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论国家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袁林;

    国家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结构中主导性乃至决定性的因素。缓和阶级冲突是国家的基本职能。国家又是一个有着自己独立经济利益的社会集团。国家利益与国家职能相矛盾,使国家与社会处于矛盾之中,矛盾的发展状况决定了社会和国家的命运。国家利益集团的存在使社会形成地主、农民、国家各为一极的三角形经济结构,其间存在着一个相互制约的链条,并使社会经济结构乃至整个社会呈现很强的稳定性。强化国家职能、限制国家利益,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需条件。

    2006年06期 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8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古代廉政思想源流辨——兼与杨昶先生商榷

    唐贤秋;

    对中国古代廉政思想进行源头上的考察,必须把握廉政实践活动和廉政思想认识两个概念的区分。廉政实践活动与廉政思想认识的产生呈现出不同步性。“廉”作为一种为政道德实践活动,已经萌芽于上古原始社会末期,而廉政思想认识则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周初“六廉”的提出,是廉政思想产生的标志。春秋战国时期各派思想家虽对廉政思想做出了不同解释,但廉政思想一直为中国封建社会历代思想家所继承和弘扬,从而为当代社会加强廉政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积淀。

    2006年06期 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10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清史稿·地理志》勘误一则

    孟令宏;周艳芳;

    2006年06期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王安石变法的实施途径看变法的消极影响

    李裕民;

    王安石实施变法的途径,主要有四条,即设立变法的专门机构,鼓励神宗独断,改变监察机构的性质,用人以是否拥护新法为标准。它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使皇帝时代最为进步的体制——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体制遭到了破坏,民主性减少,专制性加强。监察机构成了政府的附庸,为权臣的产生开辟了道路。实用主义的用人路线,使社会风气大坏,投机钻营者得势,贪污贿赂成风,政府成为腐败的温床。

    2006年06期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4K]
    [下载次数:24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灞桥”一名由来小考

    孔祥生;

    2006年06期 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人的提升与构建: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价值指向

    李西建;

    人的提升与构建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所具有的重要价值指向,这种价值指向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与其独具的“人学”理论,其基本内涵是“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最高目标,按照美的规律引导与规范艺术生产与人自身的生产,创造具有全部感官之丰富性的人。在当代西方文论多种思潮不断产生的今天,马克思主义文论因其价值指向的深刻性而更具普遍意义。它能有效地指导当代中国的文艺创作与文艺批评实践,促使整体的文化生态系统的建设按照科学而和谐的目标发展。

    2006年06期 3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8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席勒的审美乌托邦及其现代批判

    高建平;

    席勒美学虽在今天仍赢得人们普遍的赞誉,然而其思想只不过提出了一个审美乌托邦而已。席勒的“自由的游戏”将“自由”与“欲求”和“目的”对立,提供了虚假的自由幻象和不能治疗社会疾病的药方。他的两个冲动说是一种典型的二元论,只是先将原本统一的世界割裂开,再试图将它们缝合。他依赖教育,并主张从外部引进教育者的思想,回避了制度改造的根本性作用。只有社会的和谐才是通向人性和谐之途。批判地阅读席勒的著作,会从反面给我们提供许多理论建构的有益资源。

    2006年06期 3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5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外国文学史》纠谬四则

    马家骏;

    2006年06期 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海德格尔的艺术创造及其人的诗意生存思想

    杜学敏;

    海德格尔始于《艺术作品的本源》等文本的艺术之思,实乃对艺术存在与人的本质关联难题之思,而这又是通过对艺术家在艺术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的重新清理来实施的。他强调艺术家在艺术创造活动中的“通道”作用及其虚怀以待的创作态度、隐身而退的出场方式以及接受和汲取的出场特征。海德格尔的这种艺术创造观在其后期逐渐发展为真理发生存在论意义上的人的诗意生存思想。此思想与马克思的感性实践存在论思想,在诸多方面构成了相异又互补、对立又统一的深层对话关系。

    2006年06期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5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试论《诗经》中所蕴涵的古典生态存在论审美意识

    曾繁仁;

    对于当代生态存在论审美观探讨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对于某些经典的审美解读,而《诗经》产生于3000多年前,是我国先民对于“天人之和”的审美诉求,其核心内涵是“与天地同和”之“志”。《诗经》的古典生态存在论思想体现在包含生态人文内涵的风体诗、反映初民本真爱情的“桑间濮上”诗、建立在古代生态平等之上的比兴手法与对于生于斯养于斯之家园怀念的“怀归”诗等方面,由此表现出我国古典生态存在论美学思想所特有的“诗体”、“诗意”与“诗法”,说明《诗经》在建设当代生态存在论审美观之中的重要作用与“实践美学”的理论局限。

    2006年06期 5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7K]
    [下载次数:1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四库辑本别集拾遗》辨误一则

    岳振国;

    2006年06期 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追思自然——论环境美学的根基

    徐辉;

    环境美学是当代美学的一个理论热点。它诞生的根源是以理性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理念的工业化进程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通过追思其核心范畴——“自然”,我们看到“自然”原本有三重含义:对象性“自然”、感受性“自然”和源初性“自然”。源初性“自然”本身即是一个审美境界。此境界的呈现,意味着理性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同时得以彻底消解。据此,我们便可获得解决自然环境恶化及相关问题的启示和途径。源初性“自然”是环境美学可靠的理论根基。

    2006年06期 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3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宋史》正误一则

    何玉红;

    <正>~~

    2006年06期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艺术的存在论意蕴与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的确立——从海德格尔的思想历程看艺术与生态美学观的关系

    刘旭光;

    从工具到艺术作品最终到凝聚天地神人四方为一体的“物”,在这样一个思想历程之中,海德格尔的思想走入了四方游戏的大道之境,是艺术指引着海德格尔,也是艺术使他摆脱了本质主义的思想方法。如果说是海德格尔为生态美学奠定了存在论根基的话,那么艺术就是这一根基的基石。在此我们把艺术作品的存在论性质上升为一种对待世界的方法,这就使得艺术作品与生态存在论之间具有天然的联系。艺术作品的存在论性质是通向生态存在论的现实道路,以对待艺术作品的方式对待自然与一切存在者,是建构理想生态关系的起点,艺术是生态论美学观的基石。

    2006年06期 6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10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古代中国文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郭英德;

    中国古代的文学教育从目标上看,旨在培养健康的伦理型人才,具有政治指向性和伦理指向性的鲜明特点。从教育内容看,旨在传授丰富的人文知识,具有内涵包容性和外延宽泛性的鲜明特点。从教育方法来看,旨在发挥个人学习的能动性,具有教法多样性和自主性的鲜明特点。

    2006年06期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15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6 ] |[阅读次数:0 ]
  • 古代中国文学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张新科;

    古代的文学范畴是十分广泛的,文学教育是大文学教育,也就是文化教育。古代的文学教育途径与整个古代教育相一致,主要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文学教育实践活动也促进了文学教育的发展。文学教育在中国古代有很强的功利性,即道德教化功能、经世致用功能及提高文学创作和欣赏水平。古代文学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在于传承文化,树立经典,服务现实,塑造人格,发展学术,促进创作。

    2006年06期 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1K]
    [下载次数:18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汉语大词典》词语疑误一则

    杨会永;王凤云;

    2006年06期 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9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唐代私学教育的文学性特征

    康震;

    唐代私学教育的繁荣与科举制度的直接促生密切相关;其课程体系、教育内容从经史转向文学辞章,并日益显示出其特有的活力。唐代私学教育具有多元化、个体化、自由化的特征,考生来源多样,教育教学形式多元化,有益于文学的接受与传播。唐代私学教育独特的教学环境为文学风格流派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自然人文环境,促进了唐代文学创作活动的发展。

    2006年06期 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1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略论明清小说、戏剧的文学教育观

    霍有明;白军芳;

    明清时期,作为文学的两大种类,小说、戏剧的文学教育功能日益为人们所看重。然而,由于文学教育观之不同,明清时期的小说、戏剧作家的创作目的明显不同;小说、戏剧评论者的创作评价也大相径庭,旨趣迥异。对此,我们应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以作出科学的评价。

    2006年06期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4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重写:文学文本的经典化途径

    黄大宏;

    所谓文学经典,不一定是最有价值的,但一般是具有最强的传播力度、最广泛的接受群与最明显的接受效果的文学文本。文学经典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持续的重写行为,也即持续的审美阐释及审美再创造行为所造就的,它是有效发挥文学的继承与发展关系、传播与接受效应的一个重要成果。重写观念认为,文学的创造与影响寓于文学的接受之中。以文学接受为前提的重写,融合创作、批评、传播、阐释方式于一体,并在中国古代文化背景下促成了雅文学成果的下移,是促成文学文本经典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2006年06期 9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2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4 ] |[阅读次数:0 ]
  • 戏曲的经典化形式:折子戏

    陈刚;

    折子戏是中国古典戏曲中可以与杂剧、传奇并列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它代表了传奇向一种新的戏曲样式的发展。折子戏的产生,约在明代中后期。折子戏的形成与发展,与传奇自身的发展要求、人们的审美需要、戏曲的基本精神以及它作为表演艺术的特点密切关联。折子戏最初脱胎于全本戏,在长期的创作、表演和接受过程中被加工、完善、淘沥、选择,最终成为戏曲经典,堪称戏曲的经典化形式。折子戏,依其题材内容和情感倾向,大体可分为悲剧、喜剧和闹剧三种类型;根据唱、念、做、打的表演方法,呈现出四种主要的形态。折子戏在艺术形式、表演技巧、审美效果以及推动戏曲的全面进步等许多方面显示出相当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2006年06期 99-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7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共产党执政体制的基本状貌及其价值评估

    常黎峰;

    中国共产党执政体制从形成到现在已有70多年历史,其间经历了由“执政党强力指挥型”体制到“执政党协调指导型”体制的重要变化。这种变化合乎时代演进的客观要求,亦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求真务实、与时俱进、不断自觉改进执政体制的探索和追求。现有的“执政党协调指导型”体制总体上适应党的事业发展要求,但依然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弊端和缺陷,必须以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为目标,继续加以改革和完善。

    2006年06期 108-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美式民主”输出的普世价值质疑——兼论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基本原则

    张建成;

    全球化是当代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深刻影响着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与发展。美国借全球化把“美式民主”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念向全世界输出,将具有基本文化规定的民主理念异化成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国式”实践路径,背离了全球化时代国际关系民主化建构的正确方向。新型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构建,应以不干涉他国主权为前提,以不干涉他国内政和社会制度为最主要原则;应该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坚持外力强制与内在指向的和谐统一,以及以联合国框架作为基础,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价值的原则。

    2006年06期 116-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15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国际政治中的道德困境

    许晓春;

    关于国际政治中的道德问题,西方话语长期占据强势地位。现实主义从权力概念出发,或者持道德虚无态度,或者将道德置于权力的支配之下,为强权政治制造理论依据。而理想主义所宣扬的道德的“普世价值”则意在实现西方价值观的全球传播,其迷人的道德措辞往往成为强权国家干涉行动的借口。随着全球国际社会的日渐形成,道德因素在协调国际关系、维系国际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方面的作用日益重要,但由于缺乏强制性和共同认可的理论支持,国际政治中的道德原则仍然是脆弱的,国际道德与国家利益间的矛盾仍是建构国际道德体系所面临的最大困难。

    2006年06期 12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7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总目录

    <正>~~

    2006年06期 12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学超教授

    郭汉;

    2006年06期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4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