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岂之;
<正>两宋的理学一开始是以地域文化的面貌出现的。朱熹在《伊洛渊源录》中将张载的关学与周敦颐的"濂学"、二程的"洛学"并列加以考察。明初宋濂、王祎等人纂修《元史》,将宋代理学称为"濂、洛、关、闽"四大学派,它们各有特色。清初黄宗羲等撰《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强调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认为如果把它们看成一个样子,"以水济水",那就不是"学问"了。中华传统文化由分到合,由异到同,反映了连绵不断、生生不息的特色。研究地域文化是必需的,"百
2016年03期 v.45;No.210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陈鼓应;
<正>我想就关学精神及其现代意义说几句话。第一,关学精神,它为往圣继绝学。我很欣赏这一点。在历史上,陕西不仅是政治的中心,而且是文化传承的发源地。几年前与刘学智兄谈到对《周易》的研究,我认为《周易》中有很多名词和用语是属于陕西的。他给我讲了两个例子。陕西是《周易》的发源地,张载继承了《周易》的思想。翻开《易经》,可以看出它充满了人生丰富的哲理,有太多的面向。如果你读履坎卦及囤井卦,你会觉得如果不能了解中华
2016年03期 v.45;No.210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来;
<正>"关学"指"关中之学",一般特指宋明儒学在今陕西关中地区的发展。关学也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如宋代道学主流的"濂、洛、关、闽",其中的关学就是专指北宋时期的关学。一般认为,北宋中期的张载及其思想是关学的代表形态。张载讲学时便常常谈及"关中学者",他与河南的二程论学,多介绍关中学者
2016年03期 v.45;No.210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1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陈祖武;
<正>《关学文库》是"十二五"规划期间国家的重点图书出版项目,份量厚重,影响深远,刘学智、方光华二位教授率领陕西省内外专家组成的学术团队,经过5年的艰苦努力,出色地完成了繁富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任务,承西北大学出版社精心编辑、精心印制、精心出版,才有了这样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精品问世。《关学文库》上起北宋中关学开派宗师张载及其高第"蓝田三吕",中经明清间吕柟、冯从吾、李颙诸
2016年03期 v.45;No.210 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杨国荣;
<正>关学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来理解,狭义的关学主要指张载及其弟子之学,广义的关学则从张载之后延续至元明清乃至近代。宽泛而言,具有地域性的学派,总是既涉及空间,又关乎时间。关学作为一种学派,不管作狭义的理解还是广义的理解,同样也具有空间性和时间性。从空间上说,它与关中这一
2016年03期 v.45;No.210 10-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3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廖可斌;
<正>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关学"是一个非常响亮、耀眼的概念。张载开启的关学,有非常鲜明的学术特色,有比较完整的体系。它不仅是陕西地方的文化财富,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的文化财富。现在把这个主题的相关文献集中在一起,加以全面系统的整理,同时推出一系列深入研究的
2016年03期 v.45;No.210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学智;
<正>张载是关学的创始人,也是宋代理学的开创者之一。张载的"关学"与周敦颐的"濂学"、二程(程颢、程颐)的"洛学"共同构筑起理学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张载"性道为一"的道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人性论、"知礼成性""变化气质"的成性说、"心统性情"的心性论以及《西铭》的境界说,都对理学体系的总体建构发生了重要的影响。关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由张载所奠定的"勇于造道""学政
2016年03期 v.45;No.210 1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其泰;
<正>主持人语:民族史理论的探讨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数千年的中华文明演进史,就是境内众多民族经过长期交流、融合,最终建立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研究课题,经过深入探讨,能够收获大量具有创新价值的理论成果,为世界史学宝库做出贡献。同时,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又是经历无数艰难曲折,甚至经过冲
2016年03期 v.45;No.210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3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东平;
20世纪50年代,白寿彝先生主张突破皇朝史观,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土为范围,由此上溯,研求中国各民族活动的历史,引发学术界关于中国历史疆域问题的讨论。他强调少数民族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整体进步的重要意义,指出广大边疆地区封建化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重要表征,并深入阐述了中国历史上统一与分裂的关系,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探讨。他的学术思想对中国边疆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016年03期 v.45;No.210 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4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赵永春;马溢澳;
拉铁摩尔创建的"双边疆"理论,主要强调生产方式、民族和文化的不同,忽视边疆概念中"国家"政权的硬件条件,难以解决中国古代复杂的边疆问题。中国古代存在着"各个政权的边疆"和"中国的边疆"两种边疆的"双边疆","中国的边疆"又存在中国内部的边疆(内边疆)和外部边疆(外边疆)的另一种形式的"双边疆"。中国古代"各个政权的边疆"与"中国的边疆"存在着背离与重合现象,各个政权的"内边疆"不是中国的边疆,各个政权分立时期的各个政权的"外边疆"只代表中国边疆的一部分,不代表中国边疆的全部,只有各个政权的"外边疆"合起来才能共同构成中国的边疆。各个政权的边疆在中国古代没有完全实现统一的情况下,与中国的边疆存在背离现象,只有实现大统一的元朝和清朝的边疆才与中国的边疆重合在一起,完全等同于中国的边疆。
2016年03期 v.45;No.210 2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7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黄达远;
民族国家是以中心定"边疆",基于民族主义书写的中国史与民族史难以克服内在的逻辑矛盾,无法理论自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边疆"与"核心区"的转化,需要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区域中国"作为一种超越单线民族主义史观的"大中国观",以更大的包容性、多样性、统一性的空间维度来表达"中华民族共同性"与"边疆"的关系,蕴含着以中国经验表达自身历史的一种尝试。
2016年03期 v.45;No.210 3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14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程尼娜;王万志;
秦汉以后,"天下"包括中国王朝与他国,不可因文化、族群与汉人不同,就简单地将王朝的边疆民族(内夷)与"天下"内的邻国(外夷)相等同。在传统国家形态下生活在边疆的各族群和政权,长期接受王朝的政治统辖,统辖形式有一个由羁縻制向直接统治变化的过程。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建立政权和王朝的北方民族,都是长期受羁縻统辖的边疆民族,他们在推进边疆统辖机制转型的进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于"中国自古就是多民族国家"的认识基础是政治统辖,然后才是经济、文化等其他方面因素,切不可颠倒与混淆。
2016年03期 v.45;No.210 4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6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卓泽渊;
法治是当代世界的历史潮流。对英美法系、大陆法系以及中国之外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司法改革经验进行总结,可以之作为我国司法改革的重要镜鉴。我国正在进行的司法改革应立足于中国法治实践和中国的基本国情,其基本内容体现在确保司法公平正义、改革司法管理体制、优化司法职权配置、严禁干预司法活动、实行严格司法制度、加强司法人权保障等十个方面。
2016年03期 v.45;No.210 6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5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刘治斌;
民主法治国家的司法运行,人们普遍期待法院和法官在案件审理和裁判中保持超然于政治的立场。但是,由于司法权本身就是政治性分权的产物,又是在政治权力斗争中历史的、在不同政体下发展出来的,不同国家司法活动中的具体操作就鲜有完全不受政治立场或者偏好影响的司法。司法权与国家其他权能的博弈是权力分立制约的本性。司法的独立性与政治性之间的关系格局,在我国全面推进法治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出现了一种新形态。
2016年03期 v.45;No.210 70-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6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王蓓;
密尔自由观的要旨和深在意蕴,不仅仅是为了萨拜因所言的开明社会和开明政治,更是为了鼓励首创精神和社会的生机勃勃;也不意味着斯蒂芬担心的随意性多了。他认为,个性自由不仅没有减少约束,放纵任性,其本身恰恰意味着文明教化和成熟人格。积极自由的家族中除了政治意义上的政治自由,还有了社会意义的积极自由。要实现我国目前提出的创新战略目标,切入点不在于加大创新的财力投入和各种奖励,而应从保障个性自由和创新精神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环境入手;发展和保障包括个性自由在内的各种权利,及其立基于此的文明教化和成熟人格,是化解目前法治问题的路径之一;个性自由是自由的深在内蕴,也与道德和法治的发展互为条件和归依。
2016年03期 v.45;No.210 8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4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韩伟;
新时期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有的学者提出应当将现代文学置于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之中,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从整体上观照中国文学。因此,有学者提出"民国史视角""民国机制""民国性"内涵等观点,试图以此激活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对中国现代文学进行"民国史视角"研究,关键是转变研究观念和变革固有的研究范式,形成独特的民国文学研究谱系。这样,我们的研究才能获得新的学术生长点和增长域,才能真正推动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发展。
2016年03期 v.45;No.210 108-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4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阎浩然;阎浩岗;
对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农业危机和乡村急剧贫困化,茅盾小说与同时期其他作家包括左翼作家的描述有诸多不同之处:它以国际、国内全局视野来认识这一现象的社会根源,并不仅仅归咎于土地制度,也不仅仅归咎于地主的个人品德。他认为农业破产、农民贫困化只是近年之事,因而并非封建土地制度的直接结果,外国资本的入侵才是其主因。在茅盾笔下,地主不等于恶霸,地主与农民的关系未必截然对立,地主、富农和小商人同样是农业危机的受害者。这些叙事特点源自茅盾独特的小说美学追求:与其他左翼作家追求直接宣传鼓动效果不同,茅盾更将小说创作看作一项探求真理、追寻社会现实背后潜在规律,最后以"精进和圆熟"的"艺术手腕"予以表达的过程,看作一种"求真"活动。他既强调理性认识,也倚重感性经验。茅盾不同于其他左翼作家的创作方法,还表现在他其他小说的叙事聚焦选择上。
2016年03期 v.45;No.210 115-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8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程国君;
刘荒田以全球性都市旧金山为象征的最具全球性主题内涵的散文书写有力推进了现代华语散文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刘荒田超越族群、人种和文化之上的散文具有人类文化及其世界主义的思想内涵;(2)作为新移民文学的最经典收获,刘荒田散文充分展现了全球化的不同时期,尤其是"不确定性时期"的一系列的全球性主题,如乡愁主题、移民主题、多文化主义主题、对一个物种的共同体的人类的关注和因性别、性和民族族群的考虑而变得日益复杂化的个人生命实现主题;(3)刘荒田以全球化时代独特的"怀乡范式"模式展示的生命心性哲学,张扬了全球化时代一代自由新移民安身立命的别样心声。刘荒田"假洋鬼子"的文化身份及其文化坐标的建构,使其散文成了新移民文学最有"世界性"特征的文学文本。由刘荒田散文可以清晰明了新移民文学或世界华文文学的基本主题向度以及特有内质。
2016年03期 v.45;No.210 121-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3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韦宾;
明清书画著录有多条证据证明,《宝颜堂订正画说》16条中之前15条,可以确定其作者是董其昌,而不是莫是龙。《宝颜堂订正画说》最后1条虽在著录上没有确切证据,但也可能是董其昌原作。《宝颜堂订正画说》极可能来源于《吴越所见书画录》所著录的董其昌《论画》卷。没有一条可靠证据可以证明莫是龙作《宝颜堂订正画说》,董其昌是《宝颜堂订正画说》的真正作者。南北宗论的提出者是董其昌。
2016年03期 v.45;No.210 129-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3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希;
丰富多姿的唐代乐舞不仅是唐代社会世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唐人"视死如生"观念的形象体现。在已发现的唐代遗址、遗迹及墓葬中,乐舞图像成为李唐王朝皇亲贵戚、达官贵人墓葬中的恒定表现,与绘画艺术相互衬托,反映了乐舞艺术的发展盛况,也体现了绘画艺术的发展水平,这种传统一直沿及五代。五代后周冯晖墓甬道两壁的乐舞图像,以壁画和彩绘砖雕的艺术形式再现了五代乐舞壁画在保持唐代绘画形式上重新组合的过程,这种组合不仅体现出绘画艺术的变迁,也体现出乐舞艺术因时代变革而发生的一系列改变。
2016年03期 v.45;No.210 140-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4K] [下载次数:5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高兴;
作为人类文化范畴中的精华,敦煌壁画因见诸视觉的外在特征而极易被当作纯艺术的产物,蕴藏其中的兼具精神与世俗双重层面的本质因此而被忽略。事实上,"道德、伦理"作为"人类文化"的核心,在敦煌壁画的组成成分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对这个部分投以关注并加以探究,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特定区域的伦理道德的发展变迁,又可以一定限度地还原敦煌壁画作为敦煌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本来面目。
2016年03期 v.45;No.210 148-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3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湛中乐;尹婷;
作为法律概念的学术自由有不确定的特征,对学术自由是谁的自由和学术自由是什么样的自由一直充满争议。在学术自由规范内涵的争议背后是对其正当基础认识的分歧,对为什么要保障学术自由的认识会直接影响我们对保障对象和保障手段的选择。学术自由正当基础的多元性决定了学术自由的主张者既包括作为个体的学者和学生,也包括作为集体的大学或其他研究机构。学术自由不同于言论自由,二者有着不同的正当性基础,服务于不同目的。学术自由的正当性一是促进知识增长和社会进步,二是具有宪法价值,三是具有道德责任。学术自由需要宪法保障。我国学术自由面临去行政化困境、司法救济缺失和专业社会团体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等问题。
2016年03期 v.45;No.210 155-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13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史东芳;高有才;
教学意象统整了教师的经验、理论知识以及情感、价值、需求和信念,赋予教学应然的形象,并引导其教学行为。它反映了自我对教育教学的认识,表征着自我对教育教学行为的取向,也潜在地影响着自我的教育教学实践。让教师尤其是职前教师经过实践的浸润,进而像专家一样思考,教学意象的模塑是促进其实践性知识生成的重要途径。通过对职前教师基于情境学习的共情训练、基于课堂设计的课堂想象、基于故事言说的意象表征和基于自我反思的意象对话等几种途径进行教学意象的模塑,可以有效地促进其实践性知识的生成。
2016年03期 v.45;No.210 164-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6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盛莹;栗洪武;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地方院校的改革发展已成为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问题。在地方院校发展中,明晰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选择并确立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正确的办学定位原则,是当前地方院校实现自身转型发展中的关键环节。地方院校的发展需要认真理解国家有关地方院校办学指导思想的深刻内涵与要求,着眼于服务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坚持正确的人才培养理念,制定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应用型、服务型的办学定位原则。
2016年03期 v.45;No.210 171-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5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