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文学经典的承传与重构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王荣;刘生良;

    2006年03期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尹韵公教授应邀为我校新闻传播学师生作学术报告

    李彦;

    2006年03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文学阐释的问题意识

    张荣翼;

    文学阐释是对于文学的问题的解释,它在关注文学的问题时,自身也有值得关注的问题,而这种对于自身的关注往往容易被忽视。从阐释依据、阐释意图、阐释模式和阐释类别几个方面进行梳理,阐释可能在不同的方面都有其关联性,因此重要的不是辨析的结论,而是要通过这种辨析清理阐释过程中的学理性质。

    2006年03期 1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2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先秦两汉士人“从周”、“崇汉”文学主题之演进及其意义

    程世和;

    从春秋、战国之际的“礼坏乐崩”到两汉大一统盛世,中国经过了一个由周小一统中国之分裂而进至于汉大一统中国之建立的历史进程。与此相对应,先秦两汉士人也经历了一个由“闵周”、“从周”以至于“崇汉”的精神进程。作为民族的心灵历史、精神历史,中国文学从《诗经》到汉大赋,正以文学的形式对先秦两汉士人由悲悼、向往小一统中国之过去到拥戴大一统中国之现实这一精神进程做出了历时态的充分显示。

    2006年03期 20-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7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论虎关师炼陶渊明“傲吏说”

    马歌东;

    日本五山时期著名诗僧虎关师炼在其所著《济北诗话》中,批评渊明之诗非“尽善尽美”,“不可言全才”,责备渊明之行“是为傲吏,岂大贤之举乎”。其论陶诗求全责备,已失之偏颇;论陶行“是为傲吏”、“非大贤矣”,尤为偏激之论。虎关之渊明“傲吏说”与中国儒家的出处进退观、中国传统的“傲吏”观乃至中国人的陶渊明观皆大相径庭。渊明“是为傲吏”与其自身“固穷节”的人生定位及其耿介傲然的性格特质有关。渊明诗文早在千余年前就已流传东瀛,深受日本人民爱敬,也曾给予日本汉诗以独特营养,虎关此说在日本学术史上只是偶见的一例。然而,因为民族性格、文化底蕴等方面的诸多差异,日本汉学者、汉诗人对渊明其人其诗的体悟与中国人相比有时终不免有一点儿“隔”。

    2006年03期 2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3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论设难体

    侯立兵;

    作为一种在汉魏六朝通行且在此后历代长期留存的文体,设难体以其鲜明的文体个性在赋体和问对体中领异标新,以至另立门户。问对是其外在的结构形式,而“设疑以自通”乃是其内在的精神本质。设难体承载着文士们的内心困惑以及自我解惑的心理历程,从而使它具有了超越体式本身的文化意义。

    2006年03期 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论自然语言在语言哲学中的元语言地位

    陈保亚;

    自然语言的精确性和完善性问题不是语言哲学中元语言的根本问题。元语言的根本问题是表达和解释的初始性,自然语言是最初始的元语言。自然语言自身解释存在内部循环,所以需要确定核心语符和核心规则。核心语符和核心规则是通过对部分言语片段的平行周遍对比获得的,是不可解释和定义的。怎样确定核心语符和核心规则需要作深入研究。

    2006年03期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9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也谈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评徐通锵先生的字本位理论

    赵大明;

    “字本位”理论对汉语研究虽有非常有益的启示作用,但它的立论依据和推导过程是否完全符合汉语实际,能否解决汉语由于基本结构单位不易确定而带来的一系列麻烦却使人产生疑问。为了区分书写单位和结构单位,最好还是用两套术语来表示。作为语素的“字”在汉语里是现成的,而“词”则是从句法结构中分析出来的,因而“字”(语素)是备用单位,而“词”是使用单位,二者为实现的关系,“字”(语素)进入一定结构里才可以看出它能否成词,在不同结构中有可能形成几个不同的“词”。

    2006年03期 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9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索绪尔符号任意性原则的论争及其哲学指归

    张思锐;莫嘉琳;

    索绪尔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具有不可论证性。该原则作为索绪尔结构语言学的基石,是对历史比较语言学以及新语法学派的反拨,触及了语言的本体问题和语言观问题,引发了中外语言学家的争鸣。正确认识符号任意性原则的论争,清理对任意性原则的误解,从哲学层面对该问题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对人类社会诸学科有着重要的意义。

    2006年03期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9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杨炯生地华阴辨

    蔡静波;

    2006年03期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郭象认识论辨析

    康中乾;

    郭象的认识论历来被视为神秘主义的不可知论,原因在于他主张既忘其迹又忘其所以迹的“冥而忘迹”论。这样理解郭象的认识论当然是不对的,因为这只仅仅看到了其认识论思想的一个方面,而且对这一个方面作了表面的、片面的理解。考察郭象在《庄子注》中关于认识问题的论述,他的认识论思想有三个方面,“冥而忘迹”论只是其中之一。从郭象认识论思想这三个方面的统一来理解他的“冥而忘迹”说,它并不神秘,且这个“忘”的认识论与郭象的“独化于玄冥之境”的“独化”本体论有内在的一致性。郭象的“独化”本体论实质上并不是一种逻辑分析式的理论和方法,而是一种显现、现象性的境域,它需要的是象性思维。

    2006年03期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5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载哲学“神”范畴析略

    何睿洁;

    “神”是一个古老的哲学范畴,在遥远的《诗》、《书》传统中,神具有实体神、创造神、作用神等诸多含义。到了宋明之际,张载的“神”则主要是讲太虚本体的特征、功能与作用。张载言神的目的是为了高扬本体,建立儒家的天道本体论,以回应佛老的挑战;同时也是为了防止主体的僭越,以引导人们顺应天道,追求圣人境界。

    2006年03期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5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恶的消解——阳明心学如何导致儒家道德教化的全面危机

    李琍;

    教人为善去恶是道德教化的核心,儒家将此分为理论层面上探讨恶的来源问题与实践层面上践行去恶的功夫问题。阳明提出气是性的表现,抛弃了理学家主张的气是恶的来源,从而在理论层面上取消了恶的来源;他又以致良知的简易功夫取消了去恶功夫的独立地位,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儒家道德教化的全面危机。

    2006年03期 7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5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公共性”信念的养成:“和谐社会”的实践哲学基础及其人文价值追求

    袁祖社;

    “和谐社会”的提出,是从制度设计与制度伦理文化的高度,在坚持以当下中国民众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为本位理念认同的前提下,对传统的组织社会公共生活的价值理念所做的深刻反思,力图使“公共性”的道德理想信念成为一种全社会的自觉。建立“和谐社会”所面临的一个最大难题是市场社会“多元化”发展道路的选择,公正、合理的多元化社会的发育,构成“和谐社会”实践的可能性基础。“和谐社会”内在精神实质,是自由的人与有秩序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和谐社会”的实践哲学基础是现代“合作理性”,而其人文价值目标,则是民众普遍的“公共精神”的达成,以及关于社会公共性信念的自觉确立。

    2006年03期 7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13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0 ] |[阅读次数:0 ]
  • 环境伦理学是一门应用伦理学吗?——对环境伦理学理论基础的反思

    王云霞;李建珊;

    环境伦理学并非仅仅是对传统伦理学的一种简单应用,它将自身的理论基础确立在科学陈述的事实基础上,因而与一般伦理学之间形成了明显的矛盾,并导致了对传统伦理理性主义的批判。

    2006年03期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3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献疑《全元文》第十卷“赵文的生卒年”

    焦印亭;

    2006年03期 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隋唐长安商业市场的繁荣及其原因

    薛平拴;

    隋唐长安商业市场的繁荣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市场内部店、肆、铺、邸空前增多;二、来长安经商的各地商人很多;三、市场上商品品种比前代大为增加;四、商业内部的行业分工更加细密,行业显著增多;五、商业活动逐渐冲破传统坊市制的束缚。这些都标志着当时长安商业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隋唐长安商业市场的繁荣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有利因素:隋唐两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币制统一;水陆交通发达及西域商路通畅;长安及关中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长安作为全国政治中心的独特地位。正是在上述诸种有利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隋唐长安商业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程度。

    2006年03期 89-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下载次数:17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唐代官员的退休制度

    许正文;

    官员年老退休是我国自古至今对国家官员的一项管理制度。唐代对官员的退休年龄、退休待遇等方面问题都有了明确规定,官员退休后基本都能享受原俸禄的一半以上,中高级官员退休还可享受“荫补”特权,这虽保证了退休官员晚年生活,防止了官僚队伍老化,但却形成了唐代中后期中高级官员的世袭制,严重影响了政府机能活力的正常运转。

    2006年03期 9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6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论共和国的包容性与社会现代化转型

    王继;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包容性,是指国家以博大的胸怀、宽厚的气度凝聚和统揽各方面有利于民族发展、社会进步的要素;是指在国家结构的各个层面,在坚持其主体因素的同时,必须包含、容纳诸多非主体因素。包容性的表现和促进作用主要体现为:一是一体多元的包容性结构,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客观基础;二是包容性中的整合功能,是协调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根本保证;三是包容性的开放体系,是促进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动力。

    2006年03期 101-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3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新千年整理全本〈徐州府志〉》辨误一则

    权伟;

    2006年03期 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孙中山对欧美民主政治学说的吸收和改造

    张晖;张天民;

    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是在吸收借鉴近代欧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学说的基础上,结合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的需要,对其加以改造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中国化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学说。研究分析欧美民主政治学说对孙中山民权主义的影响以及孙中山对欧美民主政治学说的吸收和改造,对我们深刻认识民权主义的实质及其学术价值是很有意义的。

    2006年03期 107-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2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中学与西学的结合——从文化视镜看近代爱国主义的特点

    段建海;

    近代爱国主义在文化视镜上体现出来的特点是中学与西学的结合。中西结合是“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使然背景下各民族文化普遍交融的客观要求,是文明反征服历史法则的使然和救亡图存历史使命的时代要求。中西结合的基本经验是顺应时代潮流、着眼中国全局、坚持主体立场及贵在综合创新。

    2006年03期 113-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3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意识研究的百年演进及理论反思

    霍涌泉;

    当前西方心理学对于意识问题的研究出现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文艺复兴”运动。重新回到心理学合法系统之中的意识研究,尽管取得了不少实质性的学术进展,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理论同一性危机。从意识研究百年历程的理论反思中可以发现,当代意识心理学的科学重建工作,只有确立适合于人的意识和行为研究的新科学观及方法论,才能为心理学的研究范式提供丰富而深刻的学术内涵。

    2006年03期 118-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8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动态评估:对传统智力测验的挑战和超越

    范兆兰;叶浩生;

    动态评估是近二三十年内在西方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智力评估方法。动态评估的研究者质疑传统静态评估的理论假设,批判其测验方法并试图弥补、矫正其不足。其立足于智力的发展观,旨在评估测验参加者的学习潜能和促进其认知机能的改变。“过程取向”和“教学干预与评估相结合”成为动态评估最鲜明的两个特点。动态评估突出社会文化、非智力等因素对个体潜能的影响,比传统测验更准确、有效地评估个体的学习潜能。

    2006年03期 12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1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