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学术前沿:文学人类学的四重证据法及文化编码

  • 四重证据·N级编码·“玉教”理论——叶舒宪先生访谈兼答李永平教授

    叶舒宪;栾为;

    自1996年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成立至今,文学人类学在近20年的时间里发展迅速,不断提出新的学术探索命题并逐渐积累成一种理论体系的创新。"四重证据"是该学科标志性的理论工具,是人类学"田野"与文学"场域"对接的跨学科研究成果。其在神话学领域的应用,产生出文化符号的"N级编码"理论,将西方"神话—原型"批评的应用范围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在对中国文学和文化"大传统"探寻过程中,文学人类学提出了华夏"玉教"理论。从"四重证据"到"N级编码"再到"玉教"理论,中国文学人类学一直努力通过本土神话的溯源研究为中国文化找回失落已久的信仰之根。

    2016年05期 v.45;No.212 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8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四重证据的升级改造与国学建设的当代价值

    李永平;

    国学学科建设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这将带给我们观念的改变和方法的升级:破除学科建构的束缚,进入无学科、后学科阶段,研究方法上升级目前占主流的二重证据为四重证据乃至N重全息证据。学术管理和学位授予可以有学科分类目录,学术的深入探讨没有具体学科阻隔;如果有,就是行政管理造成的精神心理上的区隔对学术研究的潜意识扰动。当今的国学应该是"天下"之学,其意义和价值就在于整合、跨域和交叉。国学学科建设的当代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把国学变成"中国学",在学位授予上,要纠正过多过细的学科分类,进行跨学科整合,打破现代学术分类给学术研究带来的学科壁垒,形成中国的元学科研究态势。所以,建议人文学科的最高学位博士学位授予应该更改为国学博士,即GuoXue D。

    2016年05期 v.45;No.212 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尚贤与禅让:历史还是神话——四重证据视域下禅让传说新考

    吴玉萍;孙凤娟;

    围绕"禅让",学界一直持三种说法,一是顾颉刚的禅让传说源于墨家;二是裘锡圭等人的禅让传说起于夏之前;三是禅让不存在。前人对于禅让的论证主要是通过第一重证据和第二重证据,即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然而随着第四重证据的出现——四千年前中原地区相当于王城的考古发现和大量玉石兵器,虞夏商周四代以及玉(石)兵时代得到了证实。于此可看出墨子所提三代圣王说及禅让说当属他神话式的建构,其目的是为了宣扬尚贤思想。

    2016年05期 v.45;No.212 18-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K]
    [下载次数:7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历史学研究

  • 中国古代等级制度的起源与发展(下)

    赵世超;

    殷周等级制度根植于服制,人皆有服被认为是无须解说的神示,堪称无理之礼。孔子是等级制理论的开创者,荀子是等级制理论的奠基人,董学、汉制使等级制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走向成熟,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全部政治进程。对古代等级制度的历史合理性应予肯定,对等级制度恶的本质和近代以来所起的负面作用必须予以批判。平等才是政府政策的主要目标。

    2016年05期 v.45;No.212 2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下载次数:10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西汉上层社会中的“免冠、徒跣,稽颡”等请罪礼

    张维慎;

    "免冠、徒跣,稽颡请罪"与"免冠、徒跣,稽首谢"都是大臣向皇帝请罪的完整仪式,也可省称免冠谢、徒跣谢、免冠徒跣谢、稽颡谢和免冠稽首谢等;"免冠、徒跣,顿首谢"本是大臣之间请罪的完整仪式,也可省称免冠谢、免冠顿首谢、顿首谢和叩头谢等,由于顿首与稽颡、稽首在请罪时只是头触地的时间长短略有差别,便不再细分,顿首也可用于大臣向皇帝的请罪;"去簪珥,徒跣顿首谢"是公主向皇帝请罪的完整仪式,省称脱簪请罪、脱簪珥叩头等。这些请罪礼广泛应用于西汉上层社会,对缓和君臣以及大臣之间的关系起了应有的作用。

    2016年05期 v.45;No.212 49-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史学史专栏

  • 浓墨重彩:班固与武帝时期历史的书写

    陈其泰;

    班固重新搜集大量新史料,运用睿思,撰成内容丰富的《武帝纪》,又围绕本纪,以列传、志中的记载与之关联、补充,展开对武帝时期历史的全面记述,此项确是班固在历史编纂学史上的重大贡献。对此做专题的深入考察,能够提供大量生动有力的证据,说明班固不愧为一代良史,他有卓越的史才,高明的史识和高尚的史德。这对于深刻认识和恰当评价武帝鼎盛时期的历史,并从中获得治国施政的启示,也大有裨益。

    2016年05期 v.45;No.212 5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3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文献学视野下的明清学术

    贾二强;

    明清二代具有截然不同的学术特性,以传统文献学的若干主要方面考察比较,差异明显,勿庸置辩。明清最高统治者一为中原汉族,一为边疆少数民族,依中国历史通常所见及一般认识:汉族文化高于少数民族,异族入主中原建立统治之后,往往接受汉文化乃至终为同化,因此明清之别尤值得探究。其原因除前人所述学术自身演进变化之外,不能忽视蒙元影响及其造成的朱明胡化因素,另二代宫廷教育及由此形成的帝王修养的差别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文献学领域反观学术史及一定时段历史发展,或可有所启发和增加新的认识。

    2016年05期 v.45;No.212 65-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4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清代陕西地方志的修纂历程及特点

    王雪玲;

    陕西省是清代修纂地方志开始时间早、数量多、质量高的省份之一,两部通志分别修于康熙、雍正年间,为数众多的府、州、县志,其修纂则经历了早、中、晚三个时期,每个阶段又各具特点;此外,清代官修陕西传统方志体系完备,种类齐全,私纂特殊方志异彩纷呈,内容广泛,加之学者名儒的积极参与,进一步提高了陕西方志的质量,促进了陕西方志事业的发展。

    2016年05期 v.45;No.212 7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5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传统集成与近代滥觞:阮元方志学思想析论

    屈宁;徐成;

    嘉道之际,方志编纂呈现出普遍重视历史沿革与文献源流的重要趋向。作为这一思想的主要倡导者,阮元兼采众说,提出"山经、地志,史家之书""人事与地理相经纬"等重要观点,这既是其不囿于学术门户,"汇汉、宋之全"的治学旨趣的体现,也是时代剧变下学风明显转捩的缩影。其所主修的《广东通志》《云南通志稿》等书,既有鲜明的个人学术风格,又有突出的时代特点,既集传统方志学思想之大成,又启近代方志学之滥觞。

    2016年05期 v.45;No.212 8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3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经济学研究

  • 剑桥的回声——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理论价值再探索

    崔建军;

    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从1936年发表至今已经80年。它引发的争论不断、一直没有平息,但它在经济学说史上却具有永恒的价值。其理论价值主要体现在6个方面:开拓了经济学研究的新边疆、以消费函数理论取代萨伊定理、独创宏观经济学的理论范式、明确经济运行有其自然区间、首次提出货币非中性原理和货币供给外生性原理、倡导"混合经济"和国家干预等。其中,对传统货币数量论的革命——即首次提出货币非中性原理和货币供给外生性原理,在凯恩斯革命中居于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是凯恩斯革命的"关节点"。凯恩斯革命的现实意义在于其"认识功能",它是"透视镜"和"显微镜",能够帮助我们理性地认识中国和全球经济运行的态势:就中国而言,传统的依赖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经济转型任重道远;就全球而言,我们必须清醒地借鉴日本经验教训并理性认识美元霸权。

    2016年05期 v.45;No.212 89-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2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人口红利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及启示——基于二战后日本人口结构变化的分析

    吴雪;周晓唯;

    日本在经历第一次人口红利和第二次人口红利期后实现了经济增长,目前日本人口结构已进入少子高龄化阶段,这对日本的劳动力供给、消费、储蓄及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一定影响,阻碍了其经济增长。中国与日本相比,无论是人口结构变化模式还是经济增长模式,都有极为相似之处。借鉴日本应对人口红利消失后,少子高龄化的经验,对正面临人口红利消失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2016年05期 v.45;No.212 101-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K]
    [下载次数:1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西北城市群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的四维测度及政策建议

    魏丽莉;

    我们运用熵值法,从人口、经济、社会和土地4个维度构建城镇化发展综合指标体系,从时点和时段2个层面综合测度西北5个城市群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并通过系统聚类和标准差来分析城市群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与动态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城市群城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表现为"U"型分布,群内各节点城市城镇化发展水平可分为4个等级;西北城市群城镇化4个维度发展水平及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西北城市群城镇化综合水平的区域差异呈不断扩大趋势;四维测度表明,社会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区域差异更为明显。相应地,我们可以从4个方面采取措施来消除西北城市群城镇化水平的差距。

    2016年05期 v.45;No.212 110-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下载次数:4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陕西省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张鸿;汪玉磊;

    省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对推动创新型省份建设至关重要,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保障。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重视省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基于两阶段视角,运用DEA模型测算陕西省高技术产业不同行业技术研发效率与成果转化效率,并利用面板Tobit模型对其影响因素做进一步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高技术产业成果转化效率略微高于技术研发效率;产业绩效、市场化程度对技术研发效率有显著性影响,而产业绩效、技术消化吸收能力对成果转化效率有显著性影响。可根据结论,采取相应的政策来提高陕西省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

    2016年05期 v.45;No.212 118-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6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哲学研究

  • 外在并列关系还是相互内在关系?——马克思对理论与实践关系传统定位的变革

    肖士英;

    把理论与实践判定为外在并列的二元性关系,作为关于二者关系主导性传统定位,遮蔽了二者关系的本然形态,使二者关系陷入多重逻辑困境。该传统定位的成因,在于把脑体分工后理论的专业化生产形式同实践的相对独立关系,误作为理论本身同实践的关系。马克思把二者诠解为相互内在关系,并判定该关系随脑体分工的生成与消亡而呈现出历史性。对该相互内在关系而言,其中理论对实践的内在性,表现为理论是实践的内在环节、理论的内容内蕴于实践的内容中、理论内生于实践中、理论绽现为实践等方面;其中实践对理论的内在性表现为实践的内容映现于理论内容中、实践内在于理论的限度中等方面。该相互内在关系显示,二者既是其本身,又是其对方,从而呈现为有机整体。马克思这种全新诠解,揭示了二者关系的本然形态,内蕴着把握二者关系的全新逻辑,绽放出了二者健康发展的无限可能性。

    2016年05期 v.45;No.212 127-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4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畏惧与悲悯——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情绪问题及其伦理意义

    赵振羽;

    在亚里士多德诗学理论中,悲剧的卡塔西斯作用指向恐惧和怜悯情绪。情绪问题是理解亚里士多德卡塔西斯说乃至其整个诗学理论的关键。亚里士多德诗学语境中的恐惧和怜悯情绪具有双重含义:第一重含义是指对具体对象产生的"怕"或"同情";而第二重则是无具体对象的、作为境域之开敞的"畏惧"或"悲悯"。相应地,卡塔西斯也具有消极与积极的两层含义,分别对应了恐惧和怜悯情绪的双重意义,这两组对应共同构成了卡塔西斯完整充盈的意义域。在情绪视域下,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目的的论述可以解读为:通过一种与观众无直接因缘关系的演出,来引发怜悯和恐惧之情绪,并且令它们得到澄明和升华,从而使人能够达到由畏惧和悲悯所敞开的形而上之境界中。对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恐惧和怜悯情绪的本质及其生发的研究,对于当代人更好领会中华伦理所推崇的惶畏意识和仁爱之心,重新寻获有所敬畏、有所哀悯的精神状态,有着不可忽视的理论作用。

    2016年05期 v.45;No.212 135-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19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 ]
  • 心灵的主观性特征与客观性概念——内格尔的心灵理论研究

    成彬;

    近代以来,哲学对心灵问题的探讨一直难以摆脱主观与客观的矛盾。鉴于以往的心灵观在解决主客观关系问题上的失效,内格尔独辟蹊径地提出心灵理论。内格尔认为,意识经验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现象并具有不可还原的"经验的主观性特征";此外,他主张对心灵进行客观性理解,即"心灵的客观性概念",从而寻求主观意识经验中的客观性;他甚至强调主观方面具有实在性,并明确提出了"主观实在"概念。内格尔心灵理论的诸多"强"观点不可避免地受到物理主义及其他学派的诘难,但其统合主客观立场的理论倾向开辟了理解心灵的新路径,在意识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2016年05期 v.45;No.212 142-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5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新闻与传播研究

  • 传播效果发生的范式及其嬗变对我国当代传播学的启示

    南长森;王颖;

    传播效果是历来大众传播研究的核心,采用何种范式进行研究则是传播效果研究的主心骨。传播学学界对范式概念的理解和划分有不同的见解。对传播范式概念的辨析,可从传播学科的角度梳理传播效果范式在中西方的发生背景,透视范式研究的现状,总结传播效果的范式流变原因和嬗变规律,探讨范式流变的"三分法""三阶段说"演变过程。针对传播学多元范式并存的现状,传播学学科发展应走独立自主、为我所用的道路,并使新闻信息传播规律与宣传规律相互剥离回归各自轨道,以促进传播学的推进和理论水平的提升,同时对我国当代传播学科和新闻传播活动多有裨益。

    2016年05期 v.45;No.212 148-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10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免责”还是“处罚”——关于网络转载是否承担名誉权侵权责任的思考

    曹小娟;慕明春;

    网络转载现象因"信息共享"的正当性而普遍存在,但转载文章因信息不实而导致侵害相对人名誉权的行为也时有发生。业界、学界和司法界目前在应对网络转载承担名誉权侵权责任的认识上存在严重分歧。在网络转载侵害名誉权责任承担上遵循"以处罚为主,适当免责"原则,在网络转载具有主观故意的情况下必须承担侵权后果,而如果转载网络只是因为过失造成侵权,则应引入"善意原则"免除侵权责任,不能对没有采访权的网站转载求全责备;制度上对转载注意义务的规范也应该提上日程,以司法合理的强制规范形塑业界规范的网络转载行为,预防网络转载出现的名誉权侵权行为。

    2016年05期 v.45;No.212 159-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10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被压抑的仪式传播——清初经筵的文化涵化、移转和控制

    朱鸿军;季诚浩;

    自宋代以来,经筵一直是一种士人教化帝王的仪式传播。由于满汉族群差异,清初君臣之间缺失共通意义空间,以致于经筵的仪式功能难以发挥。在康熙年间,经历文化涵化和文化移转之后,经筵场域的共通意义空间完成重构。同时,皇权强制力的介入将经筵改造成训诫士人的工具。此后,经筵成为一种被压抑的仪式传播,并伴随着文化空间的萎缩和历史记忆的扭曲。

    2016年05期 v.45;No.212 170-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5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五大理念’的制度实践与美好生活的价值逻辑”举行开题报告会

    刘冬;闫璐璐;

    <正>2016年7月4日下午,袁祖社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五大理念’的制度实践与美好生活的价值逻辑"开题报告会在雁塔校区崇鋈楼举行。我校党委副书记王涛教授,陕西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省社科规划办主任何军,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

    2016年05期 v.45;No.212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3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我校文学院加快语言研究国际化进程

    李琼;李仙娟;赵锦秀;黎秋阳;

    <正>为了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语言研究国际化进程,我校文学院于2016年暑期邀请美国、日本多位专家学者进行语言学讲学活动。7月12—24日,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著名社会语言学家Robert Bayley教授来我校进行了为期2周的讲学。Robert Bayley教授主要研究语言变异、语言社会化、二语习得、双语使用等,研究成果丰硕。他此次讲学内容,涉及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社会语言学的研究

    2016年05期 v.45;No.212 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