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学术前沿: “卡脖子”关键技术破解路径研究

  • “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的甄选机制研究

    张治河;苗欣苑;

    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关系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准确判断科技发展趋势、甄选出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是补齐高技术产业短板、解决关键核心领域"卡脖子"难题的首要任务,对优化我国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具有重大意义。在对国内外技术甄选相关学术研究与实践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从研究方法、参调专家以及机制模型等3个方面进行总体设计,可构建基于国家竞争、服务于政府的"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甄选机制模型与基于产业竞争、服务于企业的"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甄选机制模型,进一步丰富"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甄选体系。

    2020年06期 v.49;No.237 5-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0K]
    [下载次数:36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8 ] |[阅读次数:0 ]
  • 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我国存储器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杨道州;张梦;

    存储器是集成电路产业中量大面广的基础产品,是国家信息安全的基石之一,也是我国攻克集成电路"卡脖子"问题的关键核心领域。中美贸易摩擦对于我国快速发展的存储器产业而言,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在当前贸易摩擦加剧的形势下,必须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一是进一步加强产业发展组织和领导;二是加快国产化替代进程;三是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四是完善产业人才支撑体系,共同推进我国存储器产业高质量发展,并为我国解决集成电路产业"卡脖子"问题提供实践性和方向性参考。

    2020年06期 v.49;No.237 1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16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精准扶贫研究

  • 中国区域差异中的文化核心区与边缘区

    贺雪峰;

    中国是一个巨型社会,历史悠久,地域广大,不同地区的发展很不平衡。理解中国区域差异对于认识中国社会和提高中国国家治理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村庄社会结构角度可以比较清晰地认识中国农村的南北差异,从经济社会分层角度可以比较清晰地认识中国农村的东西差异,而从文化的角度可以比较清晰地认识到农民行为模式的差异及其背后的区域差异。中国历史文化核心区与边缘区的形成和影响、文化核心区和边缘区的划分有助于深化对精准扶贫等政策实践的认识。

    2020年06期 v.49;No.237 2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10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分类治理与福利下乡:国家与农民关系视域中的精准扶贫政策实践研究

    赵晓峰;

    分类治理是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国国家与农民关系研究的重要传统。将精准扶贫政策实践纳入国家与农民关系研究视域中发现,精准扶贫作为新时期国家送福利下乡以改善与贫弱农民关系的核心举措,将穷人重新推上乡村政治舞台的中心,以精准识别和精准帮扶贫困户为契机,通过构建党建引领的多元主体协同创新机制,打造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使分类治理取得良好的实践效果,基本实现了阶段性的贫困治理政策目标。

    2020年06期 v.49;No.237 30-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7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精准扶贫视角下贫困地区农村女性户主家庭能力脱贫实现路径探析——基于陕南秦巴山区农户家庭的调查数据

    段塔丽;李玉磊;王蓉;任灵;

    贫困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一个深层次的结构性社会问题。贫困问题的性别差异,其实质是现实社会不平等的性别关系在贫困问题上的集中反映。作为贫困山区农村女性贫困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农村女性户主家庭的贫困具有集结构性、复杂性、独特性与脆弱性为一体的特点。关注妇女贫困,特别是贫困女性户主家庭的脱贫,需要转变传统的"救济式"扶贫模式,向以增强人的可行性能力为核心的"能力扶贫"模式转变。提升贫困农村女性户主家庭能力脱贫的路径,需要从政策支持、社会保障、人力资本、社会网络以及女性户主内生动力与能力建设等方面入手。

    2020年06期 v.49;No.237 4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下载次数:13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经济学研究

  • 后贫困时期农贷支持生存型农户向经营型农户转变研究——基于秦巴山区村庄与家庭田野调查数据

    刘明;刘莎;

    "生存型农户"向"经营型农户"转变是小农户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后贫困"时期农户走出相对贫困的根本途径。两种类型农户的重要区分是各自具有控制权并直接推动的生产资料规模殊异。从农户与村庄异质性视角刻画农户家庭经济演进轨迹,对农贷影响农户转型的机制做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农贷能够显著促进生存型农户向经营型农户转变,农户转型同时受家庭生计资本结构、生计多样性和村庄生计异质性影响。将生计资本类型按照经典理论转换为生产资料规模、可支配现金流及综合进技术变量的劳动投入要素,各要素增加1个百分点,农户转型概率分别增加5.51、2.82和2.51个百分点。农村信贷管理模式要适应小规模集约型小农户家庭经济发展,适应基于农户生计资本规模和结构所产生的信贷市场结构变化,将经营型农户作为"企业"设计农贷产品,从而促进农户转型并向更高级形式发展。

    2020年06期 v.49;No.237 5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次数:3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互联网发展与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基于互联网资源量与普及度双重视角的分析

    惠宁;刘鑫鑫;马微;

    把互联网资源量和互联网普及度作为衡量互联网发展的指标,基于互联网资源量和普及度双重视角,以2005—2016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门槛回归模型和杜宾模型探讨互联网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异质性影响与非线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资源量和普及度对区域创新能力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互联网普及度的作用更强,但二者对不同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互联网资源量与普及度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前者呈现高水平陷阱与空间异质性,后者在不同区域呈现不同的非线性关系,具有网络效应;中部地区的互联网资源量显著促进了区域创新质量,而全国与西部地区的互联网普及度显著抑制了区域创新质量;互联网资源量对发明专利与专利质量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互联网普及度对专利申请数与专利授权数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2020年06期 v.49;No.237 68-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下载次数:8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五大发展理念视域下中国城镇化发展质量与潜力问题研究

    孔祥利;赵娜;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构建包含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个维度的城镇化发展质量测度指标体系,选取可获取最新10年面板数据,采用改进的熵值法,测度我国城镇化发展质量,深层次剖析我国城镇化发展质量与潜力。结果显示:2009—2018年,中国城镇化发展质量稳步上升,呈现出由东、中、东北到西部地区逐级递减的阶梯式不均衡分布;城镇化发展潜力差异明显,但总体有向均衡化动态发展的趋势;中国各省域城镇化发展质量与潜力可归纳为7大类,具体表现为,东部大多省域城镇化发展质量趋于稳定,东北城镇化发展质量提升潜力最低,除一些省域仍未突破客观条件限制外,中、西部地区部分省域城镇化发展潜力较大。据此,应高度关注城镇化质量提升低潜力区域,如东北及中、西部部分落后省域的城镇化发展质量。

    2020年06期 v.49;No.237 88-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K]
    [下载次数:9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法学研究

  • 境外虚拟货币交易平台纠纷的中国司法管辖权认定问题研究

    邓建鹏;李铖瑜;

    在境外虚拟货币交易平台的侵权纠纷中,交易平台在中国境内的实际控制人试图通过管辖权异议之诉拖延诉讼进程,企图避开中国司法机关的裁判。判定境内公司或个人为境外虚拟货币交易平台的实际控制人,判定境内特定城市为网络侵权行为发生地,是司法机关确定此类案件管辖权的核心。在判断实际控制人时,应遵循涉案主体的"行为外观"标准,依照实际控制人的相关规定追究其法律责任。将实施侵权行为的计算机服务器所在地认定为侵权行为地,当是目前较为适宜的选择。"币圈维权难"已是不争事实,针对涉及境外虚拟货币交易平台的侵权纠纷,发挥司法指引性作用,是当前有效保护中国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优选项。为此,针对境外虚拟货币交易平台纠纷的管辖,中国司法机关应谨慎识别交易平台在境内的实际控制人,从而确定依法享有管辖权。

    2020年06期 v.49;No.237 97-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6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西方哲学研究

  • 大数据算法时代的自由和必然——从海德格尔的动物学研究入手

    赵卫国;华锐;

    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在大数据算法时代呈现出新的表达方式,焦点集中在意识或自我意识的统一与超越上。科学家否认意识的统一性甚至其存在,并由此质疑自由意志的存在。康德通过区分现象和本体,在论证"算法"的合理性并限制它的同时,为自由和道德保留了地盘。海德格尔通过人与动物行为的比较,表明人作为在时间中存在的有限存在者,必须承受生存论层面上的自由和必然。两位哲学家分别在不同的语境中,揭示出了"算法"的局限性及其"泛人本主义"本质,人因为能够建立客观意义世界并超越它,而拥有不同于动物、人工智能和神的自由和尊严。

    2020年06期 v.49;No.237 108-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5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布尔迪厄与康德关于审美共通感属性的歧见及其超越

    肖士英;

    康德基于先验哲学立场,主张审美共通感通过保障鉴赏判断情感普遍传达而具有存在的普遍有效性。布尔迪厄基于审美趣味区隔的经验事实,通过否定审美共通感能保障鉴赏判断情感普遍传达而否定其普遍有效性。对审美共通感属性判定根据理解的局限性是二者如此歧见多重缘由中的根本原因。审美共通感属性兼具超验性与经验性的判定根据,决定其本然属性由超越上述歧见的共相、殊相和个相三重属性构成。二者关于审美共通感属性的歧见,昭示着只有把审美共通感理论的哲学基础,由先验哲学、经验哲学向作为其超越形态的唯物史观拓展提升,审美共通感理论才能焕发生机。

    2020年06期 v.49;No.237 117-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5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雅斯贝尔斯哲学信仰的理性维度探析

    周菲菲;

    哲学信仰是一种对超越之存在的确信,是一种笃定依靠理性而生活的信念。哲学信仰的实质在于理性。在哲学信仰中,理性凭借其先行性在临界境遇中打开通向超越的生存维度;理性作为生存的工具和内驱力打开生存性交往的空间,使自由现实化;理性因其历史性在生存性交往中澄明爱,从而达到把人们连结在一起的真理。雅斯贝尔斯意义上的理性有6个特点:理性承认"存在"的可能性和多元性,反对必然论、一元论和决定论;理性可以通过其辩证的折返运动洞见无法被对象化之物,将信仰引入理性领域;理性思维的基本形式是否定性的辩证思维,而不是一种建构性的直线思维;理性思维具有相对性与经验性;理性自身具有一种既能够超越世俗价值判断又能够穿透虚无主义的价值洞察力;理性具有独立性与自觉性。

    2020年06期 v.49;No.237 130-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4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中国史研究

  • 安东都护府别议

    杨军;

    唐灭高句丽后,在今辽宁桓仁、宽甸、凤城一线以南的高句丽故地共设9都督府、42州、100县,在此以北的辽东地区设辽东州都督府(下辖州县);在百济故地设熊津都督府,在新罗设鸡林州大都督府,皆隶属于安东都护府。但由于高句丽故地的叛乱,此都护领兵镇守下的羁縻都督府州体制未能完全贯彻;叛乱平定后,安东都护府内迁,辖区实与辽东州都督府重合,形成直属城傍羁縻州并监管辽东州都督府的局面。营州之乱后,大祚荣东奔建国,高句丽故都国内城附近地区皆为其控制,唐朝因而裁撤安东都护府和辽东州都督府,另设安东都督府,并以高句丽王室后裔任安东都督,转行羁縻都督府体制。此后虽然恢复安东都护府建置,但迁徙至平州、营州境内,已成为领兵押领契丹、奚的机构,性质、职能皆与此前大相径庭。

    2020年06期 v.49;No.237 140-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下载次数:5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20世纪30年代陕西新兴农田水利的系统建设与灌区新经济体构建

    刘景纯;

    20世纪30年代是陕西现代农田水利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10年,其发展的客观原因是当时陕西大饥荒所造成的经济凋敝。新兴农田水利事业发展的核心是科学方法和系统建设。系统建设包括水利工程、水政以及灌区发展多个方面。在工程方面,全省统一计划,并以关中为核心,以大河流为先导,陕南、陕北全面进行,然后又对各旧式渠道工程进行系统整治。水政方面,首次建立健全现代工程建设、工程管理、灌溉渠道管理及其相关的各种机构。其成绩无论在全国还是陕西都是第一次。陕西水利人对灌区新经济体的构建和意欲形成灌区新型经济、社会共同体的理想带有一定的乌托邦色彩,虽然在现实中没能实现,但其谋求发展地方经济和改善民生的精神永远值得发扬。

    2020年06期 v.49;No.237 152-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艺术学研究

  • 陕西当代山水画从创作共性到多维取向的转型

    孙文忠;

    长安画派是超越地域所限,获赞全国的美术流派。其代表人物赵望云、石鲁、何海霞等均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创新的激情,将"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作为创作宗旨;自觉进行"融汇—探索—创新"的艺术追求;创作题材既表现大西北的自然风光,又表现黄土高原的山川风物,还描绘新中国各行业建设的欣欣向荣景象。相较于长安画派山水画的第一代,陕西山水画创作又经历了两代人的发展。在新的时代语境下,第二代、第三代画家们的创作呈现出多维取向的显著特征,在绘画追求、绘画技法、绘画风格等多个方面多有体现。从更高层面而言,这种多样性绘画追求的艺术史价值,还需要艺术家的评论、鉴赏家的品鉴及历史的选择。但其探索却非常可贵,提供了反观的案例。

    2020年06期 v.49;No.237 162-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黑水城出土西夏汉式风格绘画的研究成果与前景展望

    杨迪;邵军;

    黑水城遗址出土绘画数量颇丰,风格多样,是书写西夏艺术史乃至陆路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史不可回避的研究对象。中外学界百年来对黑水城汉式风格绘画从较宽泛的风格分类转向细致的个案研究,使我们得以了解西夏北部边陲地区对中原艺术的接受程度。继续对单一风格绘画的深入研究,可裨益黑水城出土艺术品研究乃至西夏艺术研究,确认是否存在纯粹的"西夏范式"。

    2020年06期 v.49;No.237 168-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3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