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玉能;张弓;
新实践美学应该关心人类的生活,把美学理论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建构起自己的生活美学。社会生活本质上就是实践的,没有实践就不存在社会生活,因此,人类的社会实践(物质生产、话语生产、精神生产)是新实践美学的生活美学的逻辑起点。一般说来,生活可以划分为物质生活、符号生活和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是人类的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审美化和艺术化是美学的本根。物质生活美学(日常生活美学)就是研究人类的物质生活对人的审美关系的分支美学。符号生活是人类的社会身份、社会职业、社会角色所显示的意义的生活。符号生活美学就是研究人的社会身份、社会职业、社会角色对人的审美关系的分支美学。精神生活是人类的认知、情感、意志所显示出来的生活。精神生活美学是研究人类认知生活、情感生活、意志生活对人的审美关系的分支美学。新实践美学的生活美学追求物质生活、符号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有机融合,逐步实现人生的真理境界、审美境界和自由境界,以塑造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2020年04期 v.49;No.235 5-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5K] [下载次数:6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潘立勇;刘强强;
中国当代生活美学的建构理路可总结为"审美的生活"和"审美地生活"两种:前者指形式之美在日常生活领域的蔓延,后者为以审美的方式处身于世,此两种理路在中国现代美学均已具备。现代美学学者在引介西方美学之时,分别对审美活动的时间性、审美心理的兼容性和审美对象的空间性进行了改造,创构了人生论美学传统;并对传统儒学的心性涵养和礼乐教化进行审美化的诠释,分别在西学转化和中学诠释两方面构成了当代生活美学的历史脉络和现代渊源。
2020年04期 v.49;No.235 16-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8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张震;
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诠释学美学包含了丰富的生活美学意蕴。在诠释学美学的语言本体论中,语言与生活世界具有本体论意义上的同一性,进而表现为生活过程本身,因而包含了一种生活论的内涵与生活本体论美学的可能指向。诠释学美学还通过一种奠基于语言本体论的"美的形而上学"的探索,肯定美就在生活方式之中,倡言"美善合一"的生活美学原则。此外,通过"审美无区分""偶缘性""装饰"等概念的探讨,诠释学美学揭示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连续性及其张力,对生活美学建构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2020年04期 v.49;No.235 2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5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刘悦笛;
崇尚"生活的艺术"的美国哲学家亚历山大·内哈马斯,在美学上表现出一种回归生活美学的取向,从而展现出美学上的离心化的历史趋势。他的哲学美学的核心理念,就在于将美与幸福直接贯通起来,将美作为幸福的允诺。以此为基础,认定"美就是爱",美因经由欲望,所以才与爱相连;美因与爱相关,所以才关涉幸福。由此,他反对在康德那里得以定型的"审美非功利性"原则,在审美上反对反普遍主义,并强调了审美差异化的"非确定性",认定审美价值就是差异性与个体性的价值,从而在西方美学当中成为一股哲学清流。
2020年04期 v.49;No.235 3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3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伟;
康德哲学在1762年前后通过《关于自然神学与道德之原则的明晰性的研究》而显示出一个明显的转向,即从追求确然性的"知识"到究心知识的"确然性",康德亦随之由自然哲学家转变为形而上学家。重构知识之确然性的内涵,则是批判哲学得以铸就的关键所在,在1765年12月完稿的《视灵者的梦》中,康德大体完成了这一重构,即由真理观的传统主客"符合论"转变为主体间的"普遍有效性",确然性或客观性的内涵就由"无可置疑性"转变为"普遍有效性"或"普遍可传达性"。从"确然性的寻求"中转出的"普遍有效性"给康德哲学带来了一个极其深阔的思想境界,康德由此开始广泛思考认识判断、道德判断和鉴赏判断的普遍有效性及其先天原则问题,并最终得出"形而上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理性界限的科学"的关键性结论以及二分主体与世界为现象和物自体的全新哲学格局。可把康德哲学的这一层推进名之为"佛佗式精进"。
2020年04期 v.49;No.235 4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董滨宇;
批评者认为,康德是将理性法则与意志自由作为其伦理学的核心,但像人性中的一些自然情感却被不恰当地忽略了,然而这在日常生活中将导致很多行动上的困难与悖论,尤其是无法为私人性关系中所需要的偏倚性情感如友谊、爱等提供理论依据。康德在其后期伦理学中对于这种私人性关系进行了充分的阐述,作为"爱的义务",它们属于人所应该具有的德性。通过这些丰富的道德情感,康德提出了一种更加完善的"义务论的情感主义",主张以道德法则为前提的理性与情感的相互配合,从而有效地避免了情感主义者们的指责,同时,也进一步扩展了他的道德义务的内涵与适用范围。康德反对以不偏不倚的名义不顾具体情况地使用理性法则,相反,道德法则允许我们做出偏倚的、从而更加准确的判断。而且,道德法则的确立是为了保证人们之间拥有更加健康而且积极的情感关系。
2020年04期 v.49;No.235 53-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3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常永强;
在《正义论》中,罗尔斯通过契约论的程序推理证成了"自由优先原则",并将之看做是适用于所有社会的普遍准则。在批评之下,罗尔斯认识到,契约论各个环节的设计已经暗含了一种康德式的完备性道德学说和自由主义的理想人格,存在着循环论证的嫌疑,他由此从道德建构主义转向了政治建构主义。在《政治自由主义》一书中,罗尔斯从道德领域退守到政治领域,借助公共理性和重叠共识等概念为其自由主义价值立场进行重新辩护。公共理性等价于相互性,而脱离形而上学的纯形式的相互性本身并不必然能够得出自由主义的结论,为此罗尔斯又只能进一步引入合法性这一概念,求助于美国社会的政治现实,继续捍卫自由主义价值理想。在《万民法》中,晚年的罗尔斯更是不惜使用强力,将自由主义推广至全球,这事实上宣告了理论建构方案的失败。罗尔斯在理论论证上的步步退却表明,自由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观,缺乏普遍的证成效力,并非如他最初所设想的那样是一种普世价值,而是一种特定时空背景下的特殊的意识形态。
2020年04期 v.49;No.235 64-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9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程妮娜;
关于金朝太祖、太宗时期政治、社会制度是国家形态,还是前国家形态——酋邦(军事部落联盟、部族制),学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看法。学界相关研究中使用最为频繁的史料存在着解读失误和运用不当的问题。金朝初年已经形成基于武力的制度化政治结构的形式和基于地缘关系的社会凝聚机制,具备国家的基本要素。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在太祖、太宗时期已经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是单纯的女真人酋邦(或部族体制),也不是包含了多民族的酋邦(或部族体制、或部落联盟)。
2020年04期 v.49;No.235 7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5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冯立君;
李渊任太原留守前的经历在既往研究中备受忽视。通过细绎史料,可以复原出李渊自隋大业九年以来所任官职、经行轨迹、活动内容的细节,揭示隋末大业辽东之役与李渊个人政治生涯、太原起兵、唐初东亚政策之间存在着隐秘联系。大业九年兴起辽东之役,李渊以卫尉少卿之职在前线怀远镇督运军粮,经行涿郡时曾与宇文士及有过密谈,其时当已有起兵异志的萌芽。他在督运期间敏锐察觉到杨玄感叛隋迹象并密奏隋炀帝,仕途由此青云直上。在太原起兵前后,辽东之役又被李渊集团利用煽动民众反叛情绪,辽东兵及骁果也辗转编入李渊麾下。李渊称帝后对海东诸国的政策务实、和平、冷静,这与他之前的隋炀帝及其后的唐太宗两个时代形成鲜明对比。
2020年04期 v.49;No.235 86-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下载次数:5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牟成娟;
图书馆学科史建构中以西方为中心的概念工具"图书馆"与藏书楼等义,"封建藏书楼衰,近代图书馆兴"等观点未能摆脱西方历史分期背后的欧洲中心观。实际上,无论是地域还是空间,为数众多的藏书楼在近代的命运走向并不一致。藏书楼与藏书家、藏书楼与中国社会文明内部之间形成了互动与整合。在西方概念工具下只突出了藏书楼的"藏书"功能,导致藏书楼从中国社会整体性中的"脱嵌",藏书楼主体性的"再嵌"问题也体现了中国现代性下自身概念工具建设的重要性。对图书馆学科史建构的修正,有助于建设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科史。
2020年04期 v.49;No.235 95-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2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宋宇;嵇正龙;
新经济的数字化特征决定了数据是其生产活动的核心要素。数字的自然属性和信息的社会属性的融合使数据的资本化成为可能。以数据的控制权,以及由此派生的开发利用能力和超额利润分配为前提条件,数据资本化中所发生的对传统土地资本、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迭代和进化,在企业组织形态的解构和重塑、劳动分工的深化、数据密集型产业出现愈发明显等方面产生深刻影响,并引发对数据垄断进行规制等的思考。新时代的政治经济学在阐释新经济的数据资本化问题中,应丰富对劳动的二重性和分类有新认识,正视数据在价值创造和分配过程中的日益增大的影响力,以获得自身的创新发展。
2020年04期 v.49;No.235 123-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14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胡秋灵;郭帅;
关于空气质量对股票投资收益的影响,已有研究主要聚焦于整个股票市场,与有限关注假说相悖,偏离投资事实。基于投资者有限关注理论,重点研究空气质量对高空气污染行业及低空气污染行业影响的差异性,并尝试研究同等污染度下,不同地理区位股票投资收益率的异质性,研究发现:高空气污染行业股票投资收益率与空气质量指数显著负相关;控制污染度不变,北方地区股票投资收益率受空气质量指数的影响更大;基于Logit模型,从市场行情视角,得到了同样的研究结果。从污染度、地理区位两个层面验证了投资者有限关注假说,研究结论可作为企业选址及政府招商的决策参考。
2020年04期 v.49;No.235 132-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6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魏玮;张万里;宣旸;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人工智能、3D打印、机器人等工业智能技术迅猛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然而工业智能会对劳动力产生替代作用的"破坏能力"和补充新岗位的"创造能力",不同地区要素禀赋结构、产业结构差异等都会促使劳动力结构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不同。使用2004—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熵权法构建工业智能化指数,通过建立面板平滑转换模型,研究不同地区劳动力结构随着工业智能化指数变化如何影响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可以发现:(1)工业智能化能够提高生产技术,形成规模化生产,促进全要素生产率;(2)当工业智能化不断发展,高低技能劳动力比值的增加会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正向作用,随着智能技术不断融入企业内部并被劳动力熟练使用,高技能人才的提高才能有效提高经济增长;(3)不同地区处于不同工业智能发展阶段,劳动力结构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不同,中西部早期高技能人才反而会阻碍经济增长,而东部地区工业智能化发展中期也会阻碍经济增长,需要根据要素禀赋和产业结构等因素调整适合当地发展的劳动力结构。
2020年04期 v.49;No.235 143-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3K] [下载次数:19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0 ]
- 王佃利;王玉龙;
城市在我国作为一种行政建制始自20世纪初,城市管理的思想也自此肇始。当时的城市发展仅仅注重形式上的政区设置,再后来的发展是注重工业和经济集聚所带来的城市规模扩张,如今进入到城市协同发展以及品质提升的阶段。这些城市管理实践场景的深刻变迁,意味着指导管理实践的理论认识相应地经历的变革:起初是对国外市政理论引介,大规模建设时期是注重计划管控、强调增长效率的管理思潮的引导,再到推动治理体系重塑、追求城市品质提升的城市精准治理。按照场景—理论—价值的分析思路,理论变革背后是城市管理追求价值的变革,城市管理的价值追求在城市空间属性认识的发展中不断深化,在过程导向和结果导向的路径平衡之间不断完善,在秉持美好城市的治理期许下不断推进。
2020年04期 v.49;No.235 15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1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郑家昊;丁贵梓;
20世纪70年代以来,治理日益取代管理,成为一种全新的理念或方式,与之伴随,关于治理的研究也逐渐风靡全球。那么,不同的国家关于治理的研究和认知存在着哪些差异?是否存在着共识呢?对中、美、韩三国关于治理研究的1 500多篇权威论文进行关键词网络分析,结果显示:中、美、韩关于治理研究的最核心关键词分别是地方政府、协同治理、地方治理、善治,management、government、policy、state;■。这些最核心关键词既表征了中、美、韩在治理的实现基础、过程与目标上的差异,又揭示了它们对"治理的合作本质"以及"关注基层治理"的默契认同。因此,治理可以被定义为是"合作的诸多可能性构成的谱系",它规定了治理力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所追求的目标。未来中国的治理实践应当继续坚持合作的要求,扎实做好地方(或基层)的治理,在反思文化传统和体制机制的基础上着力构建合作的网络结构,探索基于契约和信任关系的治理方式,注重发挥政策法规的作用以推进治理过程的更加透明化。
2020年04期 v.49;No.235 165-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3K] [下载次数:5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