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消费文化语境中文学经典的处境和命运

    赵学勇;

    在当代消费文化语境中,“文学经典”作为一种特殊的“消费品”面临着种种困境。认识“文学经典”在今天所遭遇的尴尬处境,应从“文学经典”与消费文化语境的关系入手,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审视其在这一特定时代背景下所面临的一系列矛盾,以更清晰地看到纠结于诸种矛盾中的“文学经典”所具有的持久生命力及新的生存契机。“文学经典”的自救与重构,对当下的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006年05期 5-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2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2 ] |[阅读次数:0 ]
  • 文学才情与政治选择——重读《饿乡纪程》、《赤都心史》

    胡明;

    瞿秋白的《饿乡纪程》与《赤都心史》,是他闯入“五四”后文坛贡献出的两部厚重的文学精品。他的创作,本意是为了“革命”,为了救世思想的传播和一种崭新死界观及政治理念的鼓吹。他的“文学”才能多半是天赋的。他是一个政治和文学的混血儿,其两面无法分离:离开了政治,文学的瞿秋白就不可能在历史上完整地站立起来;而离开了文学,瞿秋白的政治形象是苍白、孤单,缺乏历史与人格魅力的。瞿秋白一生的事业进步是与新俄国紧紧捆在一起的,他选择走俄国道路,进入布尔什维克的革命事业是历史的选择。在介绍新俄、学习新俄、实行新俄这个大事业上,他是成功的一位。从文学视角披览其两部散文精品,让人最多感慨的是他一颗热血澎湃的赤心以及他展示这颗赤心的勇气与真诚。

    2006年05期 1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3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三论”与制度变迁——一个有关中国转轨过程的理论分析框架

    邓宏图;

    马克思“三论”即价值论、拜物教理论及历史演进论构成了马克思制度变迁理论的核心内容。价值论的本质是一整套的社会生产关系,是所有制结构条件下双方或多方缔结的合约结构,制度变迁则是合利益取向和价值取向于一体的合约选择与合约替代。拜物教理论从资本逻辑、利益集团和社会意识形态偏好等角度考察了异化或物化对组织演进和制度变迁的关键影响。马克思的历史演进论则从历史视角揭示了制度变迁的动力结构和演化机制。我们有必要从马克思“三论”中汲取有益的理论资源和思想资源,把生产方式的历史演进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博弈论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经济学的创造性转换,以便为中国的经济转型提供逻辑自洽的理论解释和有效而又科学的政策建议。

    2006年05期 20-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4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三论我国农地制度改革——兼及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

    何炼成;何林;

    我国现阶段农地制度存在的问题十分突出,并成为我国现阶段“三农”问题的基础性原因。我们应根据“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探索现阶段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解决好我国农地制度改革中面临的问题。

    2006年05期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2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现代汉语词典》词义辨误四则

    刘玉俊;

    2006年05期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论民族文化的系统特征

    江秀乐;龙秀雄;

    民族文化是一个由众多文化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它和其他自然物质系统一样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等特征,同时也具有自身的特点。把系统方法引入文化研究领域,用系统观点考察文化问题是一种新的有益思路。

    2006年05期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十六国时期铁弗匈奴的民族心态——以赫连勃勃为主

    吴洪琳;

    十六国时期,于朔方地区建立大夏政权的铁弗匈奴,在逐渐南进、势力不断扩大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种极为矛盾的心理状态。一方面,民族意识及民族自豪感增强,将冒姓汉朝宗室的“刘”姓改为胡族特征非常明显的“赫连”氏,刻意强调和凸显其民族特征;另一方面,面对博大精深的汉文化又表现出一种极度自卑的心理,由此导致了一些政策上的失误。

    2006年05期 4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6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汉长安城饮马桥位置辨误

    张慧茹;

    2006年05期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新疆吐峪沟麻扎崇拜的社会文化功能

    王欣;

    作为新疆境内的一处由佛教圣地转变而来的伊斯兰教圣地,鄯善吐峪沟艾苏哈卜·凯赫夫麻扎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均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和民族性,是维吾尔族先民依据自身的萨满文化传统,立足当地所积淀的丰厚文化土壤,对外来伊斯兰文化中的某些因素吸收、改造与重构的结果。透过对该麻扎各种社会文化功能的分析,不仅能够看到当地在前伊斯兰时期各种文化的积淀与影响,更能够生动地反映出民族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改造,从而使我们对新疆民族文化形成的多元性和复杂性的认识更为深刻。

    2006年05期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6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唐代外来宗教与中亚文明

    韩香;

    在对外开放及对外交流空前繁荣的唐代,早已传入中国的佛教依旧方兴未艾,西方传来的祆教、景教、摩尼教亦先后流行于以长安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唐代长安等地所流行的祆教、景教、摩尼教及佛教等并不纯是来自西亚、罗马、印度或经中亚而传播来的宗教,而是指其在东传的过程中,受到中亚等地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而带有中亚风格与色彩的宗教。唐代中原一带的外来宗教与中亚文明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

    2006年05期 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24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清史稿·地理志》脱漏补缺一则

    李大海;

    2006年05期 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古代伦理学的身体性

    张再林;

    滥觞于周礼的原初意义上的中国古代伦理学,既与西方传统的唯识主义的伦理学不同,又与那些晚出的业已理学化和心学化的中国伦理学相异,其乃为一种根于身体、从身体推衍出社会人伦的伦理学理论。这种伦理学的身体性不仅表现为其通过一种反求诸身的现象学还原的方式把身体视为社会伦理的基础,不仅表现为其通过一种身体发生学的追溯把对话主义的“夫妇伦理”视为人类伦理的原型,而且还表现在其通过以行训身而对一种躬行主义的伦理的高度推崇。无疑,这一中国古代伦理学中的身体性的揭示,无论对于中国乃至整个人类伦理学来说都具有非凡的意义:一方面,它是对中国古代伦理学真实内涵的一种真正的正本清源;另一方面,它也代表对远离生命之根的、日益独白化的和业已流于唯心主义的现代主义的伦理理念的最早的纠偏和批判。

    2006年05期 63-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17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新唐书·食货志》纠谬一则

    王涛;

    2006年05期 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从宋明人性论的演变看理学的总体走向及其张力

    丁为祥;

    双重人性是张载在对佛老与汉唐儒学双向纠偏基础上的一种创造,其具体指谓在于揭示人生中的现实与超越两面,而其问题却在于双重人性究竟如何具体地实现其统一。从洛学起,理学开始形成以大程为代表的道德实践路径与以小程为代表的格物穷理路径,由此而演化为朱陆之争。元明以降,心学沿道德实践的方向将二者的统一推向极致,但却存在着遗落客观世界的偏失;气学沿存在之理的方向虽然突出了知识理性与知识追求,却又面临着稀释道德理性的危险。如何确保二者的统一而又不失偏颇,既是宋明理学发展的张力,同时也是我们今天吸取西方文化以重建中国文化的内在动力。

    2006年05期 7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16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十六国时期“岭北”考

    吴洪琳;

    2006年05期 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从十月革命到苏联解体——现代俄国史学发展基本趋势

    Л.С.列昂诺娃;师建军;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新的政治思想方向的转换使意识形态修正学派逐渐丧失了在俄国学术界的主导地位。自由主义与民主思想体系的兴起使俄国史学研究进一步多样化。在世纪之交,大量被封闭的、从前绝密的档案成为公共财产,有价值的史料相继被出版,这对阐释苏俄历史发展道路的特点具有重要意义。最近10—15年来,俄国学术的研究范围有了很大的拓展,1917—1936年间苏联政治体制的形成问题、1937—1938年间的“大清洗”对俄国工人史的研究是史学界关注的问题之一。苏联解体问题具有极大的史学研究价值。俄国历史学的“过渡期”已经结束。在过渡时期,俄国史学界在整体上处于一种没有目标的困境:俄国史学家们已达成一定的共识,认为学术研究不能再回到从前那种思想一统的老路上去了,方法和观念的多元化是任何一门学科顺利发展的首要条件。

    2006年05期 8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6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二战”以来中东妇女地位的改变及其影响

    詹晋洁;

    妇女地位的改变是20世纪整个中东社会变化的一项重要指标。“二战”是中东地区妇女地位得到显著提高的分水岭。相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来说,中东地区妇女地位的改变显得更加曲折和复杂。中东妇女地位的改变在实践中扩大了公民权的适用范围和领域,使中东社会结构更趋于多样化和合理化,并改变了整个中东的教育模式、类型和对象,促进了女性性别意识的提高。中东妇女地位的进一步提高还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传统伊斯兰伦理道德和社会习俗的延续是中东穆斯林妇女地位难以真正改变的重要原因。

    2006年05期 9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1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论理性主义与希腊罗马史学观念之嬗变

    王成军;

    古希腊的理性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希腊罗马的历史观产生了重要影响,实质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方法论是这一历史观的突出特征。西方史学家在希腊罗马时代就把历史看做是具有理性的实践活动,排斥否定神灵对人事的影响,从而树立起人文主义的历史观。希腊哲学是基督教思想的来源之一,与基督教史学也有着密切联系。西方近现代史学最突出的特征就在于打破理性主义哲学对历史学的桎梏,并努力用辩证的方法将史论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2006年05期 97-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14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从桃花源、后花园到大观园——一个文学类型的文化透视

    冯文楼;

    从类型学的角度看,“桃花源”、“后花园”和“大观园”有着内在结构上的同一性,是中国文学中三个颇具典型意义的乌托邦建构。它们尽管在表现形态及指涉的意义上多有不同,但均是以“自然”作为其原始根基和人性尺度的,是以“自然”(天道)与“人文”(人道)的遥契圆融为其美学境界的。这种“自然”的复归与“栖居”的开启,对“人文”的过度发展与无限膨胀,无疑有一定的消解作用,可给出离“自然”太久的人类找到一条“还乡”的路。这样,人文便可失去它压抑性的含义,人便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2006年05期 104-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7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论《红楼梦》的道教信仰风俗

    高梓梅;

    道教的消灾祈祥法术在文学巨著《红楼梦》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在贾府,无论主子或奴婢,有的佩戴护身符欲消灾避祸,“仙寿恒昌”;有的炼丹烧汞欲升为神仙;有的打醮设道场欲解除冤孽;有的作法欲诅咒他人等。然而,那些欲消灾者病缠身,欲成仙者命早亡,欲害人者先害己,落了个烟消云散的悲惨结局,无不笼罩着浓重的“悲凉之雾”。撩起悲凉的雾纱,可以窥探出曹雪芹无望找到“补天”良策的苦闷彷徨心情。曲曲悲歌实际是曹雪芹对道教信仰法术进行否定的形象化的“宣泄和标示”。

    2006年05期 11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7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排句变文说——训诂方法补说

    郭芹纳;

    排句变文是古人的行文之例,惟其湮没少闻,故详列书证以为钩沉。学者们利用排句变文训释词义,自来即有先例,故当视为训诂之方法。不明此例,则可能误解词义。如误释“择”为“区别”,误释“景”为“阴影”。若据排句变文之例,则其义自见。

    2006年05期 115-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从语义学角度看汉字义符的示意作用

    陈枫;

    汉字义符的示意作用体现在字义组成单位中。运用现代语义学义素分析法研究汉字义符能够凸显出义符语义,进而分析其作用。义符在字义结构中的关系不同,其所具有的示意效果也就不同。义符的语义也会对它的示意作用有一定的影响。

    2006年05期 119-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4K]
    [下载次数:4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论周伯琦之字原观

    马元丽;

    《说文字原》将许慎540部首统称字原。从其“母子相生”的字原排列顺序以及他对部首所作之删补得知,周伯琦认为字原即为那些产生较早、具有孳乳能力的汉字。在540字原内部,因“母子相生”又分为不同层次。

    2006年05期 123-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6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从伦理学视角看新闻暗访的合理性

    邓晓旭;

    新闻暗访的报道在新闻实践中频频见诸媒体,备受受众欢迎、从业人员青睐。但是,学界对新闻暗访多不认同,甚至有人提出坚决予以取消。其实,新闻暗访行为在伦理学上符合道德权变理论,从动机上看,是为了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不受损失或侵害而采取的迫不得已的手段。

    2006年05期 127-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1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从对外汉语到国际汉学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专题研讨工作坊”在我校举行

    郭汉文;

    <正>2006年6月24日至25日,由我校国际汉学院主办的“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专题研讨工作坊”在启夏苑隆重举行。来自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香港教育学院、香港语文学会、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的十多位海内外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了本次工作坊,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长安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等兄弟院校及我校文学院、国际汉学院的部分教师、研究生也参加了会议。会议主要围绕“从对外汉语到国际汉学”这一主题.探讨了对外汉语教学在新时期的学科建设问题。副校长张建祥教授主持开幕式。校办、教务处、社科处、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研究生处、文学院等部门负责人应邀出席了工作坊开幕式。校长房喻教授代表学校致辞。他首先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并指出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汉语在世界上的影响不断扩大,汉语的国际推广已被提升到了战略高度。这次工作坊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使大家有机会就对外汉语教学的开展及如何走向国际化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汉语推广的责任重大,不是简单的政府行为。这涉及学术问题和技术问题。所以怎么估计本次工作坊的意义都不过分。复旦大学的汉语言学家陈光磊教授代表与会专家致辞,他认为,我校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属于资深的学校,同时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我校国际汉学院院长陈学超教授作了《从对外汉语到国际汉学》的大会主题发言.就培养知华派的既定目标、汉语国际推广的学术性、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性品格、汉语作为外语的市场价值、大学科、宽口径的国际汉学等五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指出世界需要了解中国,中国也需要了解世界,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已经进入跨越式发展的阶段,学科使命艰巨,希望这次工作坊能为各位同行、专家提供充分交流的平台,促进本学科的发展。

    2006年05期 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7K]
    [下载次数:3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