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晚清“新政”与新疆维吾尔族地区近代经济的萌芽

    周伟洲

    晚清的“新政” ,过去学术界多从清朝统治者为挽救其统治地位的角度加以研究 ,几乎全盘否定。近年来 ,学者对旨在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的晚清“新政” ,在推动中国近代化中的作用作了一些肯定。就是在地处西北边疆的新疆维吾尔族地区 ,晚清“新政”的推行 ,也在“练兵”、“兴学”、“商务”、“工艺”等方面有所变革 ,使新疆地区近代化经济有所萌芽。尽管这些变革和萌芽未改变其原有根深蒂固的封建经济制度和政治体制 ,但是却代表了社会发展的趋势 ,是冲破新疆经济发展桎梏的有力武器 ,必然会由萌芽而成长、壮大。

    2005年01期 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7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新疆和卓之乱与清朝的治乱

    王欣,蔡宇安

    新疆境内的和卓家族是在 16世纪 2 0年代从中亚地区渗入的。由于披着所谓“圣裔”的外衣 ,所以他们起初对于当地的广大穆斯林具有较大的号召力和欺骗性。和卓家族在思想上具有强烈的政教合一的色彩 ,借助政权巩固教权 ,利用教权控制政权 ;教派之争通常引发政局动荡和社会的动乱。这一点与清朝大一统国家的发展趋势是格格不入的。和卓家族在一次次的作乱中 ,反动本质暴露无遗 ,最终走向了自我毁灭 ,而清朝在治乱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也是值得认真总结的。

    2005年01期 1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1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论“东突”分裂主义势力的形成和演变

    李琪

    “东突”分裂主义势力的出现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相伴而生 ,是外国侵略者与国内反动势力狼狈为奸、相互作用的结果 ,是新老殖民主义和大国主义以强权政治为基本原则推行对华边疆政策的产物。“东突厥斯坦”这一被涂上政治色彩的“地缘学”概念更为其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这股势力以奉行分裂主义为主旨 ,且与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交织在一起 ,围绕不同历史阶段国际政治格局的深层变化时起时伏 ,并朝外向发展 ,成为破坏祖国西北边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危险。

    2005年01期 20-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19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蛮书》校释一则

    张永帅

    2005年01期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西部农村“教育反贫困”论

    李锐

    由于西部贫困农村的农户受到了生态脆弱、生存自然环境恶劣 ,人均占有耕地少、剩余劳动力多 ,受教育年限短、劳动力素质低、能力弱这三重挤压 ,而我国政府的扶贫战略较多考虑的是容易立竿见影的开发性扶贫而较少考虑到西部农村贫困人口人力资本积累水平的提高 ,这就造成了一种错位 ,容易引发扶贫后的“返贫”现象和绝对贫困人口的反弹。按照“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发展观 ,我国在“十一五”规划制定中 ,必须纠正上述在农村扶贫开发上的错位 ,而选择一种具有“扶正固本”特征的“教育反贫困”战略 :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通过教育对人的素质和发展技能进行全面提升 ;以政府的宏观调控为保障 ,以科技为先导 ,以“市场化”为导向 ,以塑造市场主体为中心 ,以人力资源为根本 ,以培育市场体系为条件 ,以社会保障为依托 ,逐步实现西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005年01期 28-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9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西部民办高校发展问题探讨

    陈爱娟,廉永杰

    在新的竞争环境下 ,民办高校面临公办高校扩招、公办高校市场化办学项目竞争、公办高校适应市场的创新活动、低成本竞争等挑战。促进西部民办高校的发展 ,政府应从明晰产权、允许回报、调整政策、平等权益、强化管理、保证质量等方面为民办高校发展开绿色通道 ;西部民办高校要发挥优势 ,勇于创新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狠抓教育教学质量 ,加大筹集资金力度等。

    2005年01期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陕西省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李玉英,王林生,陈敏钰

    陕西省流动人口子女中义务教育阶段人数已达 2 0万人。他们面临入学难、收费高、在民办学校读书条件差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户籍制度、收费标准、教育资源配置、平等教育权利等。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关系着国家的未来 ,必须强化政府行为 ,切实解决实际困难 ,促使这一问题尽快得到解决。

    2005年01期 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6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对西方哲学发展史的一个后现代性考察

    金惠敏

    “subject”一词在西方语境中有两层意思 :“主体”与“主观”。现代性主体哲学正是通过“主观”而建立了“主体” ,从而对他者在各种意义上的霸权。与此相应 ,2 0世纪对主体哲学的拯救或批判就有了两条思路 :一是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以反方法论为旗的反认识论的“本体论转向” ,一是拉康的精神分析和法国后结构主义对作为实体存在的绝对“主体”的解构。从以上两层意义的内在勾连中展开对“subject”的西方哲学史考察 ,可以看出 :“主体”是“主观”的产物 ,“主体间性”是“主观”的认识论哲学的最高成就 ,但同时“主体间性”在胡塞尔那里的终于失败 ,则意味着我们必须修正现代认识论或者在它之外另辟蹊径。

    2005年01期 4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73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4 ] |[阅读次数:0 ]
  • 《全三国文》考证一则

    杨鉴生

    2005年01期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市场经济秩序道德基础的拓展与道德伦理化历史的终结

    肖士英

    以自我牺牲为前提的驾驭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品性 ,虽是市场经济秩序的必要道德基础 ,但其伦理性本质决定了它只构成对人遵守市场经济秩序的期待和要求 ,却不能化解以反秩序方式牟利的经济驱迫力。驾驭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进取创新品性 ,不但由于统一于人的价值这一最高的善而呈现为效理型新道德形态 ,并终结了道德被伦理化的历史 ,且由于是效率和利润的源泉 ,而能有效化解以反秩序方式牟利的经济驱迫力 ,并显著提高人遵守市场经济秩序的自觉性 ,从而构成该秩序的新型道德基础。驭物需要、社会认同与优势社会地位的需要对生理需要主导地位的形成 ,则是进取创新品性普遍生成的内在动力。

    2005年01期 6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2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河西”辨与《史记·大宛列传》、《汉书·张骞传》标点勘误

    梁乃斌

    2005年01期 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k]
    [下载次数:4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道德:经济学边界扩展的新领域

    郭剑雄

    随着新政治经济学的兴起 ,经济学的分析边界从传统的经济领域扩展到非经济空间。在经济学意义上 ,道德是能够给人们提供“标签效用”的一种特殊产品 ;道德人是偏好于道德产品的消费者 ;社会道德状态的改善 ,可以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帕累托改进。道德人并未超越新政治经济学范例下的“新经济人”行为假设。只要通过特定的制度设计给出适当的约束条件 ,道德行为会成为人们的一种理性选择。

    2005年01期 6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3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为“政治经济学”正名

    何炼成

    “政治经济学”这一名词从最初由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安·德·蒙克莱田提出 ,到被普遍接受 ,再到被“经济学”代替 ,被各种各样的名称如制度经济学、产权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数理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取代 ,经历了长期的过程。我们必须为“政治经济学”正名 ,现在需要进行以下工作 :第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导地位不能动摇。第二 ,必须加强对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第三 ,由国家社科院和教育部牵头 ,组织全国经济学界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科体系创新的研究 ,创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 ,编写出一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教材来。

    2005年01期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3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农民收入:工业化的首选目标

    刘地久

    农民收入低 ,城乡收入差距大的根本原因 ,在于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农业与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异。工业化的过程将在增加工业产出量的同时使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转移 ,使就业结构适应产业结构、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工业及服务业趋于均等 ,从而增加农民的相对收入 ,实现城乡收入均衡。为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健全和完善市场制度 ,彻底消除工业和服务业领域各种以政府为背景的垄断 ,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2005年01期 77-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通鉴》纪时纠谬十则

    王觅道

    2005年01期 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转型的产权分析

    刘敢

    提高高校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 ,关键在于实现运营管理体制的转型。在体制的转型中应从产权关系入手 ,界定高校国有资产的各种产权关系 ,探索资产的有偿使用 ,进行校办产业资产的规范剥离 ,实施后勤服务资产租赁使用的新方式 ,强化国有资产的监管 ,建立高校国有资产三级运营管理体系。

    2005年01期 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2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由行为方式向文本方式的变迁——论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的生成方式

    郭英德

    以《尚书》与《诗经》文体分类的生成过程为例考察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的一种生成方式 ,即由行为方式向文本方式的变迁。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的原初形态无疑是以不同的“言说”方式作为分类标准的 ;当一种“言说”方式被人们约定俗成地确认为某一“类名”以后 ,与这种“言说”方式相对应的文辞方式就形成具有特定文体形态特征的文本方式 ;于是人们将文本方式相类似的篇章类聚到共同的“类名”之中 ,“以类相从”地区分不同类型的文体 ,从而形成一定的文体序列。经由行为方式向文本方式的变迁 ,文体分类的社会性特征深深地蕴藏于文体的文本方式之中 ,并由文体独特的行为方式及其社会功能得以彰显。

    2005年01期 9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14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0 ]
  • 陕西省高校学报研究会成立20周年庆典在我校举行

    师云

    2005年01期 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上古文学到中古文学的转型——兼论中古文学的几个基本属性

    李炳海

    中国古代文学从上古文学发展到中古文学 ,出现多方面的转型。一是由奠定原型到确立范型 ,中古是各种文学范型的确立期 ;二是从象征型到古典型 ,中古文学追求的是隐秀相兼的理想风格 ;三是从多极分立到多元一体 ,中古文学呈现的是多元一体的格局 ;四是由自发到自觉 ,中古是文学自觉期 ,这种自觉反复出现 ,体现在诸多方面。

    2005年01期 96-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6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全三国文》小考一则

    杨鉴生

    2005年01期 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文学视角中的“鸿都门学”——兼论汉末文风的转变

    张新科

    汉灵帝时期设立的鸿都门学 ,是为了平衡政治势力而组建的颇有特殊性的政治集团 ,并非文学集团 ;从文学地位、文学观念、文学创作及其影响来看 ,鸿都门学不能代表那个时代的文学风气 ,更不是魏晋文学自觉的前奏。汉末文风的转变是由于在政治环境影响下文人心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变化以及道家思想的兴盛、经学的衰落等因素造成的。

    2005年01期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9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英国大学在出版业专业化发展中的作用

    保罗·理查森

    英国出版业是世界最发达也最具竞争力的一个行业。但此行业一直对职员岗前资格认证及岗后职业培训缺乏兴趣 ,投资很少。当今出版业面临着一系列的新变化 ,这一切都使行业内不得不更新观念 ,关注专业化的问题。大学可以通过岗前培训、专业进修教育、职业标准的推行、研究出版状况、进行咨询等方式发挥职业化的作用 ,为出版业推行职业标准、不断走向国际化做出贡献 ,为出版业非商业化问题的讨论提供论坛。

    2005年01期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中外高校编辑出版类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

    张晓新,张彬

    中外高校编辑出版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有许多相同之处。中外高校编辑出版类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的差异也非常明显。造成中外编辑出版类专业课程差异的原因有 :教育观念上的差异 ;专业口径设置宽窄不同形成的差异 ;办学模式的差异 ;出版业对人才要求上的差异。我国出版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是 :调整专业结构 ,实施通才教育 ;统一、规范编辑出版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 ;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加强特色课程建设 ,办出专业特色。

    2005年01期 113-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5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手机出版:21世纪出版业的新机遇

    匡文波

    虽然发明手机的主要目的是用来进行语音通话 ,但是手机与互联网的结合已经使其成为一个重要的新兴出版媒体。手机出版在中国现阶段发展的重点是手机短信 ;3— 5年后随着 3G在中国的逐渐普及 ,相关法规的完善 ,手机出版将实现网络化、宽带化 ,手机将成为随身携带的、交互式、多媒体的大众媒体 ,将创造一个巨大的出版市场。

    2005年01期 119-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1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0 ]
  •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

    师云

    2005年01期 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网络时代编辑学研究的思考

    强志军

    作为一种高效的信息传输系统 ,计算机网络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瞬时性、互动性、虚拟性、多样性及自由性特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编辑学理论研究面临一些新问题 :载体的多样化使编辑学研究内容复杂化 ;编辑过程的现代化使研究对象抽象化 ;编辑活动的扩大化使编辑学研究社会化 ;编辑对象的丰富性使编辑学研究方法多样化。面对计算机网络使编辑模式多样化的现实 ,应当充分认识新编辑环境下编辑活动的特征。多样化的编辑模式促使人们从更加泛化的角度来研究编辑学理论 ,编辑手段的现代化又为编辑学理论的建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005年01期 12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