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学术前沿:人文生态与教育

  • 高原人文生态与教育发展——以青海发展教育的人文生态为例

    王宁;

    我国西北地区经济与文化教育的发展,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这与高原的自然生态环境有直接关系。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我们还要关注人文生态环境。人文生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指生存在自然界的人群自身建构的、给予其他人的影响及这些影响的强度;另一方面指人群对自然界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所起作用的强度。从人文生态的内容看,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是相互作用的,很难截然分开。保护自然生态、改造自然条件、适应自然环境,都需要优化人文生态。优化人文生态需要吸收其他人文科学的成果,发展教育是优化人文生态的基础工作。在教育评估中应重视西部人文生态的贡献。

    2020年02期 v.49;No.233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笔谈_哲学视域下的教与学

  • 教育问题:遗产、经典和榜样

    赵汀阳;

    <正>一、美德可教吗?教育是我完全外行的题目,所言不当之处,请读者见谅。大概30年前,看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做"教育是不可能的",好像是个科学家或心理学家写的,讲了教育为什么总是事与愿违的原因。这是个悖论,一方面,教育总是失败的,另一方面,人类世世代代都在从事教育,可见教育是有用的。无论如何,这个问题有深刻意义,它表明,教育不可能达到既定目

    2020年02期 v.49;No.233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15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模仿之学、数之学与未来之学

    孙周兴;

    <正>关于"学"这件事情,古今中外都有不同的讨论和说法,既有中西之分,也有古今之别。我这里只能从自己的兴趣点出发,首先来讨论欧洲—西方的"学"的本义,然后重点来议论一下面临未来之变的"学",我试图区分欧洲历史上3种不同的"学":一是"模仿之学"(mimesis),即自然人类之"学",或者说古典时代的作为"模仿"的"学";二是"数之学"(mathesis),即近现代理论人的"学",或者说近现代的作为"数"的"学";三是"未来之学",即正在显现的技术人类的"学"之形态,或者说未来智能时代可能的人机联合的"学"。与之对应的人的样式和状态也有3种,差不多可以叫"自然人""理论人"("科学人")与"技术人"("类人")。如此这般,我似乎也讨论了"成人"这件事。

    2020年02期 v.49;No.233 1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7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关于教育问题的断想

    鉴传今;

    <正>一教育问题一直是大家十分关注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于教育的不满和质疑也在不断加剧,与其重要程度恰成一种正比例关系。这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这些不满和质疑包含许多方面,涉及教育资源(也就是一般民众深有切肤之痛的教育公正问题)、教育体制等等问题。这些方面的问题属于社会公正和行政方面,不是教育自身能够解决的。很多人深入讨论,有很多抱怨,也想了很多办法,但事情好像也没有好到哪里去。这些问题能不能解决,至少现在还很难知道。这些问题太过复杂深奥,只能以观后效。实际上,影响教育的不仅仅是这些问题,还有就是观念论的问题,比如说教育观念问题,或者说是哲学上的问题。这是我们能够解决的。

    2020年02期 v.49;No.233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2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一带一路”建设研究

  • 从域外与周边重新理解中国:以丝绸之路研究的区域转向为中心

    黄达远;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下,边疆从"边缘"转为"核心区",要恢复其在"一带一路"的中心性,无疑要释放出农耕、游牧与绿洲的区域关联性,绿洲作为丝绸之路区域研究的重要历史空间单元,绿洲史是中国史与世界史的沟通与重叠部分。丝绸之路区域研究即通过重新思考和研究中国及周边、域外的空间关系来共建具有主体性的社会科学知识体系。

    2020年02期 v.49;No.233 29-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8K]
    [下载次数:6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干旱区水资源管理中的政府角色演进——以河西走廊为中心的长时段考察

    张景平;王忠静;

    河西走廊作为我国干旱区重要的灌溉农业区,水资源管理自古即是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汉唐、明清、晚清民国以及新中国时期河西走廊水资源管理中的政府角色进行长时段研究发现,政府对水资源管理的介入程度呈现出"全面介入—选择性介入—再度全面介入"的历史演化规律。在各个历史时期,政府始终将水资源管理视为干旱区社会管理的重要抓手,而在1949年之后水利管理作为社会改造与控制的重要手段的地位尤其得到强化,新中国政府亦不再遵循历代政府不断寻求水资源管理成本最小化的基本逻辑。干旱区水资源博弈的主体始终是政府而非其他社会组织,政府行为方式对于干旱区水资源管理的方式和效果皆有深远影响。

    2020年02期 v.49;No.233 3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下载次数:7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唐朝地缘政治中的河西走廊

    李鸿宾;

    河西走廊在唐朝前后期战略地位的变迁与"结构性关联""地缘政治"和"异质性人群组合"这三种因素密切相关。以安史之乱为界,之前它是沟通唐朝内地与西域腹地的战略制衡点,起着重要的沟通作用;安史之乱打乱了这种战略平衡,而一旦这个结构被破坏,它的沟通作用也就丧失了。无论是唐朝的整体结构,还是河西走廊的功能,均处于特定的地理环境并受其制约,这就是地缘政治的本质表现。然而决定结构和地缘政治的,最终取决于人群的组合。能够将异质性人群纳入一个政权进行统合的,通常称作帝国;反之,异质人群一旦与主体相脱离,帝国的特性就会随之降低甚至消散。

    2020年02期 v.49;No.233 5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10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历史学研究

  • 西汉归德、中阳、西都地望新考——以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为中心

    马孟龙;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完整记载了西汉初年中央直辖县邑名目,是研究西汉政区地理的重要资料。以往学界主要利用《秩律》复原西汉初年郡县二级行政建制,忽视了其在秦汉城邑定位上的价值。参照《二年律令·秩律》可以对汉代3个县邑方位进行重新定位:归德县在今陕西省吴起县楼房坪乡,中阳县应为今陕西省神木县喇嘛河古城,西都县应为今陕西省府谷县郝家圪台古城。在未来的秦汉城邑定位研究中,应该更加重视《二年律令·秩律》的学术价值。

    2020年02期 v.49;No.233 59-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5K]
    [下载次数:5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古文“字”形义构建的民俗学解读

    吕亚虎;

    在中国古代,妇女产育常被看做污秽之事而须加以避忌。古文"字""从子在宀下",象房屋中有子之状,正是古人基于对妇女产育的避忌,特为孕妇设置待产场所乳舍(或产舍)俗信在古文字构形中的反映。乳舍是孕妇待产之所,也是其产后与初生儿临时居住的场所。基此,本义为生育的古文"字"又引申出爱、养及孳乳增加之义。南宋以降,"字"又衍生出"许嫁"之义,这或与时人对《礼记·曲礼上》"女子许嫁笄而字"文义的曲解有关。

    2020年02期 v.49;No.233 67-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2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语言文字学研究

  • 母语教育的语言学支撑体系问题

    李宇明;

    《义务教育常用词表(草案)》是一个适合义务教育的汉语词表。它包含着语言文字的基本知识,蕴含着一个基础性的语义世界,具有基础性的特点。同时,它充分考虑了词语学习的"知、晓、用"的三种水平,重视与新课标、新《字表》的衔接,照顾到书面语学习的特殊需求,为词语进行了适合各学龄段的分级,具有学习性的特点。项目组有研制《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和《现代汉语分类词典》的经验,并用语料库的方法总结了语文教材(及一些相关教材)编纂的既往经验,对相关文献进行了认真分析,对一线教师进行了调查座谈,故而可以研制出既科学又适用的词表,为母语教育提供了语言学支撑。也应看到,由于"淡化语法""弱化师范"的影响,母语教育的语言学支撑体系已经"沙化",这一问题必须引起政界、学界和业界重视。

    2020年02期 v.49;No.233 77-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9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论语言研究中的问题导向

    邢向东;

    "问题导向"指在语言研究中时刻关注社会、学科的发展所提出的各种与语言有关的问题,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作为语言研究的指导思想。"问题导向"中的"问题",来自社会发展的需求、语言学科发展的要求和激发。解决问题应当成为语言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20年02期 v.49;No.233 86-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10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论语言扶贫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可持续性

    杜敏;刘志刚;

    语言扶贫作为中国智慧,是对某些因语言因素造成各方面发展障碍的特定群体所进行的一种帮扶活动。语言扶贫在精准扶贫战略下聚焦为推普脱贫,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效。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语言扶贫的可持续发展,需不断拓展其内涵,不但要继续进行推普减贫的狭义语言扶贫,还要进行广义的扶贫,即分对象、分阶段提升各类人员的语言能力,克服语言因素对他们全面发展和现代化所产生的阻碍,进而促使其不断提高生产、生活和内生性发展的能力,进行语言文化的振兴,语言生态的保护,语言资源的开发,真正实现乡村的人才振兴、文化振兴和产业振兴。

    2020年02期 v.49;No.233 95-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34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2 ] |[阅读次数:0 ]
  • 简论《通用规范汉字表》制定的特点及问题的解决

    王翠叶;

    《通用规范汉字表》其研制工作具有3条成功经验: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充分征求意见,坚持科学可行的研制原则。其主要成果有5点:调试了已有汉字规范间的矛盾;恢复了部分异体字;科学收字,汉字定量和分级;增收了专门领域用字;梳理了汉字简繁正异关系。《通用规范汉字表》实施存在一些问题的原因在于:不熟悉而没有执行,条件不具备而没执行,因理解不准而错误执行,执行有困难,表外字使用无依据。推动《通用规范汉字表》实施应加强宣传推行、加强实施指导、研究解决有关问题、制定配套规范、为修订做准备。

    2020年02期 v.49;No.233 106-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4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经济学研究

  • 以新经济驱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任保平;李佩;

    新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涵盖了新的技术、要素、产品、模式、业态以及新产业等诸多方面。新经济驱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机理在于新经济能够提高产业基础能力、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形成高质量增长点,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通过对我国新经济发展状态进行描述性分析来看,新经济中无论是网络经济、数字经济还是人工智能经济都表现出了迅速发展的态势。但是我国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还面临着一系列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产业政策滞后、技术有效供给缺乏、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基于此,我国新经济驱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在于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新经济下的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以新经济来夯实产业基础能力,促进产业提质增效。推进新经济对传统经济的改造,增强传统经济发展活力。以企业和企业家为主体,释放新经济发展的市场活力。坚持独立自主与开放性结合,以开放加速我国新经济的发展。

    2020年02期 v.49;No.233 113-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19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0 ]
  • 我国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旅游效益的影响——基于31个主要旅游城市情况的分析

    闫绪娴;范玲;施江南;

    针对我国空气污染及严重雾霾天气频发阻碍旅游城市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现状,采用我国31个主要旅游城市280个站点2013—2019年7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AQCI)月均值,用均值统计和趋势回归方法,可以发现:(1) AQCI浓度呈现冬季偏高,夏季偏低,春秋两季居中的态势,北方内陆地区城市AQCI的均值要大于南方地区及沿海地区。(2)根据各站点的AQCI值,春季和秋季80%以上空气质量等级为轻度和重度污染;冬季60%以上空气质量为中度和重度污染;夏季90%以上为良。(3) AQCI呈下降趋势站点数略多于呈上升趋势站点数,多数旅游城市空气质量在逐步提升。(4)宜游时间较长的城市有海口、福州、拉萨、贵阳、和昆明等;低于一个月的城市为北京、石家庄、太原、郑州、天津等。(5)空气污染对旅游城市的旅游资源、交通港航、旅游品牌建设、旅游市场发展与游客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最终从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影响该区域的旅游效益。

    2020年02期 v.49;No.233 125-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79K]
    [下载次数:13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小世界”网络模型的产业集群内企业竞争优势仿真分析

    兰娟丽;雷宏振;宋振东;

    将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知识的综合体,由于产业集群知识网络的系统特征是和复杂网络同质的,而"小世界"网络具有复杂网络良好的关联结构,基于"小世界"网络模型,建立以产业集群小世界网络为基础的知识转化效益转移收益分析模型,同时开展深入的数据模拟解析工作,研究发现:只要在产业集群发展初期适当控制企业间网络规模和临近性,随着产业集群知识网络中企业成员交流频率的提高,企业聚集度的增加,企业的知识转移效率与能力都会得到更高的提升,从而最终提高由知识转移创新收益所带来的集群企业竞争优势。

    2020年02期 v.49;No.233 139-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3K]
    [下载次数:8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新闻传播学研究

  • 延安时期根据地摄影教育的实践信念及其智慧——以摄影训练班为例

    王春泉;李晓洁;

    训练班是组织、政党文化再生产体系中平常而又灵活的制度安排之一,在广育人才、传播知识、厚植思想等方面的历史贡献不可小觑。作为一种具有时间短、聚焦明晰、理论联系实际、行动生活优先等特点的重要设计,延安时期的训练班尤其是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摄影训练班等,已然在事实上成为延安道路的有机构成部分。在更加复杂、有机的历史剧场、文化剧场,延安训练班尤其是摄影训练班,凭借着相关的历史疑问以及难以辨析的历史关联,悄然成为发问的装置,既在延安时期"观看的正义""人民之眼"的建设中居功甚伟,创新有成;也在与诸如国防教育、延安电影团等的历史关联中,因为丰硕的脉络而饱有"风景"的意涵。摄影训练班充满了实践智慧,是组织智慧与技术、时间、空间、场景有效对话外的历史性产物。

    2020年02期 v.49;No.233 149-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下载次数:5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意义的流动:传播学经典争议性文本的回应研究——基于《传播研究的现状》一文的考察

    李孝祥;

    贝雷尔森的《传播研究的现状》一文是反思传播研究的力作,以该经典争议性文本为个案,可以考察作为文本意义流动实践的学术回应现象,并与科学社会学中的"科学争论"研究对话。贝雷尔森在文章开篇就直面传播研究的"存亡"这个争议性中心议题,触及传播研究如何又该何去何从的焦点问题,加之自身的疏漏颇多,又在多处反复表述,引发了施拉姆等人对"存亡"议题的回应。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传播研究的"存亡"议题已告一段落。但是贝雷尔森一文以其内容的反思性提及却未阐明后来者感兴趣的衍生议题,给了莫里森等人引申发挥的动力和空间。在回应经典争议性文本的第一阶段,施拉姆等人的回应视角不尽相同,但皆直接回应文本的争议性中心议题。待到此议题不再成为学界焦点,莫里森等后来者开始借回应文本中的衍生议题来展开论述。如此,在文本意义流动的实践之中,经典争议性文本实现了意义的增殖与变动。

    2020年02期 v.49;No.233 168-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3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委会顾问 陈其泰教授

    <正>陈其泰,男,广东丰顺人,1939年10月生。196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山东大学兼职教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学科组成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陈先生长期关注并支持本刊的发展,2019年6月受聘为本刊第九届编委会顾问。研究方向为中国史学史、清代及近现代学术史。陈先生学识渊博,治学谨严,在多个研究领域里取得了原创性和前沿性的学术成果。近年来出版的学术论著主要有《陈其泰史学萃编》(9卷)、《中国史学史·近代卷》《从文化视角研究史学》《历史学新视

    2020年02期 v.49;No.233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委会顾问 尤西林教授

    <正>尤西林,1947年出生。1966年高中毕业后插队做工,1982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陕西师范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通识教育中心主任。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顾问。教育部马克思主义重大工程项目与重点教材"美学原理"首席专家。尤西林批评囿于对象化静观意识经验的美学主流模式,但溯源社会存在本体论却陷于操作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巨大分裂。他浸淫中外思想史数十年的目标是:劳动为原型的动作不仅以自觉意识是

    2020年02期 v.49;No.233 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4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