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 习近平“战略定力”重要论述的理论阐释

    刘建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一直强调要保持战略定力,并就此做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定力"是指一种坚定、稳重、执着的力量,主要指称一定主体的状态、性格、气质等。"战略定力"是指战略层面上的定力,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定力。保持战略定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它是实现大国治理的需要、追求长期目标的需要、应对国际变局的需要。保持战略定力的实践要求是多方面的,最主要地是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必须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为实现党的奋斗目标不懈奋斗;必须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在国际事务中坚定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2020年03期 v.49;No.234 5-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下载次数:18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习近平“底线思维”重要论述的思想内涵及其双重意义

    张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十分重视运用底线思维,并就此作过一系列论述。底线思维是做最坏打算、争取最好结果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防患于未然、牢牢掌握主动权的科学方法。底线思维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政治底线、意识形态底线、经济底线、社会底线、生态底线、对外交往底线及党的建设底线。它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扩展和深化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积淀而成的治理韬略,转化和超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确保完成目标任务、指导治国理政实践提供了科学方法。

    2020年03期 v.49;No.234 1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3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1 ] |[阅读次数:0 ]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

  • 论习近平新闻舆论观的实践基础和时代关切

    尹韵公;

    习近平新闻舆论观一以贯之承继着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历代领导人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思想的精神主脉、遵依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以及新闻业态与媒介技术发展逻辑而不断守正创新,且深切扣合着时代发展之需之急,为新时代中国新闻实践的不断进步规制着精准航线。

    2020年03期 v.49;No.234 2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16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文献学视域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历史进路

    朱清河;宋佳;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话语文本,百年来实现了从无到有,从零散研讨到体系化专论,从单向度思维到多元化深究的历史转换。从五四运动至建党时期的初步言涉到延安时期的体系化专论,从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时期的精彩闪放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多元杂陈,再到当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深耕细耙,无不承继着马克思主义"人民报刊"的新闻理想,表征着"人民至上"的新闻价值诉求。

    2020年03期 v.49;No.234 3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10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创造性阐释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 创造性阐释司马迁的杰出史学思想

    陈其泰;

    在当代学术语境下对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的杰出思想作创造性阐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我们尤其应当对以下3项作深入的探讨:一是从记载夏、商、周三代历史,看司马迁深深扎根于中华文化沃土而形成的卓越史识;二是《项羽本纪》《高祖本纪》两篇中,司马迁如何站在"通古今之变"的高度,从两种政治胸襟与决策的对比,总结刘胜项败的经验教训;三是司马迁著史所树立的"述往事,思来者"的使命意识,和他要究其底蕴、"稽其成败兴坏之理"、探求具有规律性之认识的撰著宗旨,当前对于我们克服只满足于现象罗列的做法,和克服"碎片化"倾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020年03期 v.49;No.234 49-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下载次数:10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赵氏孤儿”历史书写的美学剖析——兼论历史的“客观性”

    路新生;

    《史记·赵世家》中关于赵氏孤儿的叙述,可作为《史记》具有历史美学特质的一个范本,蕴含着司马迁著史的高度人文关怀和深厚的道德伦理力量,对中华大众及民族精神之培育产生的影响至今仍在继续,这也是赵氏孤儿得以传承数千年而不衰的原因所在。如黑格尔所言,"客观性"不应拘泥于"它是否符合外在的历史细节",而应当更加重视内蕴的"真实",即表达人类对于美好生活和自由意志的追求,这也正是司马迁历史叙事的"意蕴",然而,以刘知几为代表的后世史家仅仅注意到了对史公"外在历史细节"的"客观"考订而质疑其历史真实性,却忽略了司马迁的意蕴也是一种"客观"。实际上,司马迁的意蕴散发着人性的光辉,内蕴了足以净化人类心灵,提升人类品质的内容,与"细微末节"的客观相比,这种客观的价值更高。

    2020年03期 v.49;No.234 5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下载次数:8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唐史研究

  • 唐大明宫西掖、西院考

    杜文玉;

    西掖指中书省,具体指省内的中书舍人院,方位在大明宫中轴线以西,唐后期亦指翰林学士院,其中西学士院位于翰林院以南,东学士院位于金銮殿以西;大明宫西院则指枢密院,位于中书省以北。这些都是唐朝的中枢机要之司,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西掖的称呼早在汉代就已存在,称枢密院为西院应始于唐代中后期。西掖与西院的称呼一直延续到两宋时期。

    2020年03期 v.49;No.234 7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3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土地租佃契约所见晋唐时期吐鲁番农时初探

    王双怀;屈蓉蓉;

    吐鲁番出土租佃契约中的时间因素包括立契日期和交租日期,这两项要素都与农时密切相关。租佃契约的签订以不误春耕播种为前提,高昌国时期的立契日期集中于以二月为主的年初;到唐时西州人多地少,预租土地的情况增加,故契约签订日期发展到以十一月为主的年尾。为避免欠租,租金交纳则在五月麦收和十月谷获的季节进行;果园和菜园还需交纳一些应季所产的农作物。农时不仅对农业生产有导向作用,日常生活中的赋税征收、粮食储存和对水利设施的维修也都受到农时规律的影响。

    2020年03期 v.49;No.234 78-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下载次数: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美学研究

  • 自由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精神

    寇鹏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精神是自由解放的超越精神。中国文化的主脉儒家文化是追求人格完满而来的心灵自由的文化,其"仁"的核心是一种超越个人私利的精神。道家文化是追求精神自由逍遥的文化,通过忘却来超越,达到自然与逍遥的境界。而禅宗文化是佛教的老庄化,追求自然适性的空灵自由。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自由精神使得中国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充满了美学精神的文化。

    2020年03期 v.49;No.234 87-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9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现实与艺术的对立融合:朱光潜美学中的自然美观及其现代性

    杜学敏;

    朱光潜一方面坚持自然美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概念,故一直存有质疑、拒斥的态度;另一方面却在论及艺术美的同时往往涉及自然美问题,并对自然美概念的内涵、本质等诸多问题给予持续不断的特别关注与辩证。朱光潜认为自然美是艺术美的一种,即处于雏形阶段的艺术美。此"自然美"概念实乃等同于国内美学界一般视为自然美与社会美合称的"现实美"概念,因而朱光潜的自然美研究实可称之为文艺美学视域下的现实美学或生活美学。朱光潜经由"自然美"概念折射出来的现实生活美学,反映的是他对现实生活与艺术活动在审美中的对立融合复杂关系的独特思考,这既是西方近现代美学启蒙现代性的中国式表达,也表现出非主客二分模式的美的本质论倾向,以及将人生与艺术同一化的美学现代性特征。

    2020年03期 v.49;No.234 97-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13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符号学研究

  • 先秦至汉初道统秩序模式论辩的符号学考察

    祝东;

    儒家道统是一种虚构的历史谱系,其在聚合轴中有意识地选择而建构的"道统"组合轴是为了建构一种知识权力系统来对抗日益强大的政治统治权力,也即被后世称之为道统与政统的争衡。通过对原始儒家、黄老学派及秦汉诸生道论与权力秩序的建构模型可知,在春秋战国以迄秦汉初期,其实存在另一意义上的"道统"理论,他们建构的秩序模型是以"道"统"政",将君主权力纳入道的系统之下,防止君主权力泛滥。然而荀子将儒家元语言"道"置换为"君道",在结构上将道置于君主权力之下,已经偏离了儒家先贤追求的用知识制衡权力诉求,此又为其后学在理论与实践上予以推进;而经董仲舒改造过的为专制皇权服务的儒家学说则被视为正统,外儒内法也成为历代统治者的首选,早期道统论的中断也是中国历史上没有形成真正开明君主制的深层原因。

    2020年03期 v.49;No.234 108-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电影镜头叙述中的符号指示性

    文一茗;

    电影文本中最基本的视觉叙述单元——镜头——通过对影像元素的选择与规范,完成文本的发送及与观影者的交流。反之,观影者对电影的理解,应该始于对镜头视觉语法的分析。在电影叙述的展开过程中,镜头通过打破我们的常规视觉语法,以非常规视觉感知方式,成为观影者思维展开的方向指示。如通过拍摄距离的设置,机位角度的调整以及焦点的选择等,镜头使电影成为一个有着意义向度的文本。

    2020年03期 v.49;No.234 120-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7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

  • 《美华文学》与汉诗拓展——美华诗歌的诗体探索与全球性主题展现

    程国君;

    美国华文诗歌创作是海外华文文学的重要部分。其诗体的多样探索则显示了当代汉诗多元发展的一种趋势。王性初等的自由体及其摄影诗、配画诗创作,非马的"短诗"写作以及一平的长篇抒情诗创作都是对中国五四以来现代自由体传统的继承发展和有力推进。从艺术上讲,一平长诗《奥斯维辛、春天和复活节》用意象取代叙事及其情节、压缩传统长诗的叙事成分而增加抒情成分的长诗写作,造就了现代汉诗中的独特抒情长诗。陈中美等的五古、七古、绝句、律体等古体诗词及新律诗写作,是对古典汉语诗歌抒情传统的海外散播和流传。从诗歌主题的角度来说,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全球化思想的表现,是华文文学题材和思想扩大的标志,非马、纪弦的诗及一平的《奥斯维辛、春天和复活节》等诗,在华文文学史上的意义可如此观。从现代汉诗的视野来看,美华诗人的现代汉诗创作既是现代汉诗走向海外,在海外拓展的最佳文本之一,又是对于现代汉诗歌现代性思想品格的成功展现。

    2020年03期 v.49;No.234 128-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澳门文学新形态与局限论析

    古远清;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澳门文学,具有"起点"或"重新出发"的意味,并不像某些人所说的是一片空白,或有文学也是香港文学的一部分。它是一种与台港不同更与大陆有异的特殊形态的文学:具有流动性和国际性,作家们没有被纳入体制,纯是个体写作,没有或少有台港文学常见的文学主题。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作品不仅使澳门文学初步定型,而且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澳门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此资源由以文学报刊为主导的写实文学,以商业利益为依托的大众文学,以华文(白话文、文言文还有粤语)、葡萄牙文和英文为媒介的多元文学组成,构成"三足鼎立"的文学景观。

    2020年03期 v.49;No.234 139-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教育学研究

  • 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教师教育一体化目标与课程体系研究

    何菊玲;

    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前提与基础是教师的现代化。在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知识图景与学习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培养必须变革传统教师培养范式与观念,以适应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传统教师教育一体化的目标与课程体系的研究思路存在诸多问题。研究教师教育一体化的目标与课程必须依据教师教育本质、教育的基本价值、教师的专业本质、教师教育一体化的目的以及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培养目标是:职前教育培养合格教师,并为其持续专业发展提供"脚手架";入职教育为新教师适应专业工作提供"润滑剂";职后教育要成为教师持续专业成长的"加油站"。基于这一目标体系所建构的课程体系是:职前教育课程主要包括专业知识、科学方法、教育技术和教育实习等4个模块。入职和职后教师教育并无固定课程,主要依据教师专业成长需要设置相应课程,为教师终身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及持续的专业发展提供"润滑剂"和动力。教师教育一体化目标与课程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核心的有机统一、开放的结构体系。

    2020年03期 v.49;No.234 149-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25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0 ]
  • 新中国70年我国社会教育政策回望、演进与前行

    王乐;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社会教育政策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即以思想政治教育和扫盲教育为两翼的起步阶段、以科学技术教育为重心的探索阶段、以社区教育为主线的深化阶段和以"互联网+教育"为契机的繁荣阶段。通过政策文本的梳理发现,社会教育政策的发展遵循一定的演进逻辑,主要表现为责任主体由"政府"向"社会"转移、教育目的由"现实导向"向"发展导向"转变、教育内容由"单一"向"多元"转化以及教育路径由"封闭化"向"开放化"转轨。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教育政策将致力于探索出一条连接现实与未来的路径。一方面,积极应对现实挑战,回应社会高速发展的开放性和社会教育边界意识的保守性之间张力所形成的政策无力。另一方面,努力把握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加快社会教育立法,完善终身教育政策保障体系;扩大整合社会资源,持续推进学习型社会构建;优先弱势群体政策供给,促进教育公平发展;扶持和规范网络平台建设,打造数字化社会教育体系。

    2020年03期 v.49;No.234 161-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14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互文性理论”视域下“名校”建设研究

    沙瑞龙;

    中小学校的"名校"建设问题是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关键点。从"互文性理论"出发,将"名校"概念作为一个多元变化的系统性文本,放置于历时性、共时性、社会性和生成性4个维度中进行分析,发现:"名校校史文本"与"近现代教育史文本"间存在"引文"式的互文关系,该关系揭示了"名校"得以长期存在的核心理念;学校主体群体的"话语文本"对"名校文本"具有再解释功能,为"名校"不断发展提供动力;基础教育"政策文本""民间文本"与"名校文本"间存在互文性关联,该关联决定了"名校"建设的社会定位和责任;"名校文本"在不同办学环境中具有解构并重构的机能,该繁殖性机能是解决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中优质资源不足的有效途径。

    2020年03期 v.49;No.234 170-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委会顾问 陈俊民教授

    <正>陈俊民,1939年生于陕西省华阴县,中共党员。1964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留校任教于政教系和历史系,1989年应聘引进于浙江大学,至今一直从事中国哲学专业的教学研究工作。先后任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兼历史系关学研究室主任、校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1982—1988年),浙江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

    2020年03期 v.49;No.234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委会顾问 周伟洲教授

    <正>周伟洲,男,1940年2月生于云南曲靖,广东开平县人,汉族。自幼随家居于四川内江、重庆和成都等地。1958年自成都第七中学毕业后,考入西安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 1962年大学毕业后,即考上该系民族史专业研究生,师从著名史学家、民族史学家马长寿教授,专业方向

    2020年03期 v.49;No.234 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