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中国高校社科学报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在苏州举行

    师云;

    2006年04期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8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运动

    赵世超;卫崇文;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运动的核心特征是自由。但后来以自由著述、自由讲学、自由批评、自由流动为表现形式的百家争鸣却成了历史的绝唱。百家争鸣不可能出现在战国前,也不可能存在于战国后,百家争鸣式的自由是历史夹缝中的自由。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应重视复兴诸子时代的自由精神,并在思想创新的基础上,构建创新型社会,而不是修补束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纲常伦理和等级秩序。

    2006年04期 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60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1 ]
  • 论先秦寓言的成就

    赵逵夫;

    先秦寓言的成熟和繁荣不仅体现为作品数量众多,还表现在:一、寓言作品已成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并广泛流传;二、出现了类型化的寓言人物;三、产生了寓言作品专集《说林》和《储说》;四、战国早期、中期和晚期分别出现了在寓言收集、改编、创作、运用上的代表性人物墨翟、庄周与韩非,其中韩非更是先秦寓言收集、改编、创作之集大成者。对于先秦寓言的认识,我们应该根据中国自己的文学实际来总结其历史实绩,从而作出恰如其分的理论概括。

    2006年04期 2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26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1 ] |[阅读次数:0 ]
  • 上博简《孔子诗论》对诗教学说的理论贡献

    陈桐生;

    上博简《孔子诗论》对儒家诗教学说的理论贡献体现在说诗体系与理论创造两个方面。《孔子诗论》突破了此前断章取义、借此证彼的说诗方法,说诗始终着眼于作品本身;作者第一次对颂、大雅、小雅、国风四类作品大旨进行归纳,这有助于说诗走向体系化。竹书作者将战国前期儒家的性情学说和礼学家的礼义思想落实到《诗》学研究之中,初步呈现出“发乎情,止乎礼义”的理论倾向,这对此后儒家构建说诗理论模式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006年04期 3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9K]
    [下载次数:7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关学”名称不宜别用

    李志凡;

    2006年04期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汉兴百年与司马迁对当代史的研究

    张强;

    在历史研究中,司马迁把“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与汉兴百年的历史变迁结合起来,让史学承担哲学的责任。以李陵之祸为人生转折点,司马迁对现实政治有了新的认识,从而在深刻反省汉兴百年的历史中看到盛世下的危机。司马迁研究历史的方法是循环论。在继承前人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司马迁抓住“历史循环”的大势,将社会变化的法则与“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历史哲学观。

    2006年04期 4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3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论文本与经典——关于文学史本体的思考

    董乃斌;

    文学史是以一种实在性与抽象性相兼的姿态存在着,且以文本、人本、思本和事本为其呈现形态。文本作为文学史的本体,主要指历代文学作品,即物化了的、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被文字所凝固的文学创作活动。无论什么时代的文学史或中国文学史的课堂教学都体现着文学史本体观。从文学史角度看,所谓文学经典就是入史率极高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入史率可以作为测定其经典化程度和水平的重要参数。文学经典不是永恒不变的化石。当代文学家及媒体对经典应作严肃、正确的阐释和积极有效的传播。

    2006年04期 4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7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敦煌变文校注》补注(一)

    张秀清;

    2006年04期 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经典的误读与知识考古——以《诗经·鸱鸮》为例

    叶舒宪;

    文学意义上的经典脱胎于宗教信仰意义上的圣典,是经典概念世俗化之后的产物。经典世俗化是一个历史发生的过程,其大背景则是原初宗教信仰的变革、衰微和失传,以及政教分离的趋向。就上古中国而言,由神圣到世俗的过程从《诗经》的分类上可以清晰看出。《诗经.豳风.鸱鸮》一篇对鸱的误读,正是神圣的文化蕴涵被消解、祛魅、丑化的典型。

    2006年04期 56-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1K]
    [下载次数:20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0 ]
  • 《敦煌变文校注》补注(二)

    张秀清;

    2006年04期 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诗学经典的遴选与确立——北宋诗坛宗尚杜诗的纵向考察

    魏景波;

    北宋是宋代诗学由宗唐学古到宋调成型的转变期,也是宋人不断遴选诗学经典的时期。杜诗由宋初的落寞到后来被树为至高无上的诗学经典,经历了曲折的历程。其中既有诗学演进的内部因素,亦有文化选择的外部因素。同时,杜诗之成为经典影响着宋诗的特质,宋人遴选诗学典范的历程,也表现为北宋诗学动态发展的过程,杜诗学与北宋诗学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

    2006年04期 6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9K]
    [下载次数:4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论历史乡村地理学研究

    王社教;

    历史乡村地理是研究历史时期乡村地区的经济、社会、人口、聚落、文化、资源利用及环境问题的空间变化的学科,是历史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其研究目的是总结历史时期乡村地域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及与外部地域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规律,为现实乡村建设和和谐发展服务。历史乡村地理学既不是一般的部门历史地理学,也不是一般的区域历史地理学,而是一门区域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历史人文地理学分支。无论从乡村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来说,还是从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和历史地理学科的整体建设需要来说,历史乡村地理的研究都必不可少,大有作为。

    2006年04期 7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13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韩非子评论》纠谬三则

    柴永昌;

    2006年04期 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清中期黄泛平原地区环境与农业灾害研究——以乾隆朝为例

    高升荣;

    乾隆时期黄泛平原农业灾害的基本情况是涝灾多于旱灾。引致灾害形成的原因主要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因素主要表现为气候和地理两大因素的变迁;社会环境因素则主要是人口的增加,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而水利工程收效甚微以及社会各级管理制度的效率低下都对成灾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2006年04期 7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3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论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唐亦功;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土地资源的极度紧缺和不敷使用的问题日益凸显。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坚持提高银行的国民储蓄利率和相应的贷款利率,逐步建立经济调控的刹车机制控制房价;严格垄断土地的一级市场,控制二级市场,规范三级市场,避免城市土地利用失控和城市环境的日益恶化;加大向小城镇的投资力度,尤其应注意发展当地具有优势的密集形地方产业,使之具有集约和规模效益,减少大城市与小城镇间收入的差距,有效抵御大城市的“回波效应”。

    2006年04期 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3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大金沙江”考辨

    邹志伟;

    2006年04期 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管理方式的转变

    常云昆;肖六亿;

    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与用水效率低下、水资源浪费共存。在此背景下解决黄河流域水资源供求矛盾的思路有两条:一是在现有用水效率的状况下,兴修大型水利工程增加水资源供给,缩小供求缺口;二是在现有水资源供给条件下,提高用水效率、减少浪费,实现供求自然平衡。后一种思路是解决黄河水资源供求矛盾的根本出路。但是要真正提高用水效率、减少用水浪费,就必须实现水资源管理方式的转变,形成以水权管理为核心、以水资源市场化配置为目标的需求管理方式。

    2006年04期 89-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5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生态购买的西部经济与生态良性互动发展模式研究

    延军平;徐小玲;刘晓琼;周立花;张红娟;

    在西部发展中,应建立经济发展与生态重建互动发展模式,通过实行“生态购买”的利益驱动机制,建立起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购买的市场激励机制、投资融资机制、组织管理机制、保障制裁机制,实现区域制度与政策、组织管理和技术创新,走市场化的生态建设产业化道路,实现生态建设企业化、金融化等政策;通过实施生态购买工程,“以土地换环境”,使生态环境自然恢复,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通过生态购买和生态补偿机制的结合,实现两者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走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道路;通过生态建设致富,最终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双赢”的良性互动发展。

    2006年04期 96-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8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2 ] |[阅读次数:0 ]
  • 《编辑学新论》之“新”

    周国清;孟昌;

    2006年04期 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东西部差距收敛——基于体制转型的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差距一致性的分析

    王琴梅;

    我国东西部的发展差距主要是市场化制度变迁进程的区域非均衡导致的。体制转型进程的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的差距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促使区域差距收敛的首要选择,就是加速中西部地区市场化制度变迁进程和全国市场一体化进程,改变体制转型在东西部的均衡状况,提高落后地区利用市场和发展机会的能力。政府区域调控的重点首先是保证开放和改革政策在各区域的均等,对落后地区应该更优惠。

    2006年04期 102-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4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教育的开放性和专业化

    郝文武;

    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是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化既包括通过教师教育使志愿从事教师职业的年轻学生和专业素质不符合要求的在职教师成为合格教师,使合格教师和优秀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也包括通过政策手段,减少不合格教师和吸引优秀专业人员从事教师职业。教师教育既需要大学化、开放性、综合化和一体化,也需要专业化。

    2006年04期 11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10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儿童第二语言学习的新课程模式

    赵琳;裴淼;刘华;Linda Siegel;

    具有中国本土化的“幼儿英语浸入式整合课程”教学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在浸入式教学模式中,中国儿童能够在自己一生中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在保证母语良好发展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内容,多样化的活动,类似习得母语的方式,快乐地学习和运用着第二语言,使他们的潜能获得良好的开发,为他们的终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全英语环境和习得的教学模式在中国的学校环境中是可以实现的;环境、课程和教师在促进儿童第二语言学习方面起到了合力的作用。建立在社会文化学意义上的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促进了中国儿童第二语言的学习运用与发展。

    2006年04期 117-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16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0 ]
  • 清末教育改革与社会公共领域的扩张

    戚少枫;郝延军;

    基于近代欧洲社会经验而形成的公共领域理论,在运用于解读近代中国社会问题时,必须与中国的特殊历史经验相结合,揭示近代中国公共领域的特殊性。清末教育改革中废科举、派遣留学生、兴学堂的三大改革措施,有效地促进了以学校、学会、报纸为主要形态的近代中国公共空间的扩张;新学制的颁布和实施,通过现代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教学内容的确立,为趋新知识分子从事公共批判和监督奠定了新的知识基础,造就了公众和公共舆论品质。教育改革和公共领域的扩张,导致传统政治的合法性基础被削弱,面对由改革所带来的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作为改革发起者的清政府却无力对其实行有效的控制与整合。

    2006年04期 12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6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谈伯吕父盨的历日

    李学勤;

    2006年04期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4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