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一带一路”建设研究

  • 污名化中国在中亚地区的舆情成因与化解路径

    李琪;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治理机制变革和沿线国家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提供了中国方案。然而有西方大国再启"中国威胁论",污名化中国形象,并以"C5+1"为互动模式,提出"美国中亚新战略",在"一带一路"关键支点——中亚地区,藉助本土媒体传播共振,以"舆论强势""舆情他塑"和虚拟信息情境或失实舆论导向,塑造中亚民众的对华认知错位;在当地呈现出域外媒体与本土社交平台对接、多源性网络言论偏差、非理性情绪宣泄的社会舆情格局,影响了中亚国家的社会稳定,恶化了中国周边环境。新时期污名化中国在中亚弥散的突出特点是,内外因素相互交织,舆论环境错综复杂,社会成因呈多重维度,利用从众心理,以信息操纵为途径,通过"发射性控制"的负面累积效应来反制"一带一路",构成基础设施项目在地化建设的难点和风险。这事关"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和我国海外利益安全,值得关注研究并提出化解之策。

    2020年05期 v.49;No.236 5-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下载次数:20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社会发展与治理研究

  • 全球疫情下的“功能财政”与“就业保障计划”——基于现代货币理论视角的分析

    刘新华;彭文君;

    全球疫情大爆发,产业链、供应链及金融链等被深度破坏,经济"停摆"使各类问题凸显,其中就业问题尤为严峻。为"重启"经济,各国不断推出各类经济政策,以增加政府财政赤字及债务为主的财政政策倍受关注。基于现代货币理论及"功能财政"的核心观点,对于任何发行主权货币的政府,其以本国货币计价的赤字和债务均体现为非政府部门的盈余和财富,主权政府赤字支出体现"功能财政"的本质,它一方面降低市场利率从而具有"挤入投资效应",另一方面稳定物价并促进充分就业。因此一国主权政府有能力积极充当"最后支付者",实施"就业保障计划",从而"保就业"及"稳增长",这也体现"精准扶贫"的应有之义。

    2020年05期 v.49;No.236 2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0K]
    [下载次数:1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危机状态下社会秩序的演化机理

    赵军锋;

    在危机状态下,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公民等多元主体的行为和选择受到不同博弈策略的影响,往往难以自发的达致合作,社会秩序会呈现出一种不稳定状态,处于"治理拐点"。在危机状态下,应急信息、法治规约和权力监督是建构公共危机治理网络、影响社会秩序转向和演化的核心变量。为了达致多元主体之间的合作,应急信息公开要及时、准确、全面,以法律法规清晰界定多元主体的权责边界,实现多元主体的合作治理,促进社会秩序的良性发展。

    2020年05期 v.49;No.236 38-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下载次数:4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法学研究

  • 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混合型法律制度创新——以阿联酋阿布扎比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为例

    黄震;占青;

    近年阿联酋通过在成文法法域内引入判例法机制的方式创设了迪拜和阿布扎比两个国际金融中心。这种基于混合型法律制度的创新模式为金融中心构建了独立的、平行于阿联酋联邦法律的普通法体系,特别是阿布扎比国际金融中心直接将对英国法的适用纳入自身法律体系,包括英国法院的判例。阿布扎比国际金融中心还尝试跨境金融监管,打造独立司法环境,成为"混合法"下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一个成功样本。在金融科技创新与全球化的驱动下,当前全球金融竞争格局日益激烈,我国基于"混合法"制度创建国际金融中心,既需要吸收阿布扎比国际金融中心创建模式的成功经验,也需要结合实际国情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020年05期 v.49;No.236 4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下载次数:6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商标注册中“不良影响”的司法认定

    杨建军;彭菲;

    在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时,商标法优先维护公共利益。商标法上的公共利益可以界定为"与商标权的取得和运行紧密相关的不特定多数人的普遍利益"。从文义解释和目的性解释出发,将"不良影响"条款理解为维护公共利益的兜底条款更为合理。通过研读判决书归纳出司法实务中"不良影响"条款的适用标准认为,在实体层面上,通常判断"不良影响"时仅审查标志本身,需结合指定使用商品或服务进行判断,无主观恶意、未实际使用均不能成为"不良影响"适用的阻却事由,单纯侵犯特定民事权益造成的相关公众混淆不属于"不良影响";在程序层面上,"不良影响"的参照判断主体应为全体社会公众,判断"不良影响"的时间通常为申请时,通常根据"固有含义"判断是否具有"不良影响",通常由主张具有"不良影响"的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

    2020年05期 v.49;No.236 6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下载次数:1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语言文字学研究

  • 政治家的语言生活和语言治理——以新加坡李光耀为例

    张治国;

    国家层面语言治理的规划者通常由政治家、语言学家和政策专家等人员构成,其中政治家往往是语言治理的核心人物。采用民族志方法以新加坡开国元首李光耀为例,发现政治家的语言生活和语言治理之间存在密切互动关系。政治家的语言生活或语言实践是形成、加强或改变他们语言意识形态的基础,而政治家的语言意识形态是他们做出语言治理决定的根本。语言生活通过语言意识形态间接或无形地影响着政治家的语言治理,而语言治理又直接影响或引导着政治家的语言生活。

    2020年05期 v.49;No.236 72-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下载次数:9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语言治理观及其实践范式

    王玲;陈新仁;

    语言治理观是语言规划研究的新视角,它基于我国国家新战略的需要和语言生活现实的需求而兴起。语言治理观侧重以问题为导向,倡导社会多元主体参与治理实践。其实践范式是,通过"自下而上"吸纳民意的底层设计,一方面了解宏观语言政策与规划的实施状况,另一方面通过培育基层和民众而形成社会参与力。这一范式可有效确保宏观顶层设计的落实质量和落实效果。

    2020年05期 v.49;No.236 8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K]
    [下载次数:14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语言适应与社会顺应——语言视域下对流动人口“市民化”进程的思考

    武小军;

    当今城市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将同质化的、无限开放的语言放入一个异质化的社会环境中,考察并描写语言在此种环境中的变异特征。在这种思维模式下,语言作为相对活跃的因素,呈现出明显的动态特征,而社会描述则相对被弱化。基于流动人口视角,从其语言变异探究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形成的动因,流动人口出现的方言内部调整、向普通话趋同等反映出其顺应城市社会的语言角色定位,深刻体现出"市民化"驱动下积极的语言适应行为;城市社会在变革中却表现出诸多顺应不足,城市认同与语言认同形成冲撞,流动人口维持低水平普通话而无法形成语言的"质变"。

    2020年05期 v.49;No.236 9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1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世界史研究

  •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张广翔;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发生巨大变革,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俄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俄国城市基础设施也不断完善。促进俄国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因素诸多,其中工商业发展、交通运输发展和城市自治机构诞生发挥了重要作用。俄国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主要体现在城市路况日趋完善、交通和通讯设施不断发展、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提升等方面。城市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高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基础,交通和通讯设施不断完善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而城市道路路况逐渐好转是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提高的保障。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虽因俄国各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水平各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有限,但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对俄国现代化进程仍产生了深远影响。

    2020年05期 v.49;No.236 100-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3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专制君主制”概念的历史嬗变与俄国国家制度构建

    周厚琴;

    专制君主制是俄国政治文化传统,是理解俄国各阶段历史进程的一把钥匙。不同于后来许多专制制度的概念,如东方式的独裁君主制,或西方式的绝对君主制,专制君主制是俄国政治制度最本质、最贴切的表达,是贯穿俄国政治史的一种特殊历史现象。"专制君主制"这一术语自拜占庭传入后,经伊凡三世、伊凡四世时期内化、衍生出君主权力的对外独立自主性和对内不受限制性,逐渐成为俄国政治官方接受的自我认知和民众认可的群体记忆。专制君主制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以其强大的制度路径依赖性,最终在彼得一世改革中定型,成为俄罗斯帝国国家制度构建的核心理念。

    2020年05期 v.49;No.236 110-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次数:7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路易斯·布兰代斯与美国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勃兴

    薛永生;王耀明;

    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是近代欧洲民族主义和反犹主义的产物。1881年后随着俄国犹太人移民美国,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美国露出端倪,但由于犹太教改革派信仰的抗拒,其发展相当缓慢。路易斯·布兰代斯自1914年开始出面领导美国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对美国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实施监管和改造,深度参与《贝尔福宣言》的制定与发布过程,使低谷中的世界犹太复国主义运动迎来重大转机。布兰代斯在短短4年时间内,不仅改变了美国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走向,使之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一种边缘性的、小团体性质的运动发展成一种令人瞩目的社会政治运动,而且为美国日后成为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核心支持力量奠定了基础,布兰代斯本人也成为美国犹太复国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位关键性人物。

    2020年05期 v.49;No.236 124-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4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哲学研究

  • 万物本原与人生价值:论张载儒佛之辨的核心问题

    江求流;

    儒佛之辨构成了张载哲学的重要内容,而对万物本原的追问与对人生价值的安顿则是其中的两个核心问题。就前者而言,佛教主张"真如缘起",以真如本心为万物的本原,但在张载看来,这一思想实质上是以精神实体作为万物的本原,不具有真理性。因此张载重新肯定了儒家以气为万物本原的思想,并对其真理性进行了论证;就后一问题而言,佛教以"涅槃寂灭"为人生价值安顿的根本方式,并以"真如缘起"思想为人生价值的理论基础。在张载看来,既然真如缘起思想不具有真理性,这种价值安顿方式的理论基础也就难以成立。张载进一步批判了"涅槃寂灭"思想的消极无为及其产生的消极影响,并基于气化流行的生命共同体思想,对"存顺没宁"这一儒家式人生价值安顿方式进行了阐发。

    2020年05期 v.49;No.236 137-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5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从张载的“天人合一”到王重阳的“性命双修”——兼论“儒道互补”在关学与全真道之间的退守与坚持

    李山峰;丁为祥;

    在秦统一后的中国文化中,真正带有地方特色的学派往往产生于宋代,这当然是与宋代"偃武修文"的基本国策及其"与士大夫治天下"的文治政策密切相关的。所谓"庆历之际,学统四起",也就预示着"道学"(理学)濂、关、洛、闽之不同学派的形成。但学派的形成必须依赖一定的地域学风,而关学在张载之后"再传何其寥寥"的格局,对于地方学派而言固然是一种悲剧,但从张载的"天人合一"到王重阳的"性命双修",却恰恰提出了一个学派与学风孰更为根本的问题,而从儒学到道教似乎又存在着太大的距离。不过,如果从地域学风出发,就可以看出二者之间的内在一致性及其在基本精神上的退守与坚持关系。这样看来,学风比学派的思想观点似乎就具有更大的稳定性与传播优势。由此出发,所谓地方学派研究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对某种思想观点的坚持,而在于对优良学风的继承与发扬。从这个角度看,与其说中国的现代化追求需要各种不同的学派,不如说首先需要的恰恰是一种面向新时代的新的学风。

    2020年05期 v.49;No.236 14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下载次数:8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心理学研究

  • 心理学思想演进和理论构造中的隐喻

    葛鲁嘉;

    在心理学的思想演进和理论构造中,不同的心理学研究者就会存在着、持有着和运用着不同的隐喻。关于隐喻的考察和阐释给心理学带来研究的明晰化、研究的自主性、探索的深入化和探索的建构性。在某种意义上说,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就是心理隐喻变迁的历史,心理隐喻的变迁成为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见证。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心理隐喻的变迁。隐喻研究进入心理学的途径包括心理学的隐喻和隐喻的心理学。无论是捕捉隐喻的存在,揭示隐喻的变化,说明隐喻的特性,抑或确定隐喻的作用,还是理解隐喻的意义,都可以是诸多不同学科的共同的任务、相互的协作、彼此的促进、多面的应用。

    2020年05期 v.49;No.236 155-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5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道德自我知觉与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对个体道德行为的影响

    郭迪;李彩娜;

    个体是否做出道德行为,不仅与其道德自我知觉有关,还会受到其先前行为的道德与否及主观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的影响,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通过两个实验考察在不同道德范畴中被试道德自我调节的内在机制,结果发现:在禁止性道德范畴,低主观社会经济地位被试在回忆先前不道德行为后更可能做出不道德(欺骗)行为,高主观社会经济地位被试的道德行为则更稳定。在指定性道德范畴,个体的道德同一性水平会显著预测其助人意愿,而与其先前行为的道德与否和主观社会经济地位无关。研究结果揭示了不同道德范畴中个体道德自我调节机制的复杂性,对不同道德范畴中个体道德行为的提升具有实践意义。

    2020年05期 v.49;No.236 166-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2K]
    [下载次数:1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委会顾问 党圣元研究员

    <正>党圣元,1955年9月16日生,陕西榆林人。1978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同年分配到陕西省图书馆工作。1983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师从敏泽先生研读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于1986年7月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1986年8月至2010年8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理论室从事研究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1999年10月至2010年9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主任; 2004年起兼任《文学评论》副主编。

    2020年05期 v.49;No.236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6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特约编委 任保平教授

    <正>任保平,男,1968年10月生,陕西凤县人,经济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91年陕西师范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96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01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02年调入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先后担任经济学系主任、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职务,2003年进入南京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开展研究工作,2011—2018年担任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2020年05期 v.49;No.236 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