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庆炳;
文学理论的危机在于脱离现实文艺状况。文学理论的新发展要从联系现实问题入手。“文化诗学”是要求把对文学文本的阐释与文化意义的揭示联系起来,把文学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贯通起来,在文学研究和批评中通过对文本的细读揭示出现实所需要的文化精神,最终追求现代人性的完善和人的全面发展。“文化诗学”有三个维度、三种品格和一种追求。
2006年01期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35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8 ] |[阅读次数:0 ] - 尤西林;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大陆发生的“美学热”是中外美学史上一段异乎寻常的历史。这一历史不能囿于美学史自身获得解释,取思想史角度更为相宜。“美学热”是后文革意识形态危机及其现代性重建与马克思人文主义思潮相融合的产物。美学在马克思人文本体论中提供了现代性的人性理念与历史哲学,从而为同时批判资本主义现代化与极左阶级斗争的意识形态提供了现代意识形态,并成为哲学及全部人文学科变革的中心。随着大陆80年代意识形态改革向上层建筑体制改革的转移,“美学热”及其人文哲学热潮衰落,以政治学与法学为中心的社会科学自90年代以后已取而代之。但作为现代公共精神的最大天然资源,审美攸关意识形态,并将继续保持其在公共领域的特殊影响。
2006年01期 10-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1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尚学锋;
兴的概念来自西周的乐语,其本义是连类譬喻。它有寄寓政治道德理念和委婉蕴藉两个特征,体现了周代礼乐文化尚文和重教化的精神。《诗经》的作者在创作之初本来没有兴的概念。汉代人以兴解《诗》,兴由用诗方法变为做诗方法,但其含义仍是譬喻而不是开端。汉代的兴喻文学观虽不符合《诗经》的创作实际,却为后代作家所实践。在其影响下,兴由民歌中简单的开头方式变为文人作品中丰富多样的艺术手法,不仅形成了比兴寄托的文学传统,还发展成感物抒怀的表达方式,导致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出现。
2006年01期 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下载次数:6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孙明君;
谢灵运的《拟邺中》以建安时代邺下诗人为模拟对象,成功地模拟了曹丕记忆中“欢愉之极”的生活。但是,在拟诗中的诸子放弃了各自的理想,安于享乐生活,且忽略了曹氏父子与邺下文士之间的矛盾和摩擦,这并不完全符合史实。邺下之游是存在于曹丕脑海中的完美记忆,而谢灵运却将它扩大为一个时代一个精英群体的集体性完美记忆。
2006年01期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8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魏耕原;
《五柳先生传》向来被史家认为陶渊明的少作,至今仍被学界所接受。清人有异议,但只是感悟而已,缺乏论据。今人亦未有多少进展。考察该传的承继,以及少年志趣与此传不吻,而与晚年处境相近,应与《自祭文》、《挽歌诗》作于同时,显见非少壮之作,当作于60岁以后。
2006年01期 2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7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曹钢;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中国化,在中国社会主义时期所有制变革中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作用。我们有必要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基本原理作新的探讨,需要破除和澄清的对马克思理论的教条式理解及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义下的错误观点。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层突破即源于所有制改革,改革又推动了所有制理论的重大系统创新,我们主张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指导新的改革实践。
2006年01期 35-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6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孔祥利;李冬梅;
在我国,弱势群体主要是指国企的下岗职工、失去土地的农民、城镇的失业者和半失业者、从农村流向城市的农民工和无业者、农村的“五保户”和贫困户、城镇的贫困人口及靠政府低保生活者、农村的辍学者及在校的贫困生。按“弱势群体”诱发危机造成的结果,危机可分为贫困危机、社会秩序危机、犯罪危机和认同危机等类型。政府可以通过提供公共政策支持、整合社会力量、转变政府职能和实现自身改革、构建危机预警机制等在弱势群体诱发危机的治理中发挥主导性作用。
2006年01期 4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13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5 ] |[阅读次数:0 ] - 吴宏岐;
区域社会生活史是区域社会史的重要研究领域,其研究对象是区域社会中人们社会生活的历史,亦即区域城乡居民日常社会生活的变迁;作为社会史尤其是社会生活史研究的新取向,区域社会生活史是有其相对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并不能完全取代社会结构史、社会功能和社会制度史等社会史分支领域的研究。但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尤其是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加强,区域社会生活史有望成为区域社会史研究的一个十分重要且处于核心地位的分支学科;日常生活方式研究虽然是区域社会生活史研究的核心问题,但就历史使命和学科建设两方面而论,中国区域社会生活史应当不断拓展自己的研究领域,借鉴运用全新的理论与方法,从区域生活环境研究、区域生活方式研究、区域生活观念研究、区域消费结构研究、社会生活史的区域比较研究和区域社会生活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等诸多层面,积极开展学术探索,从而构建出具有本土立场的区域社会生活史学科的理论体系。
2006年01期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13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李大海;2006年01期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殷淑燕;黄春长;
关中盆地古代城市的选址、建设、迁移与渭河水文和河道变迁密切相关,经历了城市生活用水从依赖渭河水源到改用支流水源,交通以渭河航运为主到依赖漕渠再到缺乏航运条件,城市从渭河北岸迁移到渭河南岸,从靠近渭河到远离渭河的变化过程。城市靠近渭河是为了方便生活用水和航运。城址选在渭河北岸可取山水之阳,但北岸支流少,泥沙多,供水条件不如南岸,且北岸平原面积狭小,渭河的北迁又使北岸侵蚀严重,易于滑塌,地形不稳,使秦后期及其以后的都城城址向渭河南岸发展。严重的河水与地下水污染,使渭河及附近无法供应城市生活用水,所以只能改用渭河南岸支流作为生活水源。而既不能作为生活水源,水量的暴涨暴缩及含沙量越来越大又使渭河难于航运,水患频发,是汉至隋唐及以后的城市选址不断向南发展的主要原因。
2006年01期 58-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15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0 ] |[阅读次数:0 ] - 艾冲;
唐代“河曲”地域呈现着农业经济与牧业经济并存、各有发展的局面。两种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与影响,显示出明显的差异。农业经济基本上分布在“河曲”的边缘地带及黄河沿岸土壤基础、水源条件、地形条件较为优越的地方,使得人类农业经济行为和自然环境间的作用与反作用大体处在相对均衡的态势;畜牧业经济占据着“河曲”的大部分区域,其中定居型畜牧经济活动对局部草原环境施加了缓慢而深刻的影响,导致早期“毛乌素沙漠”的出现。两种人类社会经济行为对环境影响力度的差异相当明显,其原因就在于下列几个方面:封建政府民族政策因素、农牧人口数量差异、农牧人口地域分布差异、自然环境质量差异、利用土地资源方式及程度差异等。
2006年01期 6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4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王社教;
农业与其他生产部门相比,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更为明显,环境的变化必然引起农业结构的调整。但环境变化的要素和强度、速度不同,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途径也就有很大的差别。明清时期西北地区的环境变化表现在多个方面,但从总体来看,其农业结构的调整主要是通过水旱灾害所引发的灾荒为直接动因促成的,是大的灾荒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契机。环境变迁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不是简单的响应过程,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完成的,环境变迁为农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动力,但农业结构是否能够及时调整还要得到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和农业技术环境的配合。
2006年01期 73-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1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0 ] - 刘清平;
虽然各大宗教都十分强调普世爱人的意义,但宗教仇恨在现实生活中却时常发生。对佛教与基督宗教普爱观的比较表明:导致这种悖论式现象的原因之一,在于一些宗教为了维护自己信奉的神灵的惟一至上性,要求信徒在灵性生活中仇恨其他宗教的信徒。因此,为了杜绝这类现象,各个宗教应该消解那种排外仇他的神本主义倾向,而将教义建立在普适包容的人本主义基础之上。
2006年01期 8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7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徐清祥;
从信仰看,东晋玄学在生死问题上割断了家族的连续性和血统上的关联性,突出了生命的个体性以及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断裂性。强调生命的个体性与血缘上的断裂性,这是思想的进步。然而,玄学仅仅在理论上有突破,在修行实践和制度建设上根本就没有探索。而已经传入数百年之久的佛教有理论纲领,有修行实践,有僧团制度,又是性质上完全不同于礼教的外来文化,满足了士族打破礼教束缚、确立个体信仰、追求人生自由的需要。由玄入佛,即是士族信仰的大势所趋。而东晋士族佛学,从道安到慧远都为解决士族的人生问题而服务。人生问题是人与道的关系,为中国所独有。
2006年01期 9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9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魏常海;
虚空包容观、平等大悲观、一心同源观,这“三观”可以说是元晓“和诤”的理论基石。“和诤”不是无原则的调和,其中体现着对“争”的肯定,它承认各种思想理论的并存并行。“和诤”是站在一种极高的境界上超越一般所谓“和”与“争”的思维方式。元晓的“和诤”思想在他的主要著作《起信论疏》中有鲜明的表现。中国的儒、释、道都有重视“和”的传统,这是元晓佛学思想的来源。作为韩国佛教史上最为著名的佛学家,他的佛学思想不仅在韩国有崇高的地位,而且对中国的佛教思想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说明中韩传统思想具有交叉互动关系。
2006年01期 97-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3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葛鲁嘉;
环境是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心理学家常把环境理解为外在于人的存在,是客观的、独立的、自然的。对于心理、意识、自我意识的存在来说,环境不仅是物理意义、生物意义和社会意义的,而且也是心理意义的。心理环境即被觉知到、被理解为、被把握成、被创造出的环境。心理环境对人来说是最切近的环境。这种环境超出了物理、生物和社会意义上的环境。环境决定论和心理决定论都无法真正揭示人的心理发展的实际过程。从心理环境去理解,环境的演变就是属人的过程,是人对环境的把握、人对环境的作为、人对环境的创造。环境与心理是共生的过程。这不仅是环境决定或塑造了人的心理,而且也是心理理解或创造了人的环境。心理与环境的这种共生关系,就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天人合一。
2006年01期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17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4 ] |[阅读次数:0 ] - 师云;2006年01期 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凤琴;王庭照;方俊明;
机械论世界观是“人类中心主义”,生态学世界观则是“生态中心主义”。生态学世界观认为,人是自然进化的产物,人的肉体组织和精神结构是在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人类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存在于社会之中,也存在于同自然整体进化的关系之中。人类不应该割裂自己和自然血肉相依的有机联系,强调人类应该在致力于促进自然整体的完整、健康和繁荣的基础上来实现自己的发展。在这样一种对世界的新的认识基础上,生态学进一步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基于整体论思想的科学研究和科学认识的新范式。现代认知心理学并未能有效地实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嬗变,仍然留下很深的机械论印迹。新兴的应用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充分地反映了生态学的整体论思想。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必将走向一条整体生态多元化的研究道路。
2006年01期 109-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8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李彩娜;邹泓;
采用问卷法调查了北京和西安1317名青少年孤独感的特点及其与家庭功能、人格五因素的关系。结果发现:青少年孤独感的性别和年级差异显著,男生高于女生,高一年级高于其他年级;孤独感的年级差异主要由人格上的差异来解释;聚类分析表明,人格五因素和家庭功能均可分为三种类型,且不同人格类型和家庭功能类型的个体在孤独感各维度的得分差异显著;在家庭功能、人格、孤独感三者的关系中,人格与孤独感的关系更为密切,人格在家庭功能与孤独感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2006年01期 115-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44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6 ] |[阅读次数:0 ] - 张正军;
科学研究在大学竞争中具有目的与手段双重地位。与发达国家及其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相比,中国大学的科学研究仍比较落后。一流学术人才的短缺、资源利用中的浪费、科研组织主体的缺失及学术考评中的形式主义,是制约中国高校科研发展的主要因素。管理体制的局限则是贯穿其中的一个瓶颈。从管理改革入手推动中国大学科研状况的改进是一种可行的理性选择。管理改革富有成效的前提之一是改革方案的设计、实施要维持科研与教学、学科发展综合化与突出重点及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关系的均衡,在此基础上,以科研组织的重构为龙头和切入点,带动并最终实现科学研究的系统性改进。为稳定教学秩序,科研组织方式的重构宜采取局部、增量的变革方式,以校级重点研究机构的建设为平台,在试错中渐次推进和拓展。科研业绩评估体系的改进可在研究机构的边界内,围绕评价主体、评价客体和评价标准的变革来实现。
2006年01期 12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6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薛边;2006年01期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1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