诗“平淡”说反思

    魏耕原

    陶渊明的田园诗向来被认为风格平淡,但其中存在田园与官场对立的普遍现象,使忿然不平与田园风光同容一个载体。田园中的贫穷饥冻,应当属于田园诗的重要内容,这类诗尤非"平淡"所能概括。由田园开凿出的议论,属于农夫的衣食问题,也存在内容和形式的错位。

    2004年05期 8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4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释厦门、苏州、庆元(竹口)方言的声调变异

    李小凡

    厦门、苏州、庆元(竹口)方言的声调系统都有特殊的变异现象,这些变异都是由连调系统和单字调系统的互动造成的,引起这种互动作用的因素是中和型连读变调。连调系统从单字调系统的母体上孳生并逐渐摆脱单字调系统的制约,进而反作用于单字调系统。中和型连调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连调从纯语音层面跨入音义层面的桥梁。

    2004年05期 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6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西安方言中的几个程度副词

    兰宾汉

    西安方言中的几个程度副词"太"、"扎"、"蛮"、"很"、"冷"在用法上各有特点,与普通语的程度副词相比也有多方面的差异。"太"除了作状语之外还可以作补语,并以重叠形式表示程度的加深。"扎"只作补语,不作状语,并能在部分动词后作补语。"蛮"只作状语,用在形容词前带有"适中、满意"的感情色彩;"蛮"还常用在动词前作状语。"很"只作补语,并有重叠形式。"冷"只作状语,用在动词前时表示动作的力度大或持续时间长。

    2004年05期 9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1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不过”的词汇化问题补议

    刘利

    上古汉语中,双音节"不过"构成的句子有三种情况,即动词性短语的不过句,约数短语不过句,名词、代词、名词短语类不过句。各类谓语与主语直接构成陈述关系。不论从句法结构看,还是从语义关系看,这些例子里的"不过"都应当分析为双音节的副词。

    2004年05期 100-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8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论《文字蒙求》的识字教育理论

    符渝

    王筠的《文字蒙求》是一部有自觉理论指导的儿童识字教材,它以《说文解字》为背景,强调汉字的构形规律,关注儿童识字能力的培养,力求符合儿童的理解水平。它对于今天识字教育理念和方法的研究,以及识字教材的编撰,仍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2004年05期 10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9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新课改”与高师学生教育科研素质培养

    栗洪武,龙宝新

    "新课改"的稳健推进需要教育科研型教师的支撑。这种新型教师的养成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高等师范院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科研素质培养的结晶。本着"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科研中学会科研"的理念,高等师范院校应大力发挥教育科研素质培养的资源优势,推进教育科研目标、管理、意识、阵地的全方位下移,并积极探索对学生教育科研素质培养的有效模式。同时,这些改革思路进入教育实践的过程,也就是教育科研回归实践、科研权利师生共同分享的过程。

    2004年05期 107-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5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当代教学范式研究

    陈晓端

    教学范式是指人们对教学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和复杂的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理解或基本看法。当代有五种教学范式受到了学者们普遍的关注,即艺术范式、科学范式、系统范式、能技范式和反思范式。当代教学是一种多元复合范式的活动。任何一种单一的观点都无法从本质上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解释和把握。课堂教师应该树立当代教学是一种复合范式活动的新理念,坚持用多种视角对教学进行整体把握,以便从系统整体的角度去理解教学过程各因素的相互关系,从艺术的角度去体验渗透于教学活动之中的情感与美感,从科学的角度去审视有规律的教学活动过程,从反思的角度去检讨教学理论的应用与教学实践的效果,从能力的角度去理解教学专业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2004年05期 113-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29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7 ] |[阅读次数:1 ]
  • 教育投资效益流失与教育成本补偿

    谢秀英

    当前,在我国东西部发展严重不平衡,劳动力市场严重分割,市场经济份额越来越大,劳动力流动限制越来越少的条件下,我国劳动力的流动基本上呈现出一种单向流动的特点,即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西部流向东部。这种流动态势造成了西部及广大农村地区教育投资效益的流失,拉大了城乡之间和东西部之间的差距,所以必须给这些地区以成本补偿。

    2004年05期 119-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3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大明一统志》辨误一则

    晓荷

    2004年05期 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剑桥大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及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李秋波

    剑桥大学有一套包括目标、组织机构、计划、内外程序等在内的完整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该体系具有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和创新性等显著特征。剑桥大学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符合国际标准,其创立的现代质量管理理念、方法适合于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剑桥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探索建立适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实际的质量保障体系提供了重要启示。

    2004年05期 124-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1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走入高校的女性文学与女性主义理论——“女性文学与文化”学科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李东晓,阎华

    2004年05期 12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3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