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文心雕龙》“比显兴隐”说

    童庆炳

    历史上对“比、兴”有三种不同的解说 ,即政治的解说、语言的解说和文学的解说。文学的解说最有意义。最具有代表的说法是刘勰的“比显兴隐”说。徐复观在解释刘勰的观点时提出新论 ,认为兴句的意义不是表示实在的具有概念的意义 ,而在于“形成一首诗的气氛、情调、韵味、色泽的”。笔者认为 ,还可以把刘勰的“比显兴隐”说的解说推进一步。这里的基本理论假设是 ,“比”主要是接近认识论的 ,所以“比显” ;“兴”主要是接近存在论的 ,所以“兴隐”。

    2004年06期 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20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文学批评史上的毛诗之学——兼论“言各有畛”意识在理论建构中的作用

    梁道礼

    毛诗之学的主要贡献在经学 ,文学批评史对毛诗派的理论文献有自己的关注重心和解读立场。和先秦诗学相比 ,毛诗派诗学表现出明显的理论视野上的转换。由于毛诗派在转换理论视野时 ,对前在的知识缺乏自觉的批判意识 ,理论品格带有混沌驳杂的性质。但毛诗派正是以其理论的混沌驳杂性 ,在中国文学观念净化的进程中发挥了“陈涉之启汉高”的独特作用

    2004年06期 1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新文学地理中的西部高地

    李震

    2004年06期 2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6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论西部诗歌的悲情意识

    程国君

    2004年06期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5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西部的文学可能

    梁颖

    2004年06期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3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抗战时期茅盾在新疆对西部文学事业的开拓

    张积玉

    2004年06期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4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西部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刍议

    李继凯

    2004年06期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孙犁美学转型论纲

    阎庆生

    在中国美学现代转型的视域中 ,孙犁的突出成就在于 :对文艺与政治关系全面而深刻的阐述极大地充实了艺术社会学 ,对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整体把握和学理性论析 ,为近代“崇高”保留了必要的地盘 ,为审美主体的人格自塑提供重要的参考。由于自身“审美情结”的强大与心理承受力的偏弱 ,导致孙犁美学转型的艰难性、痛苦性 ,也妨碍他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美学汲取必要的营养 ,但与这方面的缺失同时并存的是 :为中国当代文学和美学不加分析地滑向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提供了一些有用的话语资源

    2004年06期 3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都市叙事与想象

    赵学勇,崔荣

    20世纪 3 0年代文学格局中的三个主要文学流派都对都市有不同的文学想象。左翼对于都市的意识形态叙事 ,新感觉派对于都市的现代主义叙事 ,京派和老舍对于都市的文化叙事都是从不同层面呈现了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驳杂景观 ,而其在致思途径、文学视野、表达方式等方面反映出的特质则标志着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的成熟。

    2004年06期 4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1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个性的张扬与现代文学风格的演变

    周燕芬

    个性是文学风格内在的质的规定。五四时期高扬主体、标榜个性的潮流 ,唤起了作家风格意识的自觉 ,引发了文学风格的现代转型。在“人的解放”的背景之下 ,悲剧与崇高交织互动 ,成为贯穿 2 0世纪的风格主调 ,并与优美、幽默等形态共同构成时代风格的丰富多样。现代文学风格的演变表明 ,张扬个性是风格繁盛的前提 ,丧失个性则导致风格的单一和贫弱

    2004年06期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5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文学文化批评的再批评——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方法的回望与反思

    卢洪涛

    80年代中期以来兴起的文化热 ,客观上打破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相对沉寂的局面。文学的文化批评拓宽了文学研究的视阈 ,但同时也相对地忽略了文本的细致分析等传统文学研究较为关注的方面。本文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文化批评以深刻的回望与反省 ,而实现对文学的文化批评进行再批评 ,以期昭示科学研究之精神 ,开拓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新视野

    2004年06期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10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过度修辞:李贺诗歌的艺术精神

    蒋寅

    分析李贺诗中最独特的通感、代语等修辞手法 ,它们不是诗人感觉方式的自然表现 ,而是自觉修辞的结果。李贺的创作显示出过度修辞的倾向 ,他在通感、代语等陌生化的表现手法中 ,发现了开辟奇境的可能 ,于是不断进行自我复制 ,致使那些有创意的新颖修辞在自己的诗中流为熟套。他的动机本与中唐文学极力求“奇”的主流趋势相一致 ,尽管有限的创作经历使他未能充分展开才华 ,达到成熟和完善的境地 ,但他和中唐其他诗人 ,将许多没有被词汇化的词语带入诗中 ,为中唐诗歌语言的革新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4年06期 5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39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唐代诗歌与长安城建筑文化——以“北阙—南山”的意象解读为中心

    康震

    唐诗中的“北阙”、“南山”意象拥有多重象征意义。其中“北阙”蕴涵着双重建筑语言 ,这与隋唐长安城、关中地区拱卫向心的建筑布局有关。“南山”的“天阙”角色蕴涵使长安城的皇权意志从有限的人文建筑向无限的自然时空延伸。隋唐长安城的拱卫向心建筑布局 ,将唐朝的广袤国土凝聚在人格化建筑构型当中 ,寄寓着严肃深刻的皇权象征主题 ,赋予初盛唐诗歌雄浑博大、雍容深沉的美学品格

    2004年06期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2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赵嘏《读史编年诗》论

    赵望秦

    赵嘏《读史编年诗》虽于元明之际已佚 ,但有敦煌残卷遗世。考其内容 ,是一部在特定文化背景和创作风气影响下产生的以七言律诗为形式的训蒙作品 ,写法新颖 ,独具特色。由于不切合儿童的学习特性 ,又成为蒙学史上的一部败笔之作

    2004年06期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论武则天与原高丽王室和权臣泉氏家族

    纪宗安,姜清波

    原高丽王室和原权臣泉氏家族在高丽灭亡后迁入唐朝 ,他们及其后裔在武则天朝仍然受到了重视 ,在当时的政治、军事上为武周的建立和边疆的保卫 ,尤其是东北边疆的巩固作出了贡献。武则天对原高丽王室和泉氏家族的重视表明其东北边疆政策是值得肯定的

    2004年06期 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6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唐肃宗时河东朔方兵变事探索

    黄寿成

    安史之乱后期参加平叛的唐军主力河东、朔方等军先后发生兵变 ,旧时史家以为是主帅处置失当所致 ,这种说法欠妥。其实这场兵变是中央与地方藩镇矛盾激化的表现 ,而非个别将士为了某种私欲所为。同时也说明肃宗为首的中央已着手对地方藩镇的军队进行整饬 ,以防新的离心势力出现

    2004年06期 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9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唐中后期赴新罗使节关联问题考辨

    拜根兴

    在古代东北亚国家关系中 ,唐与新罗的友好关系堪称典范。唐中后期赴新罗使节的次数为 2 2次 ,公元 81 2年随崔廷赴新罗的副使为金沔而非金士信。这一时期出使新罗的费用问题 ,唐廷以私觌官方式筹备 ,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通过对赴新罗唐使节相关问题考辨 ,可使我们深刻认识宗藩框架下唐与新罗关系的真谛 ,推动中韩关系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2004年06期 8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7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春秋赋诗的文化透视

    刘生良

    春秋赋诗是《诗经》文化史上的独特景观。“赋诗”介于“歌诗”、“诵诗”之间 ,盖类似后世之吟诗。春秋赋诗按其义例可分为礼仪外交类、言志观志类、劝戒讽谕类三类 ,然总体上都可以叫做“赋诗言志”。其特点一是古诗新用 ,二是借此言彼 ,三是断章取义 ,从而形成了一种双向互动、隐语对话式的复杂而微妙的传播接受机制 ,一种暗含着“兴观群怨”之作用的高妙的用诗机制和独特的解读机制。赋诗是春秋这一特定时代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其起始、兴盛、衰落都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春秋赋诗这一独特而亮丽的文化景观 ,在《诗经》文化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上都有着重要意义

    2004年06期 8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13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0 ] |[阅读次数:0 ]
  • 论李白在盛唐书风转变中的推动作用

    张学忠

    李白不仅是唐代的伟大诗人 ,在书法领域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初唐以来第一个敢于公开否定王羲之的人 ;他的书法创作亦自成一家 ;在诗歌和书法两种不同艺术领域的贯通方面 ,树立了“诗中有笔 ,笔中有诗”的艺术典型

    2004年06期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3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社会主义文明结构的人学意蕴

    王振亚

    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是马克思人学致思的精髓 ,是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内在诉求。社会主义的文明结构中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人文特质 :三大文明的发展 ,力图超越世俗的规定而回归本真 ,从现实与逻辑的统一上观照人和人的终极价值 ,而这恰恰为以往的研究所忽视。从人学维度透视社会主义文明结构及其演进规律 ,深入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 ,可以使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获得全新的认识

    2004年06期 98-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4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延安精神与新世纪党的作风建设

    成希斌

    延安精神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在新世纪新阶段 ,弘扬延安精神对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根本指针 ;必须坚持党的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必须牢记党的宗旨 ,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必须坚持和弘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2004年06期 105-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7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我国法院体制的行政化及改革对策

    刘安荣

    法院体制行政化已成为影响我国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的核心因素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法院机关地位的行政化 ;法官制度的行政化 ;审判业务的行政化 ;审级间的行政化 ;法院机关职能的行政化。法院体制行政化造成了以下弊端 :为行政权干涉司法权提供了可能 ;严重影响了法官的独立审判 ;严重威胁到审级监督体系 ;严重影响了司法公正。为了克服这些弊端应采取下列对策 :实现司法行政和司法审判的分立 ;实行新的司法机关人事制度 ;革新案件审理体制 ,保障法官独立行使职权 ;建立新的司法机关党务领导体系 ;确立新的司法机关后勤财政管理体系 ,消除上下级司法机关的行政性关系 ;加强对司法机关的全面监督

    2004年06期 11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7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1 ]
  • 论典籍注释传意的客观性

    杜敏

    典籍注释是一历时性转换传意行为 ,须经注释主体理解与解释两个阶段。典籍注释传意具有客观性 ,但受不同因素的影响使传意形成主客统一的特征。典籍文本信息的系统性、潜在性、可转换性、表现形态的多样性 ,语言符号的概括性、抽象性、能指与所指关系的复杂性 ,典籍注释传意的历时性以及注释主体理解与表达的主观性是影响注释传意客观性的主要因素

    2004年06期 117-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 ]
  • 面向人的自然语言释义

    韩宝育

    释义就是对语言形式及其承载内容的说解。对自然语言及其承载内容说解的原因是因为人们用自然语言表情达意时各个层面上语障的存在。释义的可能性表现在人类是用共同的感知器官和意识器官感知同一个外部世界并将其内化成大致相同相近的可以通约的语义内容。长期以来 ,人们对自然语言及其所承载的内容的说解 ,主要是面向人的。在这方面 ,人类积累了大量经验。观察、认识、总结这些经验 ,对于今天基于自然语言面向计算机的释义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2004年06期 12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3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总目录

    2004年06期 12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3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