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突出个性特色 创办品牌名刊

    江秀乐 ;房喻;

    2006年02期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礼记·月令》的比较神话学解读——以仲春物候为例

    叶舒宪;

    《礼记.月令》是古人根据天象和物候来安排自己礼仪行为及社会生活的历书。其中的“鹰化为鸠”与远古女神信仰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立陶宛民间杜鹃化鹰的传说为解释汉族“鹰化为鸠”、“鸠化为鹰”提供了线索。而句芒司命神不仅具有人面鸟身的特征,在原型谱系中和司生命与繁殖的地母神有象征性的认同关系,而且是生命、生殖、春天女神的化身。伏羲蛇身熊号与再生女神变化周期相关,它是生育女神的化身。比较神话学的视野、知识对上古中国丰富的礼书经典具有再认识的作用;古文献解读应提倡三重证据法。

    2006年02期 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14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乱臣十人”兴周考辨

    雒有仓;

    传统解释古史所载周武王“乱臣十人”为周之治臣周公、召公、毕公、荣公等人的说法不确。梳理历代学者的注解,结合商周之际的相关史实研究表明,“乱臣十人”不是周之“治臣”而是殷商“叛臣”十人,他们在兴周和灭商的过程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正确理解这一记载的史料价值,对认识商末周初的历史巨变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2006年02期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3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旧唐书·地理志》纠谬二则

    徐宏件;

    2006年02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战国时期的忧患意识

    陈智勇;

    战国时期忧患意识的范围呈扩大化趋势,由早期关注自然而转向关注社会现实,注入了更多的社会因素,它有着忧患主体的多层次性。这一时期,“士”群体的忧患意识颇为活跃,忧患内容丰富多彩,它注重忧患意识发展的继承性与连续性,以反映兼并战争与中央集权之现实为聚焦点,关注国运民生,有着很强的理论色彩。

    2006年02期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上博简《诗论》“甘棠”与上古风俗

    罗新慧;

    上博楚竹书《诗论》以较多文字评述了《诗.召南.甘棠》,指出《甘棠》表达了民众敬爱召公并延及其所休憩的甘棠树之情感。《诗论》强调“敬爱其树”、“其报厚矣”,这种对甘棠树的爱护,不仅由于召公曾舍于树下、听男女之讼于树下,从上古风俗的角度考虑,还包含有民众对“甘棠”作为社树的尊崇与爱护。

    2006年02期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6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略论东汉士大夫的缺失

    张保同;

    东汉是中国古代士大夫政治的形成阶段。在皇权政治的运转中,东汉士大夫未能固守“士志于道”、“道尊于势”的先儒宗旨,表现出忠于皇权、追求功利、附趋世俗、社会责任意识淡漠和治世实际才能不足等诸多缺失。东汉后期的政治衰败,士大夫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专制皇权的强化,儒学政治化的禁锢,选官制度的弊端和宗族、经济的羁绊,是造成东汉士大夫缺失的主要因素。

    2006年02期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6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唐宋时期牢城使考述

    杜文玉;王凤翔;

    牢城使最早出现于唐末,在五代时期发展成为重要的军事职官,并为宋代所沿袭。牢城使的职能随着牢城的含义演变,在各个时期也是不同的。在唐及五代前期作为州镇重要的统兵军官,负有防御及野战之责;五代后晋时牢城已经成为兼具管理配隶罪囚的场所。宋代为加强中央集权把牢城使的任命权收归中央,同时,将牢城军改编为厢军之一,致使战斗力不断削弱,牢城使地位也随之下降,最后成为督管罪犯配隶的地方司法性职官。

    2006年02期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4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描述心理学对先验现象学——兼谈狄尔泰和胡塞尔在哲学思想上的联姻与争论

    张庆熊;

    狄尔泰以描述心理学而不是以先验现象学作为他的认识论的基础,这是他与胡塞尔在哲学思想上的戏剧性的联姻与激烈争论的关键所在。胡塞尔认为狄尔泰的立场势必导致相对主义和怀疑论,而狄尔泰从来不接受这一评语,反对胡塞尔的先验唯心主义,坚持自己的“实在论的或批评地客观导向的”哲学研究。

    2006年02期 3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8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从东西方的比较到“两种文化”的整合——方法论视角下的我国科学哲学研究

    郑毓信;

    无论是东西方思维方式的比较,或是两种文化的整合,都不应停留于空泛的简单化结论,而应首先对各个相关概念,包括“分析性”、“综合性”、“科学文化”、“人文文化”等,做出清楚的界定并有很好的了解;进而,所谓的“辩证综合”也不应成为科学哲学、乃至一般哲学研究的一个“万能模式”,而应明确地区分出“互补”、“渗透”与“整合”这样三个不同的层次,并在这些方向上做出更为自觉的努力。

    2006年02期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7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从数学知识范式的转换看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融合

    黄秦安;

    19—20世纪以来,数学的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其中一个主要趋势就是数学在沟通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联系方面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数学知识正超越其自然性并显露出越来越多的人文特征。数学知识范式的转换为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从对峙走向融合提供了若干基于数学认识立场的启迪。

    2006年02期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5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抗战文学对正面战场问题的表现——抗战文学与正面战场研究

    秦弓;

    抗战文学在正面表现正面战场的同时,对正面战场存在的军纪废弛、军阀作风作祟、军事指挥失误与政略失当等严重问题,也有犀利的揭露与深刻的剖析,其中虽然不无激愤的情绪,但归根结底缘自对军队的期望与对抗战的必胜信念。

    2006年02期 5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6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论中国现代喜剧中的现代人文意识

    张健;

    中国现代喜剧的反封建意义,不仅体现在它对于封建主义传统的直接批判上,而且也体现在其自身新思想的建设中。自我意识的确立和民主意识的发展为中国现代喜剧的思想观念和创作实践带来了一系列历史性的新变化。

    2006年02期 68-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3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台湾原住民女作家作品试论

    刘秀美;

    与汉族书写相比,台湾原住民文学的书写尤其是女作家的书写属弱势的一环。上世纪末的台湾文坛,女作家书写中的身体、情欲主题是女性找回自主书写权的表征之一,但这种以女性私领域为出发点的书写并非惟一的女性文学出路。台湾原住民女作家的书写内容几乎整个涵盖在女性生命史的书写之中。对部落传统女性形象进行有意识书写者应属排湾族女作家利格拉乐.阿乌。而对部落文化特质的使命感,无论男女作家的文本中都可窥见。以私领域的书写方式介入族群文化议题,以个别女性活动记忆为出发点的描写,展现了女作家文学不同于男作家的特色。以早期女性主义批评者的观点检视原住民女作家作品,性别位置对于作品的确产生了相当影响。统整原住民文学发展的现状,以女作家作品为焦点,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思考和探索。

    2006年02期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胡应麟年谱》补正

    陈卫星;

    2006年02期 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下载次数:2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当代汉语文学话语生态分析初步

    李震;

    认识并阐释文学作品的意义世界,乃至一个时代或一个地域的文学精神和文学论争,必须首先回到其赖以生长的话语生态中来。话语生态是适于某种文学话语生长的文化条件及其潜在的规定性。20世纪是汉语文学的话语生态从打破平衡走向新的平衡的特殊的文学史期。及至80年代以降,汉语文学的话语生态经过多半个世纪的碰撞、渗透与融合,形成了一个由古典语文、民间语文、公共话语和外来语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复合形态,大大扩展了汉语文学的意义疆域。话语生态这一概念的提出,旨在提请当代汉语文学的写作、批评和研究者,回到当下的话语生态中来,将各种话语生态因素自觉转化成真正属于自己的个人话语,创造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汉语文学。

    2006年02期 8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4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佛本行集经》词语杂释一则

    程嫩生;杨会永;

    2006年02期 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青莲居士”由来考辨

    王新霞;

    由于唐宋两代的典籍中,绵州只有“清廉乡”之称,而无“青莲乡”之记载,故谓李白以居地“青莲乡”为号是没有根据的。李白号青莲居士是因李白居住在绵州彰明县青莲乡的说法始于明代的杨慎,乃其个人之臆断。实际上,“青莲”是一个包含佛理的名词,是佛教中很重要的一个意象,在《全唐诗》和《全唐文》中,该词绝大多数都与表达佛教意义的内涵有关。熟悉佛教的李白,是感兴趣于“青莲”一词的佛理内涵而以之为号的。

    2006年02期 8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5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唐诗“云物”与“景物”考辨

    黄英;

    “云物”一词传承着中华上千年的文明礼俗。它的产生与上古社会君臣们在四时八节到来之时必筑高台“观云物”而预知人事的社会变迁密切相关。《全唐诗》中的“云物”反映了这一社会礼俗流传到唐代的情况。“云物”在《全唐诗》中使用达46次,有三个义项。不能简单地把《全唐诗》中的“云物”一词解释为“景物”。

    2006年02期 9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唐诗的时空意境对日本汉诗的影响

    张红运;

    日本汉诗的时空意境构成受唐诗影响有四种表现。同“时”异“空”的意境给人以时间绵延背景下的持续感和运动感;同“空”异“时”的诗歌情感又多表现为沿时间流动而不断蕴积的特征。同“时”同“空”关系下的意境显得宁静而安详;异“时”异“空”的意境则是借助时间方向的无序变动和时间属性的频繁转换,全方位地揭示诗人的心灵世界。

    2006年02期 97-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6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教育人性观的开放空间

    梁燕玲;

    教育人性观的发展经历了前教育学时期:哲学人性观和教育人性观相结合;教育科学时期:科学心理学、教育学和教育哲学成为教育人性观演进的基本条件;现代民主主义教育时期:教育人性观成为教育理论中基本的核心命题;后现代教育时期:多学科、反科学的开放的教育人性观。对于教育而言,后现代主义提出的新的价值观作为其人性观的基础本身就展示了一种新的方向。这种新思想的影响也已经在中国教育领域播下了理论的种子和实践的果实。

    2006年02期 102-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5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宋代出版史研究》引文纠误三则

    李彦;

    2006年02期 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教育财政转移支付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司晓宏;王华;

    现阶段我国区域间尤其是东西部之间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这种不平衡在内涵特征上已经由过去的数量规模差异转化为教育质量与水平的差异。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区域间所享有的教育资源存在巨大差距。确保教育公平、促进均衡发展,最根本的策略在于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的均等化和合理化,关键是应建立健全规范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2006年02期 109-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19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2 ] |[阅读次数:0 ]
  • 索绪尔“词的复合结构消失”说质疑

    韩晓英;

    2006年02期 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教育均等化政策对收入差异影响的国际比较——美、韩经验借鉴和中国问题分析

    巩真;

    美国教育的普及和均等化政策主要是以公共资金的大规模投入来确保初等和中等教育的普及;逐步减少公共资金投入在高等教育中的比重,同时鼓励私人投入来支持高等教育。韩国的做法主要是政府资金重点保证教育的均等化,私人资金重点保证教育的普及和效率,利用市场机制来保证资源的合理配置。教育的不均等是导致收入不均等以及生产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中国解决由教育不均等引起的收入不均等的问题的关键并不是要不断提高公共教育开支占GDP的比重,而在于制定有效的调动私人资金进入教育领域的政策。

    2006年02期 117-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10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诗经》“陟降”新解

    冯华;

    2006年02期 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K]
    [下载次数:3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教育运动”的特点及其现实启迪

    赵晓林;

    “乡村教育运动”具有实施主体民间性、教育对象全民化和教育内容适用性的特点。它对当今农村教育改革的借鉴和启示在于:民间力量应该以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的对象应该包括以成人为主体的农村社会的全体成员;农村教育的内容必须适合当前农民多元化的教育需求。

    2006年02期 12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1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0 ]
  • 本刊顺利通过教育部名刊工程中期检查

    薛边;

    2006年02期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6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