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哲学研究

  • 作为方法论的中国

    赵汀阳;

    中国的连续性从无断裂,其关键之存在论理由是,中国是一个以"变在"(becoming)为方法论的文明,而不是一个固守其"存在"(being)本质的文明。以"变在"为方法论的存在并不划界以守自身同一性,也就不会拒绝本质变化,故能卷入一切异己而化为一体,所以中国才得以不断扩大。空间性的中国之所以能够长存而不被外力所解构,实得益于时间性的中国方法论,即自古以变而在的生长方式,所以万变反而不离其宗。中国初民选择了以变而在的方法论,就预示了中国之命运:在主动变化的得失与被动改变的磨难中不断生长。于是,中国形成了经史为一的精神世界:以史为经,史不绝则经可续;以经开史,经循道而史作实。因此说,中国存在之本在于其"变在"之方法论,或可称为作为方法论之中国。现代中国的生活、制度、思想和艺术都不同程度地分享着西方的当代性,大体上从属于西方之"今"的历史时态,大多数中国传统都已经基本上变成"古",唯有中国之存在方法论,或者作为方法的中国,一直保持属于中国自身之"今"的历史时态,中国也因此仍然是中国。

    2016年02期 v.45;No.209 5-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2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柏拉图著作中的“阿莱赛亚”

    王晓朝;

    "阿莱赛亚"是希腊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要理解这个哲学术语,中国学者需要具备跨文化的视野,要用发生学的方法揭示这个术语的哲学内涵。柏拉图的现存著作大量使用阿莱赛亚这个词,对之进行系统检索,可以明了这个词的基本用法和含义。柏拉图著作中的阿莱赛亚可分为判断之真和本体之真。判断之真一般用阿莱赛亚的形容词形式表达,一般译为"对"、"正确",这种"真"的意思与希腊词"爱米"(是)的断真含义相同。本体之真一般用阿莱赛亚的名词形式表达,一般译为真理或真相,也可译为"本真"。在柏拉图的先驱者巴门尼德那里已经有两种真:一种是断真,一种是本真。前者是一个日常概念,后者是一个哲学概念。与巴门尼德相似,柏拉图在探讨了阿莱赛亚的词源和词义以后,把真理与神圣的存在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柏拉图在"阿莱赛亚"的哲学化历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2016年02期 v.45;No.209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萨特的他者理论研究

    王振林;

    萨特的他者理论,既表现了对法国哲学传统的继承,同时也显示了对黑格尔、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哲学的汲取与改造。当他把"我思"的范畴解释为意识的虚无性、否定性与超越性,同时又力图用此在的存在遭遇,而不是认知的方法来表现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冲突时,其理论又带有一种先验的、本体论的和辩证法色彩的胡塞尔主义。

    2016年02期 v.45;No.209 19-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19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西方哲学知识伦理发展轨迹和基本特征

    郝文武;

    知识既有能力性和思维逻辑,也有伦理性和伦理逻辑。知识的伦理性是知识价值观的灵魂,知识的能力性是知识创造性和应用性的灵魂。知识伦理逻辑与思维逻辑的统一是知识科学性的重要保证。伦理知识是关于人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知识,知识伦理是形成和应用知识的道德理想、规范及其根据和逻辑。人对知识伦理的认识从古到今不断深化,形成丰富思想和鲜明特点。研究西方哲学的知识伦理思想发展轨迹和基本特点,既有普遍学术价值,也有重要现实意义。

    2016年02期 v.45;No.209 2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8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精神生活自我治理的价值范式与逻辑规制

    王轩;袁祖社;

    优良精神生活秩序的生成,在当代所遭遇和面向的是一个病理化的复杂精神格局。其精神生活污染、精神生活秩序紊乱与精神资本枯竭深刻地困扰着普通民众,公民开始切身体会到精神生活危机所带来的隐忧与困扰,迫切需要反思与重建精神生活逻辑,确保其精神资本权益乃至人类公共性精神生活福祉。精神生活"生态矮化"及发育不良的现实,在后现代思潮的不确定性、多元性、非中心化以及返魅化的诉求下,始终处于充满悖论和张力的解构和重建历史情境之中。要引导中国社会走向人类精神生活公共性福祉的境界,就必须反思精神生活自我治理的价值范式与逻辑规制。

    2016年02期 v.45;No.209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7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政治学研究

  • 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史上“党性”术语的使用及其内涵变迁

    任晓伟;

    "党性"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术语,这一术语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文献,他们所指"党性"主要是指理论和政治活动的阶级性。"党性"这一术语内涵的基本定型始于列宁,他所指"党性"既是研究方法上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自觉,同时也用来描述党员对党的组织的态度。在中国共产党建设的理论文献中,"党性"术语正式形成于延安时期。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党性"术语内涵的多种表述,实质在于把"党性"理解为阶级性基础之上思想理论方法和组织形态的有机统一。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后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党性"术语的内涵,基于党员个体意义上的作风在中国共产党的党性思想的整体性中越来越具有了突出的意义。

    2016年02期 v.45;No.209 4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26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5 ] |[阅读次数:0 ]
  • 中国传统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会

    贾新奇;金银润;

    中国传统道德可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经过甄别与改造,传统道德能够作为一种积极因素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这种融入,不是作为可有可无的成分,而是充当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道德的积极价值是通过特定的机理来实现的。这些结论可以从社会哲学的角度得到较为有力的解释。

    2016年02期 v.45;No.209 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6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廉政教育与我国新时期意识形态的建构

    杨永庚;

    意识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石。廉政教育是我国新时期意识形态建构的重要内容,因为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必然引起思想观念领域的变化。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我党已经形成了进行廉政教育的丰富思想资源。在我国新时期意识形态构建中引入廉政教育需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在理论层面上,进一步挖掘我党廉政教育资源,加强廉政教育与意识形态工作关系研究;在实践层面上,从干部培训、学校教育、舆论引导等方面强化廉政教育力度。只有这样,我国的意识形态工作才能大力推动我国反腐工作由治标向治本转变,才能切实保障我国社会各项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2016年02期 v.45;No.209 59-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7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从廉洁文化的内化到廉政能力的塑造——论传统廉洁文化对廉政能力建设的借鉴价值

    马希良;

    廉政能力建设是当前我国国家治理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传统廉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遗产,包含个人修身、廉洁从政和治国理政三个不同层面。这三个层面由内而外、由认知到践行、由个人历练到国家治理逐步递进,对提升领导干部的廉政能力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通过正心、节欲、慎独、自省不断砥砺,可以提高廉政自律能力;遵循"公、清、谨、勤"行为准则,可以强化廉政践行能力;秉承政贵廉、吏崇正、法从严、防在先的理念,可以增强廉政治理能力。

    2016年02期 v.45;No.209 6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19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海外学术论坛

  • 丝绸之路遗址重新定位与遗址数据库的建立

    西村阳子;北本朝展;

    本文利用约100年前所绘制的丝绸之路古地图以及谷歌地球等数据,提出核对丝绸之路探险队报告与现代考古调查报告中所记录遗迹的方法。首先,在遗址的核对当中,以"名称比对""场所比对"等方法,收集基于类似性的证据,根据此证据判断了复数遗迹的同一性。其次,在吐鲁番盆地进行了遗址的全面核对,成功地找到了大部分的所在不明遗址。再次,讨论遗址概念中含有范围以及名称的任意性,因此遗址之间的关系中除了同一性以外还需要表达包含关系和重复关系等。最后,介绍存储遗址关系信息的丝绸之路遗址数据库的设想。

    2016年02期 v.45;No.209 75-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3K]
    [下载次数:4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周秦汉唐文化研究

  • 郑玄“六天”说与禘礼的类型及其天道论依据

    陈赟;

    郑玄的"六天"说是由昊天与五帝构成,而天、帝乃是天的不同指称方式:天言天之体,而帝言天之德。在五帝中又可区分对一朝一代而言的上帝,这种上帝其实是感生帝与受命帝,上帝尊于其他四帝,而祭于南郊。由此天被区分为昊天、上帝与五帝三个层次,三个层次对应着三种配天之祭,即祭祀昊天的圆丘礼、祭祀上帝的郊祀礼、总祭五帝的明堂礼。这三种配天的大祭同谓之"禘",其祭祀的主体是王者,受祭的则是天帝,配享的则是有功德的先帝与先王。三种配天之禘结合成为一个结构整体,在家天下的架构下,它成为神圣家族从感生到受命昭示政治正当性的典礼;也是通过时王与天帝、时王与人鬼的显性关系建构时王与诸侯、臣民之间的隐性关系的方式。

    2016年02期 v.45;No.209 86-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4K]
    [下载次数:15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唐代宫廷女装中披帛的流行特色探析——以唐墓壁画图像为例

    石历丽;

    从着装的文化环境看,唐代披帛并非偶然出现、单一来源,作为世俗宫廷女装的必备饰品和舞蹈服装的重要道具,披帛代表了唐代服饰文化发展的流行特色和创新精神。开放的社会文化氛围、先进的纺织技术与机械、体系化的染料与织物奠定了披帛的流行色调和多元化质料。在女装造型的衍变中,披帛以其丰富造型与领型及衣襟搭配而调节整体服饰形象,至盛唐呈现出丰富新颖的披着方式而日臻成熟,成为中西方与本土服饰文化交融的佳证。

    2016年02期 v.45;No.209 112-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13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 张謇在袁世凯政府中的地位与作用

    张华腾;

    张謇对于1912—1915年间的袁世凯政府是给予大力支持的,表现为张謇为其成立献计献策,后又出任农商总长,主持政府有关经济发展事业。他在任期间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法令、法规,为民国初年经济发展奠定了法制基础并促进了民国初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客观总结张謇在袁世凯政府中发挥的作用以及民国初年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有利于对当时社会的研究。

    2016年02期 v.45;No.209 120-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6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国家银行与抗战大后方金融网的构建

    刘志英;

    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四大国家银行,在抗战前就已经成为国民政府建立的以上海为中心的金融网的核心,不过它们的分支机构主要集中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在西南、西北地区的数量极少。抗战的全面爆发,打破了已有的经济金融格局,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西南、西北成为抗战的大后方,为了发展大后方经济,完成抗战建国任务,国民政府大力推行构建大后方金融网的计划。国家银行是构建大后方金融网的核心力量,对增强大后方金融实力、促进战时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6年02期 v.45;No.209 128-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4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抗战时期农贷与陕西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国家行局为中心

    石涛;

    抗战时期,在国民政府推动下,国家行局在陕西积极推行农贷业务,增设分支机构、辅设合作社与合作金库,构建起了覆盖全省的农业金融网,并形成了以国家行局为核心的农贷系统。国家行局通过办理多种类别的农业贷款,为陕西农村注入了大量的国家农业资金,对于增加战时陕西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以及打击农村高利贷等,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6年02期 v.45;No.209 137-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下载次数:3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民俗语言研究

  • 民俗语言研究

    赵学清;

    <正>主持人语:中国民间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在两千多年的古代社会中,由于儒家作为主流思想占据着支配地位,所以民间文化一直处于被忽视乃至被轻视的地位。19世纪末,随着封建帝国的瓦解,外来新思想涌入中国,民间文化不被重视的局面开始被打破。王国维撰《宋元戏曲史》,郑振铎编《中国俗文学史》,北大歌谣研究会成立(1920)等都具有里程碑意义。从此民间文化进入知识界视野,相关的研究成果亦不断涌现。其中大部分是关于

    2016年02期 v.45;No.209 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7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民俗语言研究方法——以陕北说书研究为例

    赵学清;孙鸿亮;

    广义的民俗语言包括了民间文学作品和狭义指称的民间语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其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看,民俗语言研究方法必须重视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加强田野调查;第二,借鉴民间口头叙事文学的口头程式理论方法;第三,重视语言学与民俗学、文化学、人类学等的交叉研究。

    2016年02期 v.45;No.209 150-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5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范紫东秦腔剧本所见民国时期关中方音特点

    王怀中;

    通过对范紫东秦腔剧作的考察,可以发现民国时期关中方音的某些特点。声母方面:第一,部分中古精组合口字读j、q、x声母;第二,部分中古庄、章组声母的字读z、c、s声母。韵母方面:第一,"则德得测色白拍窄惑国"等字归入"灰堆"辙;第二,"学药约"等字归入"梭坡"辙;第三,"斜嗟"等字归入"发花"辙;第四,"路楚芦堵"等归入"由求"辙。对比《方言字汇》《关中方音调查报告》以及今关中方音,可以看出从民国至今关中方音的微观变化。

    2016年02期 v.45;No.209 155-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语言文字史研究

  • 隋唐石刻篆文与汉字的当代化

    齐元涛;

    篆文在隋唐作为装饰字体,与先秦及秦代篆文作为社会应用字体的写法有很多不同,其中,有一些篆文受到后代字体的影响,表现出当代化的特点。从历史传承字和后代新出字两个方面分析篆文当代化在书写和结构两方面的表现有两种类型:字体的当代化和字用的当代化。字形当代化的研究,对考察汉字发展现象、探求文献字词关系都有帮助。

    2016年02期 v.45;No.209 162-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K]
    [下载次数:5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汉语史视角构建的汉语排除范畴

    岳岩;

    直接排除和间接排除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两种思维模式,反映到语言中便形成了直接排除范畴和间接排除范畴。这不仅是人类语言共有的语言范畴,也是汉语自古就有的语言范畴,但目前还没有引起汉语学界的相关重视。基于汉语史的视角构建汉语的排除范畴,排除范畴的语义本质是将排除对象特殊化,并凸显这一部分与其他部分的关系或区别,从而具有排除或追加的语法功能。它与其他相关范畴有密切关系,如"否定范畴、假设范畴、量范畴、转折范畴、递进范畴"等。

    2016年02期 v.45;No.209 168-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座谈会在我校召开

    <正>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座谈会于2016年1月12日在我校举行。西安市发展改革委员会主任强晓安一行7人与我校就双方合作事宜进行座谈。座谈会由我校程光旭校长主持,副校长游旭群,学校办公室副主任刘建斌,社会科学处处长马瑞映、副处长马维斌,文学院教授李西建,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教授李琪、黄达远,国际商学院教授王琴梅,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吕建福,西北国土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曹小曙参加了座谈会。

    2016年02期 v.45;No.209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本刊征稿启事

    <正>一、本刊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陕西师范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以繁荣科学文化、促进学术交流、发现和培养人才、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为办刊宗旨,主要刊登文、史、哲、经、教各学科学术论文,重点栏目有:历史地理、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文学、周秦汉唐文化、学术前沿、海外学术论坛。作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首批入选期刊,第一、二届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第三、四、五届全国社科学报名刊,陕西省大报名刊工程

    2016年02期 v.45;No.209 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4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