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柠;
张爱玲的创作,是五四启蒙文学主潮中一个被忽略的重要分支。张爱玲用自己的悲凉故事,诠释了她对普通中国人观念的认同。她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传统中国集团文化的局外人。她试图用现代都市的物质故事填补价值失范时代的孤苦的心灵。她的爱情故事,是大团圆文化压迫下的小团圆被摧毁的悲剧。她的小说叙事结构,呈现了一种特殊的现代时间诗学。
2012年05期 v.41;No.188 5-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K] [下载次数:24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程国君;朱卫国;
"西南联大诗人群"的诗美探索与建构实践,主要集中在对于现代诗歌语言的革新与创造上。这种革新与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诗歌中的叙述、描写性语言减少,沉思性语言大量增加;二是诗歌中的直白、科学性语言减少,矛盾修辞格、隐喻、通感、反讽等修辞性、感受性语言大量增加;三是蓄意制造文字的新奇与陌生化组合,探索现代诗句构、诗行构成的新法则,诗歌语言张力美效果凸显。当该派诗人以直观感性的、隐喻反讽的"新的感性"和象征性"艺术"语言改变着初期新诗语言直白化的弊端时,便创造了一套能够表现现代人复杂幽微意蕴与感受的诗歌语言体系。由于诗歌中象征性、隐喻性语言变多,陌生性语言增加,其晦涩与"现代化"的诗风由此形成,从而极大地丰富与提升了现代诗歌的艺术品格与美学品味。
2012年05期 v.41;No.188 26-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6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安凌;
英语戏剧的改译和演出是现代中国剧坛的重要现象,而改译必须采用相应的中国化策略。改译本将故事移植到中国的某个地域,通过空间场景的置换为故事添加某些现实因素;将故事设定在中国的某个特殊时间,使改译本呈现出鲜明的时代色彩;赋予剧中台词、人物姓名具有本土文化意蕴的特殊涵义,并通过对道具、配乐等视听因素的细节处理使观众感到熟悉和亲切。借助这些手段,改译使异域的人物和故事实现中国化,其中的经验教训可为当下乃至未来戏剧的发展提供借鉴。
2012年05期 v.41;No.188 3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4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陈文忠;
"文学的自觉"是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也是"文学史哲学"的一个重要学术命题;它关乎如何认识民族文学成熟独立的历史起点,也是文学史家把握文学自觉的多元动态进程、进行历史分期的理论基础。近30年来,围绕这一"鲁迅问题"的论争,这一命题则始终被视为只有单一内涵的"文学史问题"。因此,论争陷入了"各种观点自圆其说,不同观点相互对立"的僵局。要打破目前的学术僵局,让看似各自对立的不同观点,"各居其位,各是其是",必须转换学术思路:首先,从"文学史"回到"文学史哲学",在全面把握先秦以来文学发展历史进程的基础上,对"文学的自觉时代"这一"前提假设"所蕴含的复杂内涵作一番学理反思和逻辑洗炼,为文学史研究提供一个宏观的理论参照系;然后,再由"文学史哲学"回到"文学史",对不同时代、不同性质、不同形态的"文学的自觉时代"的内涵和特点做出准确界定,进行具体分析。
2012年05期 v.41;No.188 6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下载次数:9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高益荣;
《四婵娟》是一组写心杂剧,作者借谢道韫、卫茂漪、李清照和管仲姬四位历史上的才女以抒自己的心魂,对女性作出了不同传统观念的评价,突出其超乎男性的才识,赞颂了以真情为内核的夫妻平等互爱的美满的新型婚姻家庭观,表现出洪升具有现代意义的女性意识,由此亦可揣摩到洪升晚年的创作心理。
2012年05期 v.41;No.188 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5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陈刚;
脸谱是中国戏曲独有的,在舞台演出中使用的化妆造型艺术。这种艺术形式有其富于个性的美学特征与创构依据。脸谱艺术所具有的装饰性、夸张性的形式美,表现性、概括性与性格化的传神美,象征性、寓意性的意蕴美,构成了其最基本的美学特征。脸谱美的创造与构建,有其丰富和切实的多重审美依据,择其要者言之:现实的社会生活作为创作根源(植根于生活),各种艺术的"技"与"艺"的元素作为生成依据(涵养于艺术),中华哲学美学之大"道"作为内在灵魂(升华于大道),这诸种因素的合力作用成为戏曲脸谱美创构与实现的最重要的原材料、武器库与主心骨。
2012年05期 v.41;No.188 8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5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朱德军;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藩镇化浪潮风起云涌,中央出于加强皇权、控制地方的政治需要,普遍在藩镇内设置监军使,由监军使与节度诸使共治藩镇,从而形成"一元双头"的藩镇体制。在该体制下,监军使在藩镇的存在既是调和各方面关系、协助藩帅的"合作伙伴",也是平衡、制约藩帅的重要力量。监军使存在的意义,其最突出的体现就是分享藩帅的决策权、参与藩镇具体事务的管理,从而确保中央对藩镇的有效统治。
2012年05期 v.41;No.188 8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5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强跃;景亚鹂;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伦理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朝廷、官府树立、表彰道德楷模对女性进行道德教化,女性在日常生活中也表现出种种美德,这种情况在西安碑林新藏唐代墓志中多有反映。透过墓志所描述的典型女性形象,从女性婚前个人修养、婚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影响诸方面可以管窥唐人崇尚的女性美德,体味唐代女性的风采。
2012年05期 v.41;No.188 9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4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李蓉;
唐代对士兵亡故的善后处置措施主要包括造册报送、递送回乡、就地祭葬、记功授勋和优待家属。从唐令和各种大赦诏书、德音中频繁出现这类内容来看,这些基本做法已经常态化,制度化。一般而言,战时以就地祭葬为主,非战时以递送回乡为主;境外由军队负责就地祭葬,境内由地方政府负责收埋礼祭;对家属的优恤,从要求州县负责抚恤,到由节度使负责不停衣粮,再到优先考虑顶替入伍,都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特色。
2012年05期 v.41;No.188 101-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任曜新;杨富学;
佛教经典文本不仅是佛教义理、思想的载体,还包含着佛教发展历史的信息和线索,应引起佛教史研究者的更多关注。将新疆库车佛塔出土鲍威尔写本中《孔雀明王经》的文本与现存《孔雀明王经》各文本内容进行比较研究,可以看出,《孔雀明王经》现存文本的来源是由一个较小的核心文本发展而来。这个核心文本最初是由佛教两个本生故事,即比丘被蛇咬故事和孔雀王故事结合而成。写成于4世纪的鲍威尔写本中保留了这个最早的核心文本。随后《孔雀明王经》从较小的核心文本逐渐扩展成为内容丰富繁杂、仪轨详备的《佛母大金曜孔雀明王经》。这一文本扩展过程从细节上生动地再现了密教的形成发展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2012年05期 v.41;No.188 107-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6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李洪权;
全真教是在金元时期北方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背景下,由汉族人推动发展起来的,它与女真、蒙古统治集团的关系非常复杂。总括而言,女真统治者对全真教以压制为主,而蒙古统治者则以优遇为主。这种关系是女真或蒙古统治集团根据其统治利益而决定的。除了当时的现实利益外,还与这两个民族对宗教的态度有相当关系。比较而言,女真统治者对宗教较平淡,而蒙古统治者对宗教则较狂热。这样,在施行统治的过程中,女真对宗教就比较注意控制,而蒙古当然就比较宽容。全真教在金元时期的沉浮,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2012年05期 v.41;No.188 112-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3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继武;
清规是中国佛教创制的组织管理制度,而《敕修百丈清规》是佛教清规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部文献。该清规由国家授权编撰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因此其属性与以前的佛教清规完全不同,已经从佛教组织的自制规约上升为国家的宗教法规,其内容涉及多种宗教法律关系,并设定了很多新的宗教权利、义务关系,对其后的佛教组织管理制度产生了巨大影响。
2012年05期 v.41;No.188 119-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2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胡金木;
在关怀伦理的影响下,人们认识到女性的道德主体地位,道德教育也逐渐从对女性的道德歧视中走出,进而从同质化的道德平等走向差异化的道德平等。关怀伦理思想在引领女性远离道德歧视的同时,又陷入了一种道德性别化的困境,从性别歧视滑向了性别专属。道德教育若要摆脱性别歧视与性别专属的双重困境,则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关怀是人类一个普遍的道德教育概念。无论是作为一种道德价值观念的关怀,还是作为一种道德教育模式的关怀,都是男女两性所共享的。
2012年05期 v.41;No.188 125-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7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孔令新;
教育社会学认为借助社会学的视角可以发现社会和教育事实的真正背后,但它对学科视角的理解是相对主义的,因而有着根本的局限性。由此视角而来的对社会和群体差异的理解由于忽略了首要和根本的社会整体存在的意义及人类完整幸福为何的问题而变得抽象且武断。教育社会学拒绝追问整全并尽可能追求价值中立的研究方式导致的是其难以理解人类的"自然"处境这一真正的背后,其发现或转向的背后更多的是其所想象的背后。
2012年05期 v.41;No.188 132-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4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任凯;
"学业不良"是当前一个重要的教育研究领域,但存在着较严重的概念混乱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学业不良"同时对应了四个不同的西方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概念,即learning disabilities,learning difficulties,undera-chievement和low achievement。这从根本上影响了该领域研究的发展及研究结果对教育实践的指导。应该把相对意义的学业不良即underachievement用新的话语"成绩缺憾"来表示,以区分绝对意义的学业不良。"成绩缺憾"这一学术话语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方面它有利于更好地研究相对意义的学业不良,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该问题在教育政策制定和教育实践中得到应有的重视。
2012年05期 v.41;No.188 139-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5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程秀兰;
当代幼儿教育不仅承担着保教幼儿的重要使命,还承担着与小学教育衔接的任务。运用扎根法对当下我国幼儿教育本质特征进行研究,发现当代幼儿教育具有快乐幸福、理解尊重、保教关爱、身心健康、生命成长、习惯养成、心智启蒙、适宜环境、兴趣班以及小学化等10个本质特征。前8个特征反映了当代幼儿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尊重,后2个特征反映了幼儿教育在与小学教育衔接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研究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合理衔接成为当务之急。
2012年05期 v.41;No.188 143-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20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朱承;
中国社会变革主宰了民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和探索,民众幸福与社会变迁息息相关。近代以来,就试图实现社会幸福的思想和社会运动而言,出现了诸如太平天国式的乌托邦构造以及康有为的大同理想,清末思想家"为利欲正名"以及对独立富强的期盼,新文化运动时期思想家用科学、民主等思想意识改造国民与生活的努力,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的以城市化改造民众生活方式的变革等等,这些典型思想或社会运动分别代表着通过乌托邦的想象、国家独立富强的期许、思想意识的改造、生活方式的转变来实现美好的社会生活。从中可以看出,近代中国民众对幸福生活追求的历程,逐渐从幻想、理念走向具体的民生,意味着近代以来为实现美好生活而进行的社会变革从激情、喧嚣走向理性、平实。
2012年05期 v.41;No.188 149-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3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晓方;
马尔库塞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态环境危机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以及人对自然的统治构成了人对人的统治的观点,表征了法兰克福学派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之间的源脉关系。同时,马尔库塞以批判科学技术的极权主义为切入点和着力点,从技术批判转向社会批判,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他对技术理性、科学理性同价值理性、艺术理性相统一的理想的描述,由于缺乏基于人的主体性的实践过程,从而具有明显的乌托邦色彩。
2012年05期 v.41;No.188 156-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6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李明;
在20世纪以重建文化中国为理想的儒学复兴运动中,新儒家援西入儒建构了从宇宙本体论、人性论到境界论联贯如一的儒家人文主义人生境界论体系,并以此为拓展和挺立儒家传统人生哲学的现代新型理论形态。从最具代表性的冯友兰"人生觉解四境说"、方东美"二层六境说"和唐君毅"心通九境论"之通性来看,扬厉儒家人文主义、开显生命的精神空间、实现精神的内在超越、勾绘超越的生命层级和恪守道德中心主义,是现代新儒家人生境界说的总体性特征和理论旨归。
2012年05期 v.41;No.188 162-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4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曹树明;
朱谦之先生是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学科的真正开创者,这表现在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成《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专著并从6个方面做出一定贡献:通过将重点著作作为选题的方式设计篇章体例;采取层层递进的方法,首次界定"中国哲学史史料学";运用三重证据法诠释殷商哲学史料;划分三个阶段展示易学哲学史料的演变历程;使用三派分析法分疏老庄哲学史料;以"去粗取精"为主要原则整理近代思想史料。概括而言,其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研究有学科观念鲜明、学术立场坚定和方法论意识强烈等特点,但也存在篇章体例设计欠规范化、科学化和对史料学方法的理论阐释不够集中、不够充分、不够系统等不足之处。
2012年05期 v.41;No.188 169-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4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