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泽波;
道德存有是儒家学理的重要内容,也是牟宗三受教于熊十力后一生特别关注的话题。但受理性、感性两分法的局限,他的阐发尚有一些不足。如果将这个思想置于儒家生生伦理学智性、仁性、欲性三分法的框架之中,情况将有明显的改观。按照三分法,仁性和智性在道德存有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仁性负责创生存有,这种创生是通过呈现实现的,而这种呈现的思维方式并非如牟宗三所说是康德意义的智的直觉。智性负责认知,这一认知既可以通过内识证明为什么说道德存有是通过仁性呈现实现的,仁性为什么可以这种意义的呈现,又可以通过外识证明外部对象的存在,从而对道德存有问题加以清楚的阐发。
2020年01期 v.49;No.232 83-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4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康中乾;米公豪;
人们一直将哲学视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而世界观就是观世界,即人对自己面前的世界的根本性看法。这种"哲学"定义和"哲学观"很明显是囿于西方传统哲学那种"主客二分"的思维构架的。这种思维方式是先确定和确信人(主体)与世界(客体)的二分和对立,然后再来寻求这二者的一致、统一,故有根本的不足。用此种哲学观和方式、方法来看待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难于把握中国传统哲学那种"天人合一"的、即人与世界一体同在的、情境式或境域式的哲学内容的。中国古代哲学有很深的现象学思想识度,具有海德格尔所说的"形式指引"的思维方式和特点。从现象学的视野来发掘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将别有一番洞天。
2020年01期 v.49;No.232 92-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4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敬峰;
晚明的学术思潮呈现出多元并存但又以一元为主的特质,而这一元即是阳明心学,它以卓绝的学术地位形塑着《四书》诠释的主题和走向。身兼心学、关学、东林党等多重身份的冯从吾藉由《四书》的诠释,立足于心性之学,通过驳难无善无恶心之体,打并本体、工夫为一,提揭讲学以明道救世、辟异端以划清心学、禅学界限等理论新诠,具体而微地展现出晚明《四书》学在阳明心学的波及之下,突破朱子藩篱,引证心学思想;不拘解经程式,自由诠释经典;凸显道德意识、注重道德救世的学术特质,激活僵化的《四书》诠释,开显《四书》诠释的新面向,整体呈现出"心学化"的诠释趋向,成为管窥晚明阳明心学与经典诠释之间相切互动乃至晚明复杂多变的学术思潮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2020年01期 v.49;No.232 103-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4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