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我国师范院校改革发展当前面临的问题

    袁贵仁

    作为国家教师教育主体力量的师范院校,当前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师范院校的改革发展,必须从国家的需要和学校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坚持师范性和综合性的有机结合,走纵向延伸、横向拓展、内在联合、学科交叉的道路;必须做好三件事情:搞好教学、搞好科研、搞好社会服务。师范院校可以办成一流大学,国家也需要一批一流的师范大学。师范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在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下功夫。当前师范院校工作的着力点应主要放在加强学科建设、队伍建设、教材建设以及制度建设上。

    2005年05期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6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0 ]
  • 服务社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功能

    房喻

    大学中的人文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一样,也具有或应当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服务社会的多重功能。陕西师范大学关注社会需求和学科资源的交叉与渗透,并以此为突破口挖掘学术潜力和优势、积极服务社会的实践表明,大学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可以直接服务社会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在经济社会处于转轨时期的当代中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要想更好地服务社会,必须在人们的观念中明确人文社会科学的科学性质,在繁荣人文社会科学路径的选择上优先采取自上而下的推进方式,在学科建设和资源投入中突出重点、形成比较优势,要善于捕捉和利用大好机遇,以较小成本取得较大收效。

    2005年05期 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5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教师教育与师范大学的转型

    张济顺

    中国教师教育的走向应当紧紧追随当前与未来中国发展的战略要求,体现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适应社会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适应人才强国的战略要求。新型的教师教育体系将呈现出若干所高水平师范大学和综合大学当先导、一批师范大学为骨干、众多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各类院校及办学样构参与的新框架,凸显开放性、层次多校性特点。新型的教师教育呼唤着师范大学的转型,转型的基本目标应锁定在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和适应能力上;转型要纠正两个误区、防止两种倾向。

    2005年05期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4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人文陕西的回眸与前瞻——简评《陕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综览》

    李卫东

    2005年05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前沿性: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魅力所在

    陈美兰

    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文学评论》编辑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编辑部及我校文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4月9—12日在我校举行。来自全国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出版单位的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与会代表围绕本学科发展中“学术前沿的前瞻性意义与当下中国文化语境”、“学术前沿及其问题的梳理与原创性研究”、“现当代文学史料与学科建设”等话题,进行了认真、深入的探讨与交流。王富仁、范伯群、张中良、白烨、刘勇、王保生、陈子善、吴定宇、陈国恩、陈美兰、殷国明、李怡、王泽龙、陈方竞、周晓明、李继凯、闫庆生、张积玉、李震、史志谨、周燕芬、唐晴川等在大会发言,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思考和独到见解,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极大兴趣。本刊本期特选择其中6篇各有特色的发言作为笔谈发表,以期引起同行关注与进一步讨论。

    2005年05期 19-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k]
    [下载次数:6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问题”与“前沿”——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前沿”的思考

    李怡

    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文学评论》编辑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编辑部及我校文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4月9—12日在我校举行。来自全国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出版单位的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与会代表围绕本学科发展中“学术前沿的前瞻性意义与当下中国文化语境”、“学术前沿及其问题的梳理与原创性研究”、“现当代文学史料与学科建设”等话题,进行了认真、深入的探讨与交流。王富仁、范伯群、张中良、白烨、刘勇、王保生、陈子善、吴定宇、陈国恩、陈美兰、殷国明、李怡、王泽龙、陈方竞、周晓明、李继凯、闫庆生、张积玉、李震、史志谨、周燕芬、唐晴川等在大会发言,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思考和独到见解,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极大兴趣。本刊本期特选择其中6篇各有特色的发言作为笔谈发表,以期引起同行关注与进一步讨论。

    2005年05期 2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k]
    [下载次数:13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新国学”与“新文学”

    李继凯

    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文学评论》编辑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编辑部及我校文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4月9—12日在我校举行。来自全国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出版单位的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与会代表围绕本学科发展中“学术前沿的前瞻性意义与当下中国文化语境”、“学术前沿及其问题的梳理与原创性研究”、“现当代文学史料与学科建设”等话题,进行了认真、深入的探讨与交流。王富仁、范伯群、张中良、白烨、刘勇、王保生、陈子善、吴定宇、陈国恩、陈美兰、殷国明、李怡、王泽龙、陈方竞、周晓明、李继凯、闫庆生、张积玉、李震、史志谨、周燕芬、唐晴川等在大会发言,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思考和独到见解,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极大兴趣。本刊本期特选择其中6篇各有特色的发言作为笔谈发表,以期引起同行关注与进一步讨论。

    2005年05期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6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对“现代性”泡沫等现象的思考

    刘勇

    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文学评论》编辑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编辑部及我校文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4月9—12日在我校举行。来自全国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出版单位的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与会代表围绕本学科发展中“学术前沿的前瞻性意义与当下中国文化语境”、“学术前沿及其问题的梳理与原创性研究”、“现当代文学史料与学科建设”等话题,进行了认真、深入的探讨与交流。王富仁、范伯群、张中良、白烨、刘勇、王保生、陈子善、吴定宇、陈国恩、陈美兰、殷国明、李怡、王泽龙、陈方竞、周晓明、李继凯、闫庆生、张积玉、李震、史志谨、周燕芬、唐晴川等在大会发言,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思考和独到见解,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极大兴趣。本刊本期特选择其中6篇各有特色的发言作为笔谈发表,以期引起同行关注与进一步讨论。

    2005年05期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5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通向前沿之路:从史料出发进行实证研究

    范伯群

    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文学评论》编辑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编辑部及我校文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4月9—12日在我校举行。来自全国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出版单位的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与会代表围绕本学科发展中“学术前沿的前瞻性意义与当下中国文化语境”、“学术前沿及其问题的梳理与原创性研究”、“现当代文学史料与学科建设”等话题,进行了认真、深入的探讨与交流。王富仁、范伯群、张中良、白烨、刘勇、王保生、陈子善、吴定宇、陈国恩、陈美兰、殷国明、李怡、王泽龙、陈方竞、周晓明、李继凯、闫庆生、张积玉、李震、史志谨、周燕芬、唐晴川等在大会发言,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思考和独到见解,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极大兴趣。本刊本期特选择其中6篇各有特色的发言作为笔谈发表,以期引起同行关注与进一步讨论。

    2005年05期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5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现当代文学研究应重视资料的“田野调查”

    张积玉

    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文学评论》编辑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编辑部及我校文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4月9—12日在我校举行。来自全国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出版单位的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与会代表围绕本学科发展中“学术前沿的前瞻性意义与当下中国文化语境”、“学术前沿及其问题的梳理与原创性研究”、“现当代文学史料与学科建设”等话题,进行了认真、深入的探讨与交流。王富仁、范伯群、张中良、白烨、刘勇、王保生、陈子善、吴定宇、陈国恩、陈美兰、殷国明、李怡、王泽龙、陈方竞、周晓明、李继凯、闫庆生、张积玉、李震、史志谨、周燕芬、唐晴川等在大会发言,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思考和独到见解,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极大兴趣。本刊本期特选择其中6篇各有特色的发言作为笔谈发表,以期引起同行关注与进一步讨论。

    2005年05期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3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论《雷雨》舞台指示词的效用与艺术

    杨剑龙

    《雷雨》以其情景交融的氛围创造、精到凝练的神韵勾勒等多样化的修辞手法,使其舞台指示词如诗如画,充满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剧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剧本具有相当的可读性。

    2005年05期 3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5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论“新月”诗派的诗歌语言美追求

    程国君

    徐志摩诗歌创作的语言以“辞藻的繁富”著称,闻一多以“字句锻炼的精工”著称,而朱湘则以“善于融化旧诗词”和“音节的调谐”闻名。“新月”诗人通过语言的“辞趣”追求和“融化旧诗词”等方式,对新诗语言美进行了探索与实验。这种语言美追求是针对初期新诗的“大白话”的弊端的实验,昭示了汉语诗歌写作在语言上的一种变化,即以“大白话”为特征的俗的方向向“雅”方向发展的变化。与此相一致,在审美表现上,“新月”诗人则不惧戴“型类混杂”的帽子,善于吸收其他艺术的表现方法,丰富了新诗的审美艺术,又以含蓄美追求为诗歌创作的目标,使诗歌创作成了真正的“美的表现”。

    2005年05期 40-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1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狼与俄罗斯文学

    殷国明

    狼是俄罗斯文学中一个持久徘徊的幽灵,也是俄罗斯文学观照和透视历史与人性的一面艺术之镜。狼在俄罗斯文学中不仅表现了俄罗斯与欧洲剪不断、理还乱的文化关系,也呈现了俄罗斯人沉重、复杂、充满冲突的文化心理。

    2005年05期 4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5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第三世界文坛的魔幻化倾向是否具有规律意义?

    韦建国

    魔幻化是20世纪50—70年代拉美文学的突出特征。随着第三世界国家和民族的崛起,文坛的魔幻化倾向愈加普遍和鲜明。魔幻化与文化杂交过程中作家文化身份的演变有着内在的关系,显现出了世纪之交世界文坛发展演变的现象之一:在全球化与本土化、外来的异质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冲突和互动中,作家的文化身份和本土民族传统文化均发生转型演变,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本土化和民族性将占上风;受此影响,作家在创作中极力突出民族特色,但又因自身文化身份的模糊对传统文化做出了不同以往的诠释,魔幻化倾向由此而生;魔幻化在发展中民族的文化转型和民族新文学的建构中是否具有规律性意义,值得进一步深入研讨。

    2005年05期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舆地广记》质疑一则

    赖小云

    2005年05期 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从存在主义女权理论对安娜悲剧的再审视

    杨宏,王永奇

    从存在主义女权理论的视角对安娜悲剧进行审视,可以看到,在父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文化上对男性的依赖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女性他者的地位,是引发安娜悲剧的深层原因。而安娜以其生命的毁灭为代价作为对女性他者地位的反叛,使得其悲剧性结局融入了崇高和悲壮。

    2005年05期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1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十字架——基督教隐结构猜想

    曹祖平

    基督教作为文化圆周上的一个扇面,它的深处潜埋着人类的文化—心理结构。“十”字既是基督教神学信仰的象征,又是《圣经》文化的深层结构代码:它具有超时空、跨文化的语用特征,体现了基督教《圣经》最基本的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具有生成基督教神学体系的文化功能。“十”字是主体见之于客体、精神见之于现象的自然历史说、社会人生观和道德价值论,包含着对立统一的思维构成原则,蕴涵着人类在时空两个维度上欲求超越自我的双重努力。

    2005年05期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4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宋史》标点纠谬一则

    田玉琪

    2005年05期 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回鹘文契约文书中的“元契”考

    刘戈

    回鹘文契约中出现过“babitig”与汉字“元契”,山田信夫认为这两个词是同义词,但是,他不清楚汉文中是否有“元契”这样的词。他认为如果没有的话,这可能是住在吐鲁番的汉人汉译的东西,即把“babitig”译成“元契”。笔者认为,虽然回鹘文契约中出现汉字“元契”是偶然现象,但它与汉唐至宋元时代汉文契约中的券、元券、契、市契、元买、上手等一系列词汇有着割舍不断的渊源关系。回鹘文资料中也有“ba”对“元”、“bitig”对“文字”、“书”等的先例。回鹘文“babitig”的汉译用字是“元契”。

    2005年05期 7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我国西北地区佛教文化重心的历史变迁

    介永强

    自从公元前1世纪佛教传入我国西北地区,迄今已经两千多年。历史上不同时期,西北佛教文化重心所在不同。佛教最早传入西域,西北佛教文化重心久在西域。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西北地区东部有了较大发展。隋唐时期,西北佛教文化重心转移到了关中。宋代以来,汉传佛教渐趋衰微,而藏传佛教在西北地区河湟流域异军突起,蒙元时期日益兴盛。明清时期,西北佛教文化重心转移到了河湟地区,奠定了近现代以来佛教在西北地区分布的基本格局。

    2005年05期 8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9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嘉庆《重修一统志》辨误一则

    李大海

    2005年05期 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编辑语言

    胡梅娜,阎志芬

    编辑语言是缘于编辑劳动的再创造性、局限性和潜隐性等特点而创造的用以表达编辑思想、完成编辑任务的特殊的语言符号系统。编辑语言分为文字语言和形象语言两大类,具有表述功能、评价功能、导引功能、调剂功能和审美功能。编辑语言是编辑劳动的手段,充分运用、发展和研究编辑语言,是发展编辑事业、完善编辑学体系的迫切课题。

    2005年05期 8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陕西泾阳县设置时间考

    齐大英

    2005年05期 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对编辑主体概念的再认识

    何菊玲

    编辑主体就是在编辑实践中从事编辑劳动的人。编辑主体的本质特征是编辑主体的主体性。编辑主体包括所有以规划、设计、组织精神文化生产和以鉴别、选择、优化精神文化成果为手段,以传播、积累、发展精神文化成果为目的,而在著作者和视听者之间进行社会文化实践活动的人。主体性是编辑主体现代化的标志。

    2005年05期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魏书·地行志》考辨一则

    王天航

    2005年05期 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编辑概念的复合构成及其应用

    朱飞

    作为精神生产方式的“编辑”和作为社会劳动分工的“编辑”是普通编辑概念的二元内核。作为元概念和上位概念的“编辑”的二元构成中,精神生产的量和二元的量比蕴涵着一个既定的公设。据此,编辑活动的复杂性以及编辑劳动与创造的潜隐性和特殊性就基本可以认为是一种精神生产量的变化与运动。编辑是精神生产方式与社会劳动分工复合形态的活动。其中精神生产的量的变化决定着其作为特殊运动形式的存在形态。作为应用科学的编辑学的研究对象是因目的而确定的,其侧重点与首要问题是研究在编辑活动中如何提高其精神生产含量的问题。

    2005年05期 98-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纪念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暨国际学术会议在我校召开

    师云

    2005年05期 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云与西北财经办事处

    陈答才

    陈云在西北财经办事处的实践贡献是多方面的,但其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号召“发展生产,增加财富”,使边区经济完全实现了自给;深入调查研究,有效解决了食盐走私出口问题;倾注全力,扭转了1943年的金融波动和物价飞涨;重视政治工作,亲抓业务干部的培养和教育;指导编印《经济消息》,为中央正确决策经济方针建言献策。陈云主持西北财办工作时间虽不长,但形成了许多弥足珍贵的思想观点:用发展生产的办法解决财政困难,夺取革命胜利;强调用经济手段,按经济规律解决经济问题;理顺财经工作的一系列关系,排列顺序,分清轻重缓急;强调财经干部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这些思想观点,成为毛泽东思想经济理论的组成部分,并在新中国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对今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2005年05期 104-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建国前后陈云经济思想的历史启迪

    李占才

    从建国前后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确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陈云形成了一系列弥足珍贵的经济思想:爱惜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立国之本;财政经济工作必须立足于以民为本,切切实实为民谋利;经济发展速度和建设规模必须与国力相适应;国民经济运行不能完全排斥市场调节作用。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有借鉴价值。

    2005年05期 113-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4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论先进价值观的教育与传播

    连保军,曹巍

    先进价值观建设的主要手段是教育和传播。先进价值观教育的形式有多种多样,先进价值观传播的方式也呈多样化趋势。当前,先进价值观的教育和传播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必须根据时代的特点调整、创建新的先进价值观教育、传播的机制和方式。

    2005年05期 119-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新视野下的中国中古政治史研究——《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述评

    张燕波

    2005年05期 125-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3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人学本体论及其实践——读刘恒健先生遗作《美学的三维视界》

    彭修银 ,王杰泓

    2005年05期 12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若干质量信息综述

    纪宇

    2005年05期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陕西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简介

    东立

    2005年05期 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