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 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系统论解读

    张颖;王智晨;

    系统观是认识事物联系的科学观点,从系统论视角剖析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并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行系统性解读,有助于厘清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框架。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有5个系统框架,即生态系统本身、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系统、生态文明建设空间系统、生态文明建设时间系统和生态文明建设合作系统。5个系统的保障与协同作用可以保障最终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进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0年01期 v.49;No.232 5-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24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 中国创新范式演进与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创新理论研究回顾与思考

    陈劲;陈红花;尹西明;罗小根;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创新范式的研究经历了引进、选择性吸收与本土化应用3个阶段。在此基础上,扎根中国国家和企业创新实践、面向新时代新挑战的中国原创性创新范式不断涌现,中国创新学派正逐步兴起。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实现理论赶超的关键在于对国际创新范式的选择性吸收,以及面向中国创新实践经验与挑战总结提炼原创性创新理论。

    2020年01期 v.49;No.232 1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6K]
    [下载次数:27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0 ]
  • 中国音韵学研究70年

    乔全生;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音韵学研究历程可划分为4个时期:1949—1966年——音韵学研究的发轫期;1967—1976年——音韵学研究的停滞期;1977—1999年——音韵学研究的发展期;2000—2019年——音韵学研究的辉煌期。对各个时期的重要论著按研究内容进行梳理,发展期分为音韵学通论和教材、上古音研究、中古音研究、切韵学等韵学研究、对音译音反切研究、诗词用韵研究、近代音研究7个方面;辉煌期集中为上古音研究、中古音研究、近代音研究、音韵学教材、方言音韵及方言语音史研究及在此期内新拓展的音韵学思想史等几个方面。70年来,中国音韵学研究队伍持续壮大、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资料异常丰富、研究方法日益多样、研究成果斐然可观,呈现出了生机勃勃、异彩纷呈的局面。

    2020年01期 v.49;No.232 29-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下载次数:25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冷战史研究70年及其思考

    白建才;梁志;

    70年来我国冷战史研究经历了艰难的萌芽起步阶段(1950—1989)、快速发展阶段(1990—1999)和持续繁荣阶段(21世纪以来)3个阶段。其特点是起步艰辛、发展快速;队伍年轻、成果丰硕;国际性强、密切联系现实;站在世界史学科前沿,比肩国际学界,某些领域甚至领先。然而也存在诸多不足,如主要利用美国文献,以美国的冷战政策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主要关注高政治议题;史料来源大都集中于各国政府档案;普遍采用传统叙事史学路径。冷战国际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需要继续拓展研究领域;加强新的研究方法;挖掘珍稀档案资料;培养更多专业人才。

    2020年01期 v.49;No.232 5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下载次数:2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认识研究

  • 历史认识的辩证法阐释

    于沛;

    历史认识理论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内容之一。漫长的人类历史是在矛盾运动中辩证发展的历史。唯物史观指导下科学的历史认识,要通过历史辩证法才可能实现。历史认识的辩证法阐释,可加强历史的客观性和史学的主体性的辩证统一。这是繁荣发展新时代中国历史科学的重要任务。

    2020年01期 v.49;No.232 6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K]
    [下载次数:8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诠释的多样性与历史比较的统一性

    王成军;

    不管是哲学诠释学的视域融合论,还是历史比较观,都以同与异的相对立为前提,又以同与异的相统一为认识目的。这种统一性不仅具有多样性特征,还带有普遍性的内在发展的趋向和要求,通过比较和不断地诠释来展示普遍联系,以形成更为广泛和深入的认识或理解,最终达到对历史规律的认识。但哲学诠释学的视域融合观念,只是强调了诠释的历史性和多样性,并没有揭示出诠释的普遍统一性,更没有从这种普遍统一性中总结出规律性。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它没能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待来诠释世界的现象,没能真正地从社会历史的实践角度深化和发展不同视域相融合的成果。将视域融合论和历史比较进行比较研究,不仅可以发现视域融合观念所包含的某些历史进步性,也可以明显地发现其诠释的历史局限性,从而为历史比较提供重要的理论借鉴,对探索和丰富历史比较的理论和方法也具有重要意义。

    2020年01期 v.49;No.232 7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4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中国古代哲学研究

  • 仁性和智性在道德存有中的不同作用

    杨泽波;

    道德存有是儒家学理的重要内容,也是牟宗三受教于熊十力后一生特别关注的话题。但受理性、感性两分法的局限,他的阐发尚有一些不足。如果将这个思想置于儒家生生伦理学智性、仁性、欲性三分法的框架之中,情况将有明显的改观。按照三分法,仁性和智性在道德存有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仁性负责创生存有,这种创生是通过呈现实现的,而这种呈现的思维方式并非如牟宗三所说是康德意义的智的直觉。智性负责认知,这一认知既可以通过内识证明为什么说道德存有是通过仁性呈现实现的,仁性为什么可以这种意义的呈现,又可以通过外识证明外部对象的存在,从而对道德存有问题加以清楚的阐发。

    2020年01期 v.49;No.232 83-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4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古代哲学的现象学识度和特点

    康中乾;米公豪;

    人们一直将哲学视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而世界观就是观世界,即人对自己面前的世界的根本性看法。这种"哲学"定义和"哲学观"很明显是囿于西方传统哲学那种"主客二分"的思维构架的。这种思维方式是先确定和确信人(主体)与世界(客体)的二分和对立,然后再来寻求这二者的一致、统一,故有根本的不足。用此种哲学观和方式、方法来看待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难于把握中国传统哲学那种"天人合一"的、即人与世界一体同在的、情境式或境域式的哲学内容的。中国古代哲学有很深的现象学思想识度,具有海德格尔所说的"形式指引"的思维方式和特点。从现象学的视野来发掘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将别有一番洞天。

    2020年01期 v.49;No.232 92-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4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晚明阳明心学视域下的《四书》诠释——以冯从吾《四书》学为中心

    李敬峰;

    晚明的学术思潮呈现出多元并存但又以一元为主的特质,而这一元即是阳明心学,它以卓绝的学术地位形塑着《四书》诠释的主题和走向。身兼心学、关学、东林党等多重身份的冯从吾藉由《四书》的诠释,立足于心性之学,通过驳难无善无恶心之体,打并本体、工夫为一,提揭讲学以明道救世、辟异端以划清心学、禅学界限等理论新诠,具体而微地展现出晚明《四书》学在阳明心学的波及之下,突破朱子藩篱,引证心学思想;不拘解经程式,自由诠释经典;凸显道德意识、注重道德救世的学术特质,激活僵化的《四书》诠释,开显《四书》诠释的新面向,整体呈现出"心学化"的诠释趋向,成为管窥晚明阳明心学与经典诠释之间相切互动乃至晚明复杂多变的学术思潮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2020年01期 v.49;No.232 103-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4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德国哲学研究

  • 德国哲学论证自由的三个向度——论德国哲学在论证自由问题上的贡献

    黄裕生;

    对自由与权利的论证是近代最伟大的一项思想事业,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哲学家对此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他们通过引入先验维度、他者维度与历史维度,不仅在理论上真正完成了对自由与权利的论证,而且为解决之前的自由理论在实践上带来的新困境提供了可能的出路。由于缺乏历史维度,一切冲突都被归结为文化冲突;由于缺乏超验向度,权利空间成了可以无德地生活的世俗空间;而由于关闭了绝对他者的视野,人性滑向了自我删减、自我萎缩的危险。这些表明,到了告别"薄的自由理论",重返德国自由哲学的时候了。

    2020年01期 v.49;No.232 112-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6K]
    [下载次数:14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论康德的道德冲突

    刘作;

    为了维护法则、义务等概念的绝对必然性,康德把我们日常所说的义务冲突的现象解释为道德的冲突。道德冲突的实质是责任的根据之间的冲突,与目前学界的解释不同,责任的根据可以被解释为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中列举的内在的自由法权、物品法权、人身法权,以及在德性义务中的我们人格中的人性的目的和人的目的,这些责任根据一方面具有规范性,另外一方面描述了人的现实生活的必要条件。康德以某种严格的词典式的顺序展示这些责任的根据之间的优先性,给解决道德冲突提供了普遍性的标准。虽然这种解决方式在某些情况下会引起诸多争议,但是它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代实践哲学相关理论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反思我们的日常生活。

    2020年01期 v.49;No.232 12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8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经济学研究

  • 产业链传播创造价值:版权的价值形成与保护模式的选择

    魏建;田燕梅;

    结合当前技术进步带来的传播新形势,通过细分版权传播的类型,在兰德斯和波斯纳版权模型的基础上,构建版权价值决定模型,研究发现:传播是放大版权价值的关键,版权保护应当以有利于传播为宗旨。版权制度安排须以利益平衡为基础,既要保护原创作品又要鼓励版权价值放大,使版权产业价值链上版权产品创造、传播与使用协调发展。根据当前版权领域热点问题应该采取以下措施:鼓励音乐版权"独家版权+转授权"模式,建立网络聚合平台与深度链接的利益分享机制,实行有竞争的版权集体管理制度等措施促进版权产业发展。

    2020年01期 v.49;No.232 133-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7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区块链技术、教育资源差异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状况的实证分析

    刘湖;于跃;蒋万胜;

    运用Kernel密度估计法与DEA评价模型分析中国教育资源的配置与失衡,实证结果表明:教育资源在数量与质量上均存在较大差异。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分析,可以发现:区块链技术通过正反馈效应缩小资源配置的差异,并通过交易、保护等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运用新古典增长理论分析,可以发现"区块链+教育"既提高了生产要素的投入与配置水平,又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成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了实现"区块链+教育"驱动经济高质量的发展,采取加强区块链基础建设、推动区块链与教育融合,实现教育共建共享等政策。

    2020年01期 v.49;No.232 14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6K]
    [下载次数:38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0 ] |[阅读次数:0 ]

教育现代化研究

  • 教育现代化的现代性向度及其超越

    袁利平;

    现代性是教育现代化价值坐标和教育现代化历史进程的总体性特征。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教育现代性的增长。教育现代化的现代性品格主要表现在教育现代化的时空性、价值性、规则性、技术性和批判性等方面。现代性亦是由进步和破坏等多重因素混合而成的复杂性矛盾统一体。教育现代化的现代性危机表现在生态意识薄弱产生的生存风险、传统传承颠覆引起的历史断裂、工具理性霸权导致的功利取向和价值理性漠视带来的精神道德困境等方面。教育现代性是一项未竟的事业,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现代性理路要以观念现代化为先导、祛除现代教育的思想迷雾,以技术现代化为手段、促进现代教育的发展水平,以人的现代化为根本、超越现代教育的人格困境,以制度现代化为举措、规避现代教育的潜在问题,以环境现代化为依托、保障现代教育的育人空间。

    2020年01期 v.49;No.232 159-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24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4 ] |[阅读次数:0 ]

新闻传播学研究

  • 有关学术期刊评价研究的几个关系问题

    张积玉;

    评价学术期刊,虽同行专家定性评价是具有主导和决定作用的因素,但量化评价仍然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研讨学术期刊评价,首先有必要对涉及评价的定性与定量、学术标准与期刊影响力标准、学术期刊评价与学术评价、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可操作性、评价制度与评价伦理等5个关系问题做出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惟有以此为前提和基础,才有可能深化目前尚存分歧问题的研究,研制科学合理且具可操作性的评价方案、质量标准、指标体系及办法,不断提高学术期刊评价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公信力。

    2020年01期 v.49;No.232 169-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4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委会顾问资深教授王宁

    <正>王宁,女,浙江海宁人,1936年生。1954年保送至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读本科,1958年毕业分配至刚建校的青海师范学院从事语言学及汉语教学工作。1961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古代汉语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文字训诂学家陆宗达教授,1964年毕业后仍回青海师范学院任教。1972—1980年,调至青海省文学艺术创作研究室从事专业文艺创作和评论工作,其间曾借调到国家文化部剧本委员会总编室工作1年。1983年调北京师

    2020年01期 v.49;No.232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5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委会顾问资深教授于沛

    <正>于沛,祖籍山东福山,1944年生于天津,1982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历史系,师从孙成木、李显荣研究员,同年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世界史学科评审委员。曾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

    2020年01期 v.49;No.232 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